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州石鼓、长坡、东岸、大井要起飞了!有你家乡吗?

来源:互联网 时间:2025-11-07 16:41:32 浏览量:0

“镇”眼看高州

“长坡制衣”如何造链?

1

提起高州市长坡镇,很多人所熟知的“标签”可能是“高州的县域副中心”“高州水库所在地”“有着冼夫人信俗的地方”……而“长坡制衣”大概是人们最容易忽视的一个。

“长坡制衣”很新。2020年才投产,佳都服装科技就把集团总部设置在此。

“长坡制衣”很大。有着佳都服装科技这么一家生产技术、管理技术全国领先,规模及体量在华南地区同类企业中最大的工业体。要知道,2022年,长坡镇规上工业总产值6.9亿元,佳都制衣工业产值占比近90%,达到6.16亿元。

落地发展3年后,“长坡制衣”如何更大更强?“制衣”会是长坡“镇”兴的最大突破口吗?为此,我们走进长坡镇的政府企业、工厂作坊,寻找长坡“镇”兴的钥匙。

全厂物联

全国制衣行业取经范本

为何说佳都制衣是长坡制造的王牌?

佳都服装科技集团(下称“佳都制衣”)是一家以生产羽绒、运动、户外服为主,集设计、开发、生产于一体的高端智能制造服饰企业,为国内外10多个知名品牌代工生产服饰。仅在高州地区,该集团便建有8家分厂,总部位于长坡镇。从体量来看,佳都制衣年产服装1800多万件,平均日产服装6万多件,年产值超6亿元,占据全镇规上工业总产值九成。“一家企业养活一镇工业”的说法并不夸张。

佳都制衣不仅“大”,还“智”。

走进佳都制衣的车间里,这里机械密布,数百名工人有序分布在各个作业区。尽管生产方式仍然以缝制为主,但管理方式、生产工具和面貌已经与传统认知中的制衣企业完全不同。

裁衣车间工人正埋头赶订单。

“从面料入库开始,整厂数字化系统便开始了有序的调运工作。”佳都制衣人力资源经理黄小红介绍,在缝前生产线上,工人只需要动动手指头就能完成原料扫码入库,自动裁片分拣,自动分配制衣材料等工序。

抬头,一组组轨道在头顶上有序穿梭,一件件半成品被吊挂在上空。黄小红说,所有裁剪好的布料将通过悬挂分拣系统,上升至二层平台,它们就像坐上了过山车,在空中不断流转到下一道工序,能有效解决传统服装制造中存在的流转率差、捆包人工定点传送、搬运路径长、人力耗费高等问题。

“不要小看这一套智慧系统,我们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研发。”黄小红坦言,“公司订单年年递增,对于中小型轻纺企业而言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未来,只有千方百计把技术和产能提上去,才能赢得市场。”

佳都制衣率先在行业内建成“5G智慧工厂”,是全国之一行业标杆。

佳都制衣率先在行业内实现整厂智造一体化,打造了从裁片到成衣仅需5分钟的“5G智慧工厂”,成为全国行业标杆,是全国制衣行业取经的范本。“去年底,我们的合作商法国知名运动品牌迪卡侬选择在我们这里召开中国区供应商大会,推介学习佳都样本。”黄小红说。

佳都制衣对长坡而言,绝不仅仅是一家能带来丰厚税收的龙头企业,实际上它标志着长坡镇拥有了一个无可比拟的行业优势,为长坡镇域发展提供了另一种可能。

联动镇村

一批卫星厂遍布高州镇村

以长坡总部为核心,佳都制衣在高州全市布局,先后在7个镇建设了规模不同的加工厂。这些厂以长坡总部为核心,向周边就业需求大、交通便利的镇村辐射,大的用工几百人,小的一百甚至几十人。

在荷塘镇,佳都制衣投入超过5000万元,已经于2014年年底迅速投入生产。随后,2019年投入2000万元进行技术、设备等升级改造,提高生产效率及质量。目前,该厂已经成为一家年产量超过600万件、年产值约4500万元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厂房、仓库、宿舍、饭堂等生产生活一体化建筑一应俱全,拥有制衣生产线约30条,为当地提供就业岗位超200个。

佳都制衣的落户助力当地群众就业,并拉整体高薪酬待遇。

在南塘镇彭村,佳都制衣子工厂面积约2000多平方米,2022年产值约200万元,目前用工人数约100人;在新垌镇章王垌村,佳都制衣子工厂年产值超700万元,为当地提供120个就业岗位……金山街道、泗水镇、潭头镇、马贵镇等都设有佳都制衣子工厂。“计划再用两年时间,让佳都制衣的分厂覆盖全市所有乡镇。”佳都集团董事长涂贵瑞说。

对于镇村群众而言,一所卫星厂就像一颗石子,激活了镇村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一所卫星厂就是一个鼓励村民自食其力的帮扶车间,制衣行业联动镇村的能力显而易见。

“佳都制衣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目前公司发展健康平稳,订单年年增长,劳动力需求亦年年递增。”涂贵瑞说,想方设法增产扩能仍然是公司的主线任务之一,也就是说佳都制衣仍然要继续招兵买马,继续扩充阵地。

一组组的悬挂轨道把制衣全过程串联起来。

回顾2018年,这对于涂贵瑞而言是一个特殊的年份,对于长坡镇而言也是一个充满发展信心的年份。这一年佳都集团决定响应回归工程,把总部从惠州回迁至高州市长坡镇。涂贵瑞说,除了对家乡的热爱,最看重的便是当地的人力资源优势。

毋庸置疑,拥有丰富的劳动力是长坡镇最大的优势之一。长坡是一个拥有近10万人口的大镇,是高州市北部山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地处深镇、马贵、古丁、平山、大坡5镇通往高州城区的必经之地,也是中间地带,是理想的中转地、物资集散地。

集聚效应

双方如何再次互相成就

坐拥总部优势与劳动力优势,长坡就能“躺平”了吗?

