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报难产,股票停牌,诺辉健康再度陷入财务造假漩涡之中

来源:互联网 时间:2025-11-07 15:06:20 浏览量:0

诺辉健康停牌引发财务造假疑云,审计机构德勤提出关注事项,是正剧还是荒诞剧,我们拭目以待。

2024年3月29日,周五,上午2点,诺辉健康发布公告停牌,距离Capital Watch去年8月出具《关于诺辉健康财务数据造假的调查报告》之后, 刚刚过去了226天

但这次发难的并不是做空机构,而是诺辉自己聘请的审计机构, 四大之一的德勤

诺辉在公告里表示,由於該公司仍在處理核數師德勤•關黃陳方會計師行於致董事會及╱或審核委員會的函件中所提出若干關注事項,因此,該公司無法按例刊發截至2023年12月31日止年度業績。

核數師提出以下若干關注事項:(i) ColoClear 若干出售交易的有效性,以及相關銷售模式的商業實質及商業合理性;(ii)Pupu Tube或UU Tube的若干出售交易的有效性;及(iii)若干銷售及營銷開支的有效性,以及相關營銷活動的商業實質和商業合理性;並因此(b)認為審核委員會進行獨立調查乃屬必要。根據核數師的要求,審核委員會已委聘第三方專家進行獨立調查。該公司正與調查人員、審核委員會及核數師密切合作,提供必要資料及文件,並與調查人員、審核委員會及核數師保持積極對話,以解決所有未決問題。

股份已於3月28日起停牌,以待刊發2023年年度業績。

此时,距离诺辉于今年1月份发布盈喜通告,刚刚过去了 67天。

非常幽默的是,在2023年8月份,诺辉健康CEO朱叶青曾在媒体沟通会上如此表示,

“随着这两年我们对于合作伙伴越来越了解, 德勤不断帮助我们对渠道进行评级,以后我们发货会越来越谨慎,尤其是医院渠道也没有那么多的地方存放我们的产品。所以,将来发货量和收入确认量之间的差距会越来越小,我们尽可能做到按需发货,尽快地解决这些问题。”

不断帮助诺辉进行渠道评级的德勤,现在 在质疑诺辉的商业有效性和合理性

一场荒诞剧。

01

财务疑云

诺辉健康的财务问题,一直饱受质疑,这也是去年8月Capital Watch做空的一个重点。

虽然说,这些年诺辉的营业收入确实呈现出高速增长的态势,但是,与其营收增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公司的净利润却持续处于亏损状态。

近四年来,诺辉健康的累计亏损超过了40亿元,尤其是在2021年, 亏损额高达30.85亿元

虽然到了2022年,亏损幅度有所收窄,但仍有8031.3万元的亏损。

进一步分析诺辉健康的财务数据,就能发现公司的 销售及市场开支占据了营业收入的绝大部分,这也是亏损的主要来源。

表 | 诺辉健康销售费用与主营收入对比情况(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公司财报

在2023年上半年,诺辉的销售费用高达5.71亿元,占总收入的比重达到了69.4%。

而且在过去四年中,诺辉健康将近90%的营业收入投入到了销售中,2019年的销售成本甚至 是营收的四倍多

这样的销售费用占比,不仅在医疗行业内实属罕见,也让人不由得 质疑诺辉健康的资金使用效率

除了营收与净利润的背离、销售费用的高占比外,诺辉健康的应收账款和毛利率也不太正常。

公司的应收账款余额显著高于当期收入,而毛利率则逐年攀升,2023年上半年达到了惊人的90.9%,这个毛利率甚至超过了在全球布局的 行业龙头Exact Science

