创业路上再展军人风采 ——记退伍军人、盐城市阜海桥粮棉有限公司总经理戴龙

来源:互联网 时间:2025-11-06 03:16:20 浏览量:0

退伍不褪色,创业展风采。金秋时节,走进位于海河镇的盐城市阜海桥粮棉有限公司,只见厂房内数台现代化的纺纱机器在高速运转。“现在我厂生产形势逐渐好转,订单越来越多!”该公司总经理戴龙告诉记者。

今年58岁的戴龙,1985年10月入伍,1990年3月退伍回到家乡海河镇。他先在海河镇的射阳县化工机械厂工作,5年后,他离开企业,自己创业谋生。28年来,作为一名军人,一名共产党员,无论是经营个体工商户还是创办自己的米业集团公司、转型发展纺纱产业,他都诚信经营,敢闯敢干,乐于奉献,永葆军人本色。

诚信经营赢赞誉

1995年,戴龙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就是离开所在企业,自主创业。

刚开始,他从收购农副产品入手,规模不算大,后来机缘巧合,他成了上海一家大型上市公司的供货商,生意一下子火了起来,他也因此掘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2006年,他成立了盐城市阜海桥粮棉有限公司,生意越来越好。2014年至2016年,秋收时节,阴雨连绵,群众匆忙收割后,又十分担心粮食不能够及时卖出去,这时很多群众都希望粮站能够大量收购。但其他粮店收购部门门槛高、要求严、难以达标,于是很多群众把希望寄托在他们公司身上,后来竟出现了他的公司门前排起了近2里路的长龙。为了帮助群众卖掉粮食,他毅然承担起一个私营企业应有的担当和使命,和公司员工几乎通宵收粮,为群众分忧。由于他诚信经营,群众对他越来越认可,很多群众把粮食直接卖到他公司,当时没有拿到钱,但他们并不担心,因为他们相信公司。事实也是如此,公司不仅很快给他们结清了售粮款,而且效益好的时候,公司还会以高于实际收购时的价格付给他们售粮款。

多年的诚信经营,戴龙受到当地群众广泛赞誉。

转型发展闯新路

转型发展需要胆识和魄力。2020年,戴龙感到传统收购农副产品的方式,不再具备加工条件和价格上的优势,如果让公司较好地发展,只有转行。

有心人,天不负。他从参与经营的常熟一家纺纱企业受到启发,于是他又一次作出重大决定,把自己的企业从收购农副产品转型为生产纱线。购买设备、原料,招聘培训工人,生产、销售,他凭着军人特有的坚强意志,闯出了一条新的致富路。“我们的机器比较先进,纱线质量较好,远销广东、浙江和苏南地区,深受市场青睐,产品供不应求。”对于用工,戴龙介绍,“我倾向于从退伍军人中多找一些工人,因为我本人是退伍军人,对军人有一种特殊的情感。”

说起转型发展,戴龙对他的妻子陈素青充满感激之情,“可以说,没有她的支持,就没有我们现在的工厂。‘军功章有我的一半,也有她的一半’!”

回馈社会显初心

创业以来,戴龙多次捐款捐物,帮助他人,奉献社会,体现了一位企业家和退伍军人的情怀。

2008年汶川地震,他捐款5000元;新冠疫情期间,他先后捐款捐物上万元,并作为志愿者,把盒饭、矿泉水等物品送到G15沿海高速路口值班交警和医务人员手中;他连续12年和海河商会其他爱心人士一起资助海河镇当年入学的家庭困难的大学生,不让家庭困难学子辍学;他直接或通过县民政部门资助残疾人邓某某,每年达5000元以上;每逢“八一”建军节和春节,都带着慰问金和米、油、猪肉、鱼等慰问品到企业周边的跃华、陡港、巨星等村组看望慰问生活困难的烈军属家人和退伍军人,捐赠慰问资金和物品,每年5000元以上……特别是2016年,射阳经济开发区陈洋办事处和海河镇陡港、烈士村发生特大龙卷风灾害,戴龙与公司五位退伍军人组成抢险小分队,将自己公司的小吊车、卡车和铲车开到受灾最严重的陡港村进行救灾,奋不顾身日夜奋战在抗灾第一线。在捐助灾区恢复生产自救的活动中,戴龙捐出5000元钱和1000斤大米。他还亲临灾区六位退伍军人和现役军人家中,为每户送去500元现金、色拉油和大米。 “部队教会我们成长、助力我们成才,尽管早就离开了军营,但退役不退志、退伍不褪色!”戴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这句承诺。( 陈德忠 李凤启)

责任编辑:刘松林

Copyright © 转乾企业管理-加盟网 版权所有 | 黔ICP备2023009682号-14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仅用于学习参考,信息和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我们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处理。联系邮箱:303555158#QQ.COM (把#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