长坡镇是高州水库所在地,承担着保护饮用水源的重责,这就意味生态保护摆在首位。2018年以前,长坡镇工业以砂石、砖厂、水泥等领域为主,在清退一批高效能低产出的企业后,长坡镇锚定轻工纺织等项目,招商引资,“腾笼换鸟”,在各级职能部门的全力支持下,2018年底佳都制衣确定落地长坡。此时,县域副中心建设如火如荼。

依山傍水的长坡镇。

“长坡镇与佳都制衣可以说是相互成就的。”涂贵瑞说。为了争取佳都落地,长坡镇铆足了劲儿,创新项目建设模式,通过成立高州市长盛建设开发有限公司,采用租征结合的方式盘活长坡银岗垌200多亩原有企业用地和废旧厂房土地,破解工业园区建设用地难题,推动银岗垌工业园区建设迅速落地。

2020年末,佳都制衣正式落地投产,2021年借助当地的劳动力优势,迅速扩大产能,成为长坡镇工业支柱企业。长坡镇工业总产值也从2019年的2.5亿元跃升至2022年的6.9亿元。

尽管如今企业发展顺利,但谈起回归家乡,涂贵瑞表示多少有些“孤独感”。轻工纺织本是高州工业四大主导产业之一,涂贵瑞的“孤独感”由何而来?

目前,长坡镇仅有佳都一家制衣产业,辅料、包材等配套产业缺失,无法形成集聚,这是涂贵瑞“孤独感”的来源,也是长坡镇要打好“制衣”这一镇域特色产业面临的现状。

银岗垌工业园基础设施建设正加快推进。图为效果图。

“哪怕是包装箱、唛牌、橡皮筋等小型辅料若能实现就地采购,将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黄小红直言,产业集聚是企业的渴望。

长坡镇工业经济发展从依赖一个企业向依赖一个产业转变,刻不容缓。真正要打响“制衣”这张牌,就要吸引更多同类企业、配套企业落户。长坡镇似乎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眼下,在当初为佳都制衣“量身定做”的银岗垌工业园内,基础设施建设一派热火朝天。

“提升工业承载能力是首要。”长坡镇党委书记吕杨表示目前长坡镇正“两条腿”走路,一边完善银岗垌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一边忙招商。

而佳都制衣作为华南地区体量最大的制衣企业之一,对下游及配套产业的集聚效应亦不可小觑。黄小红介绍,目前已经有橡皮筋生产企业、包材生产企业有投资意向。

企业盼望更多“伙伴”集聚发展,镇域迫切需要激活特色产业,推动高质量发展,双方必定要形成合力,才能再一次互相成就。

长坡镇镇容镇貌焕然一新。调研手记

一镇一策 久久为功

镇的一头连着县城,一头连着乡村。为何长坡应该加快谋划以制衣为特色的镇域产业发展?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佳都制衣以总部为核心,“中心厂+卫星厂”的布局模式能很好地解决长坡在镇域发展中关于连城带村、就业民生等必答题。长坡镇只有充分意识到这一点,才能把握发展先机。

茂名市委十二届五次全会提出,“要建强中心镇、专业镇、特色镇,研究支持镇域特色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瞄准企业、镇域发展所需、所缺,高州县域要如何助力“镇”兴发展?

畅通融资渠道,进一步加强政银企合作,加大对纺织服装企业授信和资金支持力度;补齐专业人才缺口,研究出台支持制衣产业人才发展的若干措施,建立行业高技能人才“政行企校”合作培养制度,支持相关院校设置纺织服装相关专业课程,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深入推进产教融合育才……以县统筹布局,坚持“一镇一策”,找准突破点,以久久为功之心,紧抓实干、见行见效,徐徐图之。

7月28日《南方日报·高州视窗》02版报道。

“镇”眼看高州

“石鼓渔网”如何“撒向”大市场?

2

走进石鼓镇,工厂里的机器高速运转,颗粒状的原材料被拉成丝、织成网,一连串流程仅靠机器便能完成。在街上,商户们的门口挂着渔网、地笼、抄网等各式各样产品,顾客远程通过手机下单,一批货品将从石鼓镇发出。在敞开大门的民居里,许多绿色大网被铺在地上,家中的婆媳二人熟练地裁剪、加工,一眨眼工夫,抄网、网兜这样的小产品便制作完成了。

石鼓镇的渔网产业已有200多年,20世纪八九十年代石鼓渔网发展势头红红火火。人们将黄麻搓捻成线、编织成网售卖,条条村里皆有10余名挑货郎挑着渔网在周边村镇吆喝,石鼓人渐渐将渔网生意做到广西、海南、福建等全国各地。

