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场外妈妈的魔幻操作,解释了什么叫“场景”营销。

来源:互联网 时间:2025-11-07 14:29:57 浏览量:0

说说考场外制造各种“喜乐”场景的妈妈们,把中国文化的意念与关联性使用的如此“出神入化”般魔幻。

从传播角度看一个品牌,有三个核心元素:产品+命名+符号,这三个元素,在中国的高考阶段,指不定哪个元素就决定了品牌的销售与命运,这一点,恐怕让很多品牌自己都没有想到,而事实,发生了。

品牌的命名与符号设计,在特定场景时刻,发挥了作用。

先举个小例子:

高考这几天,奶茶的两个品牌,“喜茶”就比“一点点”卖的好很多,孩子们一出考场,就看到妈妈手中提着喜茶在侍候,因为谁都不想考试成绩只有“一点点”。

很多年前,我参与《中国广告与品牌大会》一场下午案例评选现场,阿迪达斯的中国市场总监在讲一个让他们无可奈何的故事,而听完了他的案例剖析,我们下面的黑头发的一群人都笑的连椅子都坐不住。

阿迪达斯发现一个严重的问题,每到夏季来之前的五、六月份,整个阿迪达斯中国销售渠道的量就会明显低于竞品“耐克”。

这让负责中国市场的销售总监十分头疼,因为他们实在找不出任何输给耐克的理由,无奈,只好派出调研公司去耐克的专柜,看看竞品倒底厉害在什么地方?

结果,调研报告出来了,五、六月份期间,耐克最大的销售量是由妈妈带着孩子来实现的。

因为,耐克的衣服与鞋子上印的是一个大大的“√”,这让妈妈们相信自己的孩子考试时,可以做出正确的答案,并且她们深信红色的“√”比其它颜色更具魔力,毕竟平时老师批改作业时,用的是红墨水。

毕竟,高考这件大事,太影响一个家庭了,这不是一个孩子的考试,这几乎是一个家庭的命运与期望,所以,家里妈妈们的各种神奇决策,就不奇怪了。

产品的寓意往往直接影响消费者的决策。

江南妈妈穿旗袍、江北爸爸套件马褂寓意“旗开得胜”与“马到成功”就算基础操作行为了。

内裤穿什么颜色?这个问题在平时看来,显得十分无厘头,而在高考期间,紫色的内裤就销量上升了,因为妈妈们听说“紫腚能赢”就着魔了。

抱着宁信其有的原则,妈妈们甚至要求考试期间,一家三口的内裤统一紫色,以示家庭对高考的足够重视。

朋友圈里,前段时间的糕点都套上了“状元糕”的外盒,搞的卖了几十年猪蹄的小店,失眠了好几夜,终于整出了一个“金榜题名”。

菜市场里的甲鱼价格,这几天也不低,关键还得碰运气或者托有点路子的人,才能搞回来,因为“独占鳌头”真是太让人无法反驳了。

反正,家里弄条鲤鱼吃吃,寓意“跳龙门”已经太low了,年轻人去买奥利奥吃,主要是奥利奥在新媒体上冲了一波“笑奥考场”,让人听着十分有底气,而听很多老人说,考试期间是不吃茭白,大家还是深表认同的,因为“交白卷”是一件让人伤心的事。

前年,浙江高考期间,有一个新闻冲上了热搜,原来护卫高考安全的警车竟然挂着“985”与“211”的车牌,这件事情后来打通了开酒店的老板的格局,据说现在,考点附近的酒店,房号挂“985”与“211”的标间,就算贵许多,也早就订不上了。