Exact Science的核心产品之一,Cologuard,是全球首个商业化成功的结直肠癌早筛产品,无论其原理还是应用场景,和常卫清基本一致。

而Exact Science在2020-2022年的 毛利率基本保持在72.4%-76.2%之间,远低于诺辉的。

这种异常的数据表现,加上公司销售渠道主要是民营医院和体检机构,让人不禁怀疑公司财报的真实性。

而诺辉在疫情这几年的收入大涨,也让人充满了疑惑。

在国内疫情严峻的背景下,许多体检活动受到了限制,体检市场整体出现缩水。

这其中就包括体检行业龙头美年大健康。

根据财报,美年大健康在2022年实现营业收入为85.33亿元, 同比下降7.4%,而在2021年,其营业收入还 同比增长17.4%

但是,诺辉健康却能够靠着与民营医院及其体检中心,以及爱康国宾的合作,就能逆势而上, 实现259.54%的大幅增长

不由得令人感叹, 确实很有一手

02

做空闹剧

上述财务问题,在去年8月份Capital Watch做空诺辉时,就属于其攻击的要点。

这份18页的调查报告中称,诺辉通过不断压货的方式,营造 九成虚假销售收入,距善意推算,该公司2022年全年实际销售额 为7695万元,与其 公布的7.65亿元相差9倍

但这次做空, 不是虎头,但确实是蛇尾

根据Capital Watch的CEO朱江的说法,这份18页的报告是一份40页报告的精简版本,其手上还握有大量的资料尚未公布。

而诺辉选择了23年中期年报发布的时候,对其进行回应。

首先,对于经销商压货问题,诺辉健康表示常卫清并没有经销商渠道,而且可以通过常卫清试剂盒上的二维码进行确认,而且, 常卫清属于IVD试剂,药监局会时常进行飞检,检验结果不可能造假。

而对于销量问题,诺辉健康表示,常卫清在临床端的收入主要不是公立医院或其体检科,而是大量来源于民营医院和一些诊所。

而常卫清的出厂价在不同渠道有差异,在临床、DTC和民营体检三个渠道的收入确认单价区间分别为1200-1600元、600-1200元和300-500元。

但是,对于另外两个问题,常卫清、噗噗管的销量和国内体检市场紧缩背景不符,以及电商销售数据早检,违反正常中国电商规律的质疑, 诺辉则只是浅浅带过

而对于虚增收入的质控,诺辉则提供了2023年上半年纳税7500万元的证明。

最后,在检测能力方面,诺辉表示,其在北京、杭州和广州设立的3个第三方医学检验实验室年检测能力最多可达到超过200万人份,甚至三四百万份。

但这和诺辉自己的过往宣称 实在是差距太大

在2020年在常卫清刚刚上市时,诺辉宣称其常卫清实际检测100万+,而到了2021内部培训的时候,变成了实际检测40万+,等到2023年,其公众号宣称实际检测量50万+。

无论哪个数据,都达不到诺辉在做空解释当中的数据,但 诺辉也没有做进一步的解释

这次做空最后以一种非常搞笑的方式结束,Capital Watch发消息说, 诺辉健康的董事长朱叶青“是被自己的CFO和身边高管耍了”

于是,这次做空就这么完结了,而那份40页的报告和大量的资料, 在此后的226天当中,再未出现

当时在雪球评论区里,就有人问道: 难道诺辉健康花钱消灾,双方和解了?

真的假不了, 假的,也真不了。

03

合规红线

如果认为诺辉健康所提供的销量和销售数据是真实的话,其也存在很大的问题。

合规问题。

其主力产品宫卫清、幽幽管和噗噗管都已经获得注册证,应该按照IVD产品进行研发、生产、销售和使用管理。

我们可以在药监局官网上查到宫卫清的审评报告,其中的预期用途如下所示

对其适用人群有三个规定,分别是 40-74岁结直肠癌高风险以及 肠镜依从性差,只有 同时满足这三点的人群,才能使用常卫清进行检测。

那么,什么是高风险人群呢?