今年3月,茂名市委常委会听取石鼓镇工作汇报,提出要建设功能完善、独具魅力的渔网特色小镇。而石鼓渔网如何在市场竞争中保存量、做增量,寻找新的产业增长点?石鼓镇又该如何借助渔网产业探寻自身镇域振兴之路?为此我们探访了石鼓镇的渔网工厂、家庭作坊、个体商户,寻找石鼓镇产业中兴、镇域富强的破题密钥。

从业人员达5000多人

在石鼓镇的渔网渔具销售专业街上,客户来自全国各地。马姨早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在街上开了家渔网渔具店。“当时拿货都要靠抢的,海南、广西很多地方的顾客都上门拿货,渔网渔具非常畅销。”马姨说。

这条街上不只是本地人的身影。顾老板来自安徽合肥,2002年听闻石鼓镇的渔网产业较为繁荣,便从老家来到石鼓镇做起了渔网生意。

九如网业生产车间。邱茜 摄

石鼓镇的渔网生意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起就十分红火,九如网业制品有限公司(下称“九如网业”)创办于1995年,是当时镇上成立的第二家渔网厂。发展至今,九如网业在自家工厂内已能完成拉丝、纺线、织网的生产全过程。

九如网业负责人伍汉昌20世纪80年代便做起了渔网生意,从挑网售卖到开厂制网,他一路见证了石鼓镇渔网产业的发展。“那时候,石鼓、沙田这些周边的镇村就有人做渔网生意。我这样的挑货郎有好多,经常挑着渔网就上街售卖。”伍汉昌说。

那时候,洋纱、洋线、洋钉还是稀缺货,渔网的原材料往往是黄麻等材料。当时人们在大腿上将黄麻搓捻成线,再编织成网。伍汉昌等人收了渔网,便拿到市场上或周边村镇售卖。一些石鼓的生意人渐渐将石鼓渔网“吆喝”到了广西、海南、重庆、福建等地。“石鼓大概有两三万人在全国各地做生意,现在这些老客户还在和我拿货,估计是那批生意人的第二代或第三代子孙了吧。”伍汉昌笑着说。

石鼓镇上现有大型渔网生产企业2家,小型网类生产厂家7家,渔网渔具个体户商铺43家,从业人员达5000多人。依托现代物流和电子信息技术,产品远销各地,已成为全国区域性的渔网集散基地。“现在的顾客都是微信下单付款,我们直接物流发货就能完成订单了。”马姨说。

车间里一番忙碌,一张渔网完成制作。邱茜 摄

技术升级一直推动着石鼓镇渔网产业的发展。1995年,伍汉昌的工厂引进了第一台半自动生产的机器,如今工厂中的设备早已更新到第5代,通过电脑便能实现生产流程中的相关参数设定与设备故障检测。

工厂中,工人正在操作台上设定参数,按下启动按钮机器便开始自动运作起来,一个个标准的网结被编织而出,网眼大小标准均匀,机器背后一张张绿色的渔网逐渐成形。“原先我们能做几厘米网眼的产品,现在我们能把网眼做到一两米,产品匹配的需求更多了。”伍汉昌说。

如今,石鼓镇渔网渔具产品共有13个品类60多种产品,年市场交易额达约2.8亿元。

寻找新的需求与增长点

长期的发展为石鼓镇渔网产业带来了一批经验丰富的渔网家庭作坊从业者,以及颇有生意经的个体户。

在石鼓镇沿街的一处民居里,周姐双手熟练地在缝纫机上操弄着渔网,一眨眼工夫一个小网兜便做好了。“平时在家看小孩,就做一做这些做抄网的零活,和家婆两个人一个月能挣到近4000元。”周姐说。

但产业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中国渔船渔机渔具行业协会常务副秘书长钱忠敏说:“如今渔网渔具产业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传统产业产能过剩,传统市场需求锐减,制造成本与日俱增,国际市场结构变化等。”

2018年之后,九如网业的生产经营也受到影响。“现如今,每个月的产量比之前下降了不少,员工也从以往的200多人减少至如今的60多人。”九如网业相关工作人员李叔说。

多年以来,九如网业生产的产品多为传统渔网、围鸡网、瓜菜网以及绳子等传统产品。“像这些围鸡网、围鸭网,以前卖得比较好,现在铁丝网这样的替代品多了,市场竞争更加激烈,这两三年产量下降得比较厉害。”伍汉昌说。

石鼓镇许多居民熟练掌握织造渔网渔具手艺。邱茜 摄

而近年来,广东加快推进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着力培育万亿级现代化海洋牧场产业集群,伍汉昌也是从中看到了新的商机。“我们工厂正在考虑生产与深海养殖需求相匹配的产品,尝试寻找新的需求与增长点。”伍汉昌说,“我还计划邀请一些外地的朋友过来共同发展渔网产业,也希望政府能在土地、厂房方面给予相应支持。”

“针对渔网渔具产业发展现存的问题,相关企业应顺应产渔业发展需求,拓展非渔应用领域,努力实现装备智能化信息化发展,提质降耗降本增效。可以通过扩大新材料应用,开发功能性网具等方式增加产品附加值。在深海养殖领域,可以了解深远海养殖的特性对网具的性能需求,研发适用的网具材料和养殖网箱。”钱忠敏说。

石鼓渔网渔具销售专业街。邱茜 摄

广东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马文聪说:“在发展特色产业时,政府可以通过走访调研去切实了解企业需求。相关产业规划要有稳定性和持续性,盘活资源为企业发展准备土地要素等相关配套,提供政策资源保障以稳定企业的投资信心。”

“针对九如网业等企业发展的相关需求,我们镇政府也在持续发力。近期正准备在九罡园区为相关企业腾出土地、空间用于渔网渔具产业的升级改造。”石鼓镇政府相关工作人员说。

带动特色镇专业镇发展

安徽省巢湖市槐林镇上拥有网机3000多台、从业人员3万多人,拥有品牌和专利300余项,推动产品转型升级,往高附加值方向探索,产品远销非洲、南美洲等地,并持续探索“渔网+基地+帮扶”等相关模式带动镇域发展。

“槐林镇产业规模较大,产业配套设施完善,品牌意识较强,而我们石鼓镇在市场与家庭作坊数量上也有自身优势。”石鼓镇政府相关工作人员说。

渔网线制作过程。邱茜 摄

今年3月,茂名市委常委会听取石鼓镇工作汇报,提出石鼓镇要利用好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打造特色产业,创新谋网、织网、展网、卖网、用网全产业链条,不断提高渔网渔具产业竞争力和产业品牌力,将渔网文化融入墟镇建设,建设功能完善、独具魅力的渔网特色小镇。

“针对特色产业如何激发镇域其他产业活力的问题,可以引导相关产业围绕主导产业发展,进而掌握产业上下游的核心要素。通过人才、信息、原材料、技术与物流等强化主导产业竞争优势,进而带动特色镇、专业镇的发展。”马文聪说。通过培育主导产业,带动渔网渔具产业上下游的发展,这也是控制产品成本、增强价格优势的办法。

石鼓镇现今正准备借助渔网相关产业打造石鼓渔网小镇,谋划推动石鼓渔网主题镇墟、九罡渔网渔具特色产业园“一墟一园”建设,进而实现发展特色经济、加快传统渔网产业转型升级、挖掘渔网文化体现地方特色、切实提升居民生活品质等目的。

在“一墟一园”建设的基础上,石鼓镇还将打造集渔网小镇客厅、农产品展销、综合商超市场、停车场等配套于一体的商业综合体,解决镇区综合服务配套不足等问题。

“若产品附加值较低、同质化竞争激烈,企业、政府要考虑如何通过技术为产业升级变革赋能;借助产业原有历史文化积淀,延伸品牌价值,扶持龙头企业,进而提高产品附加值;同时与文旅产业结合,讲好产业故事,摸索更多模式带动镇域居民就业,提高当地收入水平。”马文聪说。

▅ 记者手记

将特色做优 把专业做强

镇域特色产业形成的产业集聚,一方面得益于历史原因,一方面来自资源禀赋。石鼓渔网长期经营积累了宽广商路、编织手艺与产业基础,家庭作坊、个体商户、渔网工厂环环相扣,这都为石鼓镇以渔网产业为抓手、下活镇域振兴这盘“棋”提供支撑。

建强专业镇、特色镇,题中之义不仅要挖掘镇域特色,更要将特色做优、把专业做强,往特色产业、主导产业持续发力带出更多特色强镇、专业强镇。

强化技术赋能,加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加大数字智能技术对传统渔网产业升级变革的支持力度;完善土地要素等相关配套,为企业腾出发展空间,引导企业寻找新的增长点与突破点;探索“渔网+”相关模式,将渔网文化融入镇域产业发展、居民生活就业等相关环节。实现产品深度发展、拓展非渔应用领域、减少同质化竞争、提质降耗降本增效……持续用资源、科技、人才为主导产业发展赋能,激活镇域发展活力。

9月22日《南方日报·高州视窗》02版报道。

“镇”眼看高州

“大井蛋鸡”如何顺势突围?

3

提起高州市大井镇,两张闪亮的名片跃然而出:鸡蛋与桂味。与大部分乡镇农业遍地开花有所不同,大井镇农业特色十分鲜明,凭借这两张足够闪亮的名片,大井镇晋升农业大镇和农业名镇。

大井桂味荔枝贵在种植历史久远,而大井蛋鸡产业则以发展迅速闻名。

大井蛋鸡很“新”。兴起自20世纪90年代,发展不过30年,早已从传统养殖迭代为现代化自动化养殖。

大井蛋鸡很“大”。年存栏量380万羽,年产值约4亿元,12家大型养殖户带动300户小养殖户,增收致富。

大井蛋鸡很“强”。大井镇成为省“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镇,摘下广东省名牌产品、广东省十大名牌产品等殊荣,占据粤西乃至全省最大市场份额。

俯瞰高州市大井镇清垌村、六祥村,连绵的山岭间一座座现代化养殖场占据了山头,这些养殖场从投喂到集蛋、再到鸡粪的资源化利用已经实现自动化。蛋鸡会是大井“镇”兴的突破口吗?其发展潜力究竟有多大?为此,我们走进大井镇的政府企业、工厂作坊,寻找大井“镇”兴的钥匙。

30年打磨

蛋鸡产业成为支柱产业

大井蛋鸡无疑已经发展成为大井镇农业支柱产业,30年来是如何从无到有、从有到优,迅速发展崛起?我们从龙头企业的发展史可窥一斑。

20世纪90年代,此时大井镇的农户仍然以养殖肉鸡为主。“大井镇属于丘陵地带,山岭多平地少,为了把有限的资源利用起来,我们就在山岭上养鸡。”广东杨氏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杨幸注回忆,当时大井镇在山岭上养鸡的做法让不少人不解。