根据《中国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2020,北京)》,高风险人群定义如下,

而且,还需要特别注意,在宫卫清的获批预期用途当中,还特别强调了, 不能用于普通人群的肿瘤筛查

诺辉有没有给普通人做筛查?让我们先建立一个市场容量模型来看一看。

根据诺辉的2022年财报,中国区有120百万(也就是1.2亿)高风险结肠癌患者,在根据美国Behavioral Risk Factor Surveillance System (BRFSS)数据显示,2016年,进行结肠癌筛查的高风险人群占比为67.3%。

那么我们首先假定,在中国区的筛查渗透率能到 50%,这个假设比例相当高,在欧洲发达国家,比如克罗地亚,当前的CRC筛查渗透率依旧只有19%。

而在筛查人群当中,FOBT(其中包括FIT)占比是7.17%,那么,我们就假定FIT-DNA的占比能达到 10%

再根据诺辉在2023年半年报时提供的数据,其单次检测收费取均值500元,同时如果严格按照指南,FIT-DNA检测应三年一次,那么, 非常乐观的考虑,该类产品的单年市场规模 上限应为:

根据美国数据,首次检测为阴性的患者依从性会大幅度降低,也就是说,愿意坚持每年检测的人群并不多,但在我们这个简化模型当中,这一点 并未纳入考虑

因此,如果严格按照预期用途进行检测的话,市场规模上限应该应该难以超过 10亿元

诺辉在1月22日的盈喜预告里面,宫卫清的销售收入较2022年增长235%,达到 11.9亿元,超过10亿元近20%

而且,还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常卫清这个产品本身具有特殊性,是在诺辉健康自身 第三方检测实验室进行的测试。

这也意味着,和传统IVD试剂,将试剂销售给医疗机构后,不需要为医疗机构的使用违规负责不同,诺辉需要承担违规使用的责任,如果根据2021年修订后的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第八十六条的规定,要处以 货值金额5倍以上,20倍以下的罚款

踩合规红线这种事,诺辉也不是第一次了,早在2021年,健识局就报道了常卫清涉嫌虚假宣传的问题。

在官方定义当中,早筛一般更倾向于 癌症患者或高危人群的早期筛查诊断,而不是 普通人群的癌前病变的早期筛查预防

而在诺辉的表达语境当中,则通过 消费品这个概念,将一个本来只适用于特殊群体的早筛产品推向普罗大众,从而让常卫清产品的市场空间成本的增长。

对于产品预期用途并不明确的 LDT产品来说,这也许只是个 虚假宣传的问题,但对于 IVD产品来说,这是 违法的问题。

实际上,在前几年审计机构给国内LDT企业出具审计报告时,都会提到 国内LDT政策不明朗,业务存在风险的问题

但对于一个超范围销售的IVD产品,这话怎么说呢?

都是合法收入?

目前NMPA是还没有认真抓这块,但这方面法规要求是很明确的。

都是非法收入?

对于审计机构来说,直接公开甲方的问题,恐怕不是个合适的选择。

那还是请第三方介入吧。

04

最后的话

无论是销售造假,还是超范围使用,对于诺辉来讲,承认任何一点, 都是一瓶毒药

最好的解决方案, 就是没有造假,也没有超范围使用

但这似乎并不现实。

销售收入是否造假的问题,还需要认真细致的内部调查,才能确定。

但是超范围使用这一点,则是 板上钉钉的事情,毕竟,谁都可以在京东上下单买一份常卫清做检测。

倘若这种行为带来的收入被认为是合法收入的话,那么,每个厂家都可以先申报一个小 预期用途范围的产品,然后 再超预期用途使用,注册证完全丧失了监管的作用,只剩下国家机构的背书了。

在这种情况下,监管又有什么意义呢?NMPA的存在,又有什么意义呢?

目前看来,德勤,似乎并不打算给诺辉背书。

也许是2023年的2.1亿罚款,又或者是现在悬在普华永道头上的利剑,让德勤不敢简简单单在甲方审计报告上盖章。

无论如何,事态有了一些不一样的发展方向,看看第三方的介入,会不会让整个事情水落石出。

清者自清,浊者自浊,希望诺辉能打脸我这篇文章。

点击加入基因俱乐部 成就行业精英

目前已有600+行业精英加入基因俱乐部

已发布各类基因科技行业报告2300多份

Copyright © 转乾企业管理-加盟网 版权所有 | 黔ICP备2023009682号-14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仅用于学习参考,信息和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我们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处理。联系邮箱:303555158#QQ.COM (把#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