没想到正因为长期在山岭里长大,大井肉鸡肉质紧实、味道鲜美,颇受市场欢迎,大井养殖户也因此掌握了一手饲养“跑山鸡”的好技术。

“肉鸡市场波动大,需求不稳定,价格也时好时坏。但养鸡我们是有技术也是有信心的,这个技术不能丢。”以杨幸注为代表的大井养殖户常怀忧患意识,一直在经营中寻找更好的出路。

在大井镇一座座现代化鸡场依山而建。

“卖鸡蛋要比卖鸡肉走得更长远。”1992年,杨幸注从北京引进1000羽海兰蛋鸡,企图从肉鸡转向市场需求更稳定、抗风险能力更强的蛋鸡产业。

1997年,在高州市招商引资的大环境下,一家来自美国的大型蛋鸡企业走进大井镇考察,寻求合作以图打开我国南方市场。“我们引以为傲的养殖场,在他们看来却十分落后。”杨幸注说,正是此次的考察刷新了大井人对养鸡的认知,也彻底改变了大井蛋鸡产业的面貌。

1997年的这场合作分外引人瞩目。

自动投喂。

“他们看中了我们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市场口碑,我们看中了他们手上那张能让产蛋率达九成、产蛋周期延长100天、抗病能力更强的‘美国方子’。”杨幸注在高州市、大井镇两级政府的指导下,决定与对方达成合作,合资革新技术,把蛋鸡产业做大。

此后,在对方技术团队的带领下,杨幸注开启了技术革新行动。引进德国机械,破旧传统鸡舍变身半自动化的养殖场;选好鸡种,提升抗疫能力,产蛋期延长百天;优化饲料配方,产蛋率从六成提升至九成;引进专业人才,提升管理水平……

改革并非一帆风顺,与外资团队的合作也有让他头疼之处。“他们注重选种,饲料配方更科学、管理模式更高效,但对于疾病治疗的能力却十分低下,鸡只要生病马上淘汰,这方面美国专家还不如我们大井普通农户。”杨幸注直言,此次合作最大的收获是为自己敲响了技术警钟,在掌握了先进养殖技术和饲料配方后,2008年杨幸注回收外资团队的股份,再次走上自营道路。

大井鸡蛋参加展销,拓宽朋友圈。

2009年,杨幸注的企业实现了年存栏近100万羽的目标,2012年发展至120万羽,至今存栏稳定,技术不断革新。

有了杨幸注这个敢于吃螃蟹的人,大井镇大力发动养殖户革新技术,优化配方,发展蛋鸡产业,“技术就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观念在大井镇深入人心。

三十年磨好一把剑,大井镇把在山岭上养鸡这件事做好做透。目前,大井镇蛋鸡存栏380万羽,年产值约4亿元,拥有大规模养殖户12家。大井鸡蛋占据粤西地区最大市场份额,大井镇也成为全省闻名的蛋鸡专业镇,产业辐射带动潭头镇、荷花镇、石板镇、东岸镇、沙田镇、镇江镇等养殖蛋鸡,蛋鸡产业在全镇农业总产值中占比五成以上。

联农带农

辐射带动300家小农户

“近来,市场价格稳定在5元左右,大家不必担心,注意管理好鸡场就行。”每月定期到8名社员的养鸡场里巡一巡、看一看,交流市场信息,帮助解决社员遇到的问题,是高州市清垌农牧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杨燕荣的日常工作之一。

“我看现在都流行直播带货,社长你说我家的鸡蛋能试试吗?”社员张茂追着杨燕荣发问。

“闲下来的时候可以试试,但不要认为这是一条捷径。直播带货是一项专业的学问,需要技术、资金的大力支持,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并不是偶然就能成功的,注意可别捡了芝麻丢西瓜。”杨燕荣的一席话,让张茂冷静了下来。

现代化鸡场干净整洁。

“这么多年,我都习惯了,心里有什么想法第一时间跟你探讨,你的指导就是我的定心丸!”张茂的鸡场拥有蛋鸡约1.5万羽,如今在合作社的指导下,统一选种、统一饲料配方,不仅产蛋率从原来的八成提高到超过九成,产蛋期也延长了不少。得益于统一销售,每只鸡蛋比散户单独销售价格高出0.2元,增产又增收。用张茂的话来说,在合作社的带动下,养鸡是一件“可轻松了”的事。

高州市清垌农牧专业合作社所在的大井镇清垌村是省蛋鸡专业村,多年来合作社带领农户走上了一条“合作社+农户”的统一技术、统一销售发展路子,助力产业发展村民增收。如今,合作社内有紧密关系的社员8户,蛋鸡存栏量超25万羽。

“最多的时候有近30个社员,如今社员减少了,但养殖大户多了起来。”杨燕荣说,得益于技术、渠道共享,不少散户逐渐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养殖大户,社员虽然减少了,但产业化发展日趋明显。

事实上在大井镇,这并非新鲜事。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公司+农户”“大户+散户”的发展模式就已经成形。

工人熟练地进行分装。

“技术上互相交流,共同进步;市场上团结成网,方能掌握话语权。”杨燕荣坦言,过去,由于养殖户之间各自为政,大井鸡蛋曾经历过被中间商压价、好蛋卖不出好价钱的低谷时期,如今已经成为过去。

高州市清垌农牧专业合作社、高州市大井镇绿祥蛋鸡养殖专业合作社、高州市大井镇牧兴养殖专业合作社、高州市大井镇永盛蛋鸡场、高州市大井镇志辉种养专业合作社……眼下,大井镇形成了1家省级龙头企业带动、12家专业合作社联结全镇300户小规模养殖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互相联结成为利益共同体,一起推动蛋鸡产业向前向强。

“抱团发展,雪球才能越滚越大嘛!”张茂说出了小农户的心声。

向内突破

抓住延链补链关键词

大井镇用30年打磨蛋鸡产业,如今对外“大井鸡蛋”粤西乃至全省闻名,对内占据全镇农业总产值逾五成,那么大井蛋鸡产业就能躺平了吗?

数据来看,作为大井镇一家独大的龙头企业,广东杨氏农业有限公司自2012年起,养殖规模稳定在存栏量120万羽左右。这不难看出,鸡蛋已经进入微利时代,在供需基本平衡、存量市场饱和的情况下,大井蛋鸡产业似乎短期内难以再在产业规模和体量上寻求突破,那么突破点在哪?

鸡蛋统一采集通过运输带集中打包装箱。

“从产品来看,目前大井镇鸡蛋仍以壳蛋销售为主。养殖户虽数量多,但缺少有带动效应的龙头企业,未能形成集聚效应;蛋鸡产业链发展单一,抵御风险能力不强;多数养殖户仍以传统养殖为主,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程度不高。”大井镇党委书记黎峰对如今大井蛋鸡行业瓶颈直言不讳。

发展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大井镇已经意识到,产业要发展就要改变“小规模、大群体”的发展模式,提升蛋鸡养殖规模化,才能让蛋鸡产业从“大”到“强”。

“近几年,我们把重点放在技术革新上,引导养殖户逐步淘汰落后生产方式,引进现代化设备,推进蛋鸡养殖规模化、标准化。”黎峰说,只有整体养殖水平提高了,才有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可能。

大井鸡蛋基本实现日产日销。

在未来,延链、补链是大井蛋鸡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词。

招引或扶持当地一批鸡蛋深加工、肉鸡屠宰加工等高附加值型企业,延长产业链,提高蛋鸡产品附加值;引进或扶持企业开展育雏育成繁育、饲料生产加工、蛋产品深加工、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逐步解决蛋鸡产业链发展不均衡,提高市场话语权与抵御风险的能力;积极争取政策支持,谋划打造蛋鸡产业园,构建鸡蛋、蛋制品、饲料、疫苗、种蛋、种鸡、孵化等产业服务为一体的产业园,推动形成蛋鸡产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

知之愈明,行之愈笃。只有充分意识到发展镇域特色产业的重要性,大井蛋鸡才能迸发无限可能。

■调研手记

做强“腰部”力量

从体量上看,蛋鸡产业的产值占据全镇农业总产值逾五成,有潜力成为大井镇强镇富村、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点。蛋鸡产业的背后,更是300户小农户的生计。

镇的一头连着县城,一头连着乡村。眼下,“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大户+散户”模式,能很好地解决大井镇镇域发展中关于连城带村、就业民生等必答题。要强化蛋鸡产业联农富农作用,就要加大扶持中小养殖户的发展,做强“腰部”力量。

在调研中,我们看到12家合作社率领小农户增收致富的动人实践,但引领作用普遍偏弱。蛋鸡产业要发展,就要充分发挥协会、龙头企业、商会等力量的作用,在技术攻关、品牌打造、市场拓展等方面发力,扶持一批中型合作社、养殖户发展起来,强化联农带农作用,以一枚鸡蛋推动“百千万工程”在大井镇落地落实。

12月8日《南方日报·高州视窗》二版报道。

“镇”眼看高州

东岸距离油茶小镇还有多远?

4

东岸镇位于高州市东北部,提起这里人们首先想到的便是其优渥的林业资源。

全镇总面积260.4平方公里,林地面积25.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7.98%。有着“粤西水塔”之称的高州水库集雨区约占全镇总面积50%,水资源丰沛,独特的库区小气候孕育着山林一年四季绿意婆娑。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让东岸镇有着让人艳羡的发展林业经济的先天优势。世世代代勤劳的东岸人也未辜负这份天赋,开拓山林广植油茶,于林下掘金。

东岸油茶很“老”。种植历史上百年,山林中百年以上的古茶树星罗棋布,目前全镇油茶种植面积超3万亩,几乎家家户户都有油茶树。

东岸油茶很“贵”。一斤茶籽方出1.5两至2两山茶油,由于品质上乘、气味芳香,油体清澈口味浓郁,市面上东岸山茶油售价高达120元至150元一市斤,有着“黄金油”之称。

近年来,东岸镇把发展油茶产业作为乡村振兴、调整林业产业结构和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抓手。眼下,“绿美广东”建设正酣,面对机遇叠加,东岸油茶能否乘风而起、借势而上?东岸镇距离油茶特色小镇还有多远?我们带着疑问走进山林作坊探寻答案。

种下“摇钱树”

每斤售价120元至150元

东岸镇下辖27个村委会和2个社区,户籍人口9.78万人,是高州两个特大镇之一。人口众多、林业条件优越,催生了油茶产业并得到广泛的推广种植。

“上世纪70年代油茶栽培面积达到高峰,那时几乎山岭上都是油茶树。后因荔枝、龙眼栽培的扩展而锐减,如今保留下来的都成了当地的宝贝。”东岸镇副镇长黎荣森说,东岸镇油茶栽培有悠久的历史,茶油曾是当地群众主要食用油料。

走进高州市东岸镇东坡村山鸡坑自然村,沿着一条山间小道穿过重重山林,一片20多亩的老油茶林映入眼帘。朵朵洁白黄蕊的油茶花盛开在山间,点缀着满山翠绿,随意掉落的花瓣装饰着山林,为冬日增添几分“春意”。

东岸镇东坡村的老油茶林。李达 摄

这一大片生长在山坳之中的老油茶林是传承而来的。“别看这些油茶树的树干不算很大,树冠也不算高,但基本上棵棵都有100多年历史。”东坡村党总支书记李进茂语气中透露着骄傲,“这片半野生状态的山茶林,年年为所属村小组带来超20万元的进账。”

东坡村是一条拥有1400多户村民的大村子,油茶种植面积超3800亩,是东岸镇油茶种植规模最大村子之一。据悉,在东坡村,像这样藏在山林里大大小小的油茶林还有许多,成为村民以及村小组集体增收的“摇钱树”。

距离东岸镇中心25公里的平坑村,四面环山。沿着村道蜿蜒而上,路边随处可见开着花儿的油茶树,沿着地势或均匀分布,或零星散落。

在东岸镇平坑村的古油茶林里,上百棵树龄或在300年以上的古油茶树。

“这些古油茶树,我一个如此强壮的成年男人都抱不过来,估计树龄起码300年。”在平坑村山心自然村一处茂密山林里,有着一片让平坑村党支部书记钟志鹏引以为豪的古油茶林,上百棵古油茶树年年丰产,油茶籽颗粒大且饱满,出油率高。

平坑村目前油茶种植约2500亩,其中一半是近两年扩种的新树,半数是祖辈传承而来的老树。

油茶树属于长寿型树种,生长缓慢、周期长。种下3年后开始少量结果,5年开始进入稳产期,此后可年年岁岁持续收获。

油茶树结出油茶果,油茶果里藏着颗颗油茶籽。每年霜降前后茶果成熟,摘果取经过物理工序榨出的油便是珍贵的山茶油,也叫茶籽油,这是我国最古老的木本食用植物油之一。

成熟的油茶果。钟志鹏 摄

油茶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易被人体吸收消化,有降低血压、血脂和软化血管等功效,同时还是消肿祛瘀等良药。近年来,随着油茶的营养、药用价值被挖掘,从前山区人们的果腹之油变成了市场上供不应求的“黄金油”。

东岸镇油茶种植历史超过百年,目前全镇油茶种植面积超3万亩,其中2.5万亩为原老油茶林,5000多亩为新扩种优质油茶林。“如今东岸茶油每斤售价120至150元,在行业内属于领先水平。”黎荣森介绍,东岸镇坚持选种品质更好的本地油茶树种,产出的茶油口味以及营养价值都比普通的高,虽然目标仍以半野生粗养为主,但亩产值仍然超过一万元。

建好合作社

以点带面打造油茶小镇

在高州市东岸镇东坡村上空俯瞰,数个连绵的山头被勾勒出一条条层层叠叠的赤黄梯带,十分壮观。近看,一株株60厘米高的油茶树苗被均匀植入土壤里,迎着东风摇曳。这是该村今年新种下的油茶树,约2010亩。

这2010亩土地通过合作社仅用4个月便全数顺利流转,用于打造油茶种植基地。这是东岸镇打造油茶小镇蓝图里重要的版图。

俯瞰东岸镇东坡村油茶生产基地,2010亩新油茶已种下。李达 摄

“李书记,我不在家,委托我大伯帮我签约。”“李书记,我家承包出去的山岭明年到期,我能不能提前签?”“李书记,邻村托我问问,能不能带上他们一起种油茶。”……今年,东坡村干部群众干事创业劲头空前。

眼下,正是油茶种植备耕的好时节,东岸镇村正忙着开疆拓土,提升油茶种植面积。

按照统一部署,东坡村今年内完成2000亩油茶扩种,到2024年完成规划总面积6000亩油茶扩种。对此,李进茂和村民信心满满。“今年3月谋划成立合作社,5月完成2010亩油茶扩种,如今又有超过4000亩土地已经签约流转。我们计划到2024年底,全村油茶种植面积达7500亩以上。”李进茂表示,村民十分看好东岸油茶产业发展前景,种植信心强,争先加入合作社,合力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转换通道。

眼下,正式油茶花盛花期。李达 摄

今年李进茂解锁了新身份,在高州市林业局、东岸镇党委、政府的指导下,牵头成立高州市茂成油茶种植专业合作社,东坡村的油茶产业发展并入“绿美高州”建设以及东岸镇打造油茶小镇的蓝图中。

“预计到2028年,东坡村油茶产值将超过7500万元,村民将实现‘保底+分红+务工’的收入模式,带动1400户村民增收超过3000万元。”李进茂说。

在平坑村,“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已形成多年。依靠这一模式,油茶产业得到迅速发展,茶油成了村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

油茶籽。李达 摄

“锡勇,585斤茶籽,出油96.3斤。”12月13日一早,位于平坑村的高州市坑祥种养专业合作社机器轰鸣,火力全开。村民扛着一包包沉甸甸的油茶籽前来榨油,合作社的小本子上清晰地记录着每家每户的幸福账单。

“我留2斤自己吃,剩下的都给合作社。”“行,今年管得不错,油品好。合作社100元一斤收了,免收加工费。”……钟志鹏既是村支书,又是合作社致富带头人。

两年前引进茂名市阳鸿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投资生产线以及保底销售,合作社免费派送油茶苗,提供种植技术服务,村民当起了“甩手掌柜”。如今村中,300多户种植有油茶树的村民与合作社建立了紧密联系,每年每户增收6000元至7000元。

东岸油茶色如琥珀,品质上乘。李达 摄

“东岸镇属于库区生态镇,承担着保护库区生态环境的重要职责。牢牢守住绿色发展底线、因地制宜发展好油茶产业是生态镇的责任所在,也是镇域发展所需。”东岸镇党委书记蓝海强介绍,东岸镇将在东坡村率先打造超6000亩的油茶种植基地,配建集加工、物流、销售、文化展示等为一体的展销中心,以东坡村、平坑村为示范点,以点带面打造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油茶小镇。

规划先行

研究出台行动方案

乡村振兴、“百千万工程”、绿美广东……当前,东岸油茶产业迎来机遇叠加。

乡村振兴战略要求,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落脚点;“百千万工程”要求,挖掘镇域特色经济,镇域提能,强化联城带村功能,城乡融合发展;绿美广东生态建设要求,牢牢守护绿水青山,向绿色要发展。

东岸镇把发展油茶产业作为乡村振兴建设、调整林业产业结构和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举措,以打造油茶小镇为抓手,推动油茶产业加快发展的思路处处体现了因地制宜这一原则。

今年,东岸油茶种植面积迅速攀升,油茶小镇初步蓝图绘出。但要把蓝图变成实景图,东岸镇就决不能做“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

东岸镇油茶基地建设规划图,预计将在2024年完成建设。

“事实上,我们早在2021年就开始谋划油茶小镇建设。从现状调研、业态分析、前景谋划等,做了大量可行性调查。这几年大力改造低产林,把油茶这一生态经济兼用型树种作为林种结构调整主导树种,并积极给予配套项目支持。一揽子措施的实施,为接下来加快油茶小镇建设奠定了基础。”蓝海强认为,产能上不去,产业发展就是一句空话,发展油茶产业,第一件事就是先把产量做大。

多年的失管,让不少油茶在山岭中沉睡。因此在过去两年里,东岸镇聚焦增产,一方面统一品种,加快建设油茶基地,不断扩大油茶生产面积;另一方面大力改造低产林,对老残、劣质、低产林实施换冠或更新改造;对林相较齐、劣株较少的低产林,采取林地清理、整形修枝、深挖垦复合理施肥等营林措施进行改造:对荒芜油茶林进行清理,保留良株并适时进行补植。

技术人员深入林间,助力油茶产业提能。

东岸镇需要直面的除了产能低下,还有更多棘手问题。村民油茶种植技术意识、水平普遍不足;油茶林耕作条件有待提高;未能形成有竞争力的区域公用品牌;小作坊加工为主,尚未形成质量保证体系,导致品质参差不齐,销售仍以“朋友圈”为主……

“油茶小镇建设切忌急功近利,需要一步一个脚印,走稳走好。”蓝海强说,油茶林具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生物防火等功能,对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东岸镇是绿色低碳镇,是油茶种植老镇和重要产区,大力发展油茶产业有利于促进林业持续增效、农民长期增收。因此,上下同心、全力以赴建好油茶小镇已经是全镇干部群众的共识。

平坑村对油茶进行统一品种、统一加工、统一包装、统一销售,提高市场竞争力,培育自主品牌。

11月16日,东岸镇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邀请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陈红跃教授团队到东岸镇实地调研,为油茶小镇长远发展把脉问诊。

“接下来,加强政企研协作,坚持规划先行,把油茶小镇规划蓝图细化为可操作的行动方案,是我们的工作重点。”蓝海强说。

调研手记

头雁”是最大软实力

今年是“百千万工程”、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开局之年,开年即吹响“头号工程”的奋进号角。一时间,各地以起跑即冲刺的姿态大干快干,抢抓机遇。此时,更应该沉下心来,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因地制宜、找准发展路子显得尤为重要。

在调研中,我们看到东岸镇不盲从,结合自身功能定位、地方特色走出一条符合东岸实际的林下掘金之路。

平坑村油茶种植面积翻一番,引入公司统一包装,统一销售,提高附加值;4个月流转土地2000多亩建设油茶种植基地;合作社免费派送种苗、提供全程技术指导……为何东岸镇油茶产业能在短时间得到迅速发展?答案在于好的路子、好的决策,获得群众大力拥护;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有想法有担当的“领头雁”,获得广大群众追随。

如果说百年种植历史、3万亩种植面积是东岸发展油茶产业的硬底气,那么像李进茂、赖成华、钟志鹏这样的“头雁”,则是东岸打造油茶小镇的最大软实力。

【撰文】邱茜

【海报】刘栋铭

Copyright © 转乾企业管理-加盟网 版权所有 | 黔ICP备2023009682号-14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仅用于学习参考,信息和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我们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处理。联系邮箱:303555158#QQ.COM (把#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