妈妈们的圈子里还有许多神奇的信念,她们分享着各自的理解,并形成了统一的认知。

比如,葛优自己也想不到,有人这几天把他当菩萨拜,必竟“各优”是多少家庭的期望啊。

而孩子们夹在课本里的李宗盛(理综胜)与迪丽热巴(地理热吧)都是偏科生的绝招,当然还有余文乐(语文乐)。

考试期间,很多粥铺会热闹起来,听说精明的粥铺老板印了一批外卖盒,粥好不好吃不重要,四个大字讨人喜欢“万事粥全”,红颜色,烫金色才显得够调性。

当然,我后来才听说,这是杭州灵隐寺的创意,我们也没必要去求证,反正,能让人心安,管它出自何处。

听说,今年考试期间,浙江很多父母没有出现在考场,而是各自分工合作,送孩子去考场是二个人同去,估计是受电视剧里“左右护法”的影响。

而等孩子进了考场,他们又得赶紧去寺庙,拜文殊菩萨是开智慧的,拜文曲星是管考状元的,接下来是各种听经、抄经、诵经,基本上这顿操作猛如虎,赶在孩子考完出校门时,他们又能准时赶回校门,迎接孩子们回家。

我们聊这个话题,其实并不想深入讨论商品与意念之间的必然性,其实,这看似“心心念念”的行为,其实正是我们品牌营销策略工作中的“场景需求”。

要想获得增量,必须创造新的消费场景需求。

这就回到科特勒对于营销的工作定义,说营销就是干两件事:一是激发需求,二是影响决策。

怎么解释这条“干巴巴”的理念呢?

首先是让消费者产生需求,让其意识到我们的产品能满足他生活所需,解决他的生活问题,对他来说很重要。

其次才是影响消费者决策,让消费者在购买同类产品时,优先选择我们的品牌,在他的对比考虑环节战胜其他竞争对手。

要想在存量市场竞争中获得生存空间,就必须去创造新的消费需求。

对上面所说的所有产品来说,都没有真正升级产品的功能,如果把紫色内裤放在内衣的赛道里,供消费者去选择,估计销量比脸色还难看,而高考、升学、打牌、就业反而是推动“紫腚能赢”的消费动因。

所有的生意可以重做一遍,不是指重复一遍,而是指场景再开发。

场景这个词,这些年在互联网领域被滥用极其严重,互联网从业者开口必讲场景,但大多数都属于概念定义不清,认知就会混乱,做事就会无从下手。

什么是场景呢?

是指在特定生活情形下,消费者需要依靠品牌来完成的某项生活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消费者产生了一定的需求和消费行为。

这个定义最早来自哈佛大学教授克莱顿·克里斯滕森 (Clayton Christensen)的JTBD理论,JTBD也就是Jobs To Be Done,即待完成的工作。

(图为克莱顿·克里斯滕森)

人们之所以购买品牌,是为了完成生活中的某项工作,帮助自己解决问题。

事实上,JTBD理论回归了现代营销学奠基人之一的西奥多·莱维特对营销的经典解读:人们不是想买一个钻头,而是想要在墙上打一个洞。

所以,场景这个词并不是什么虚头巴脑,而是生活中的细节与片段,我们的生活就是由一个个具体而片段的场景组成的,只是,作为营销从业人员,我们应该思考有没有发与洞察消费者场景的能力。

今天,只有找到新的场景,才能获得新的增长,这句话你也可以理解为,今天,你的产品如果找不到消费者使用场景,那它就没有销售可言,产品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性。

摆在地摊上的马克杯,扯着喉咙卖5元钱一个,隔壁摊位上10块钱3个,而在星巴克店铺里,配上环境与灯光、伴着咖啡的香气,可以把价格再放大5-10倍。

其实我们都知道,任何一家卖咖啡店杯子的店铺,也都可以把这个地摊上的马克杯卖出5倍左右的价格。

所以,产品的溢价不是不是来自于产品本身,而是由场景与周边价格锚定来决定。

同样的例子:牛奶作为一个大众商品,卖给大众就只能大众的定价。

但是,总有人会思考把一杯牛奶卖出3倍以上的价格,其核心也不是增加产品功能,而是发现、再造心智场景,重新定义目标消费者。

比如,卖给儿童的早餐奶、卖给白领的晚安助眠牛奶、卖给孕妇的孕期补钙奶就比普通牛奶贵的理所应当。

特仑苏就是这么做的,简爱就是这么做的,找到这个时代消费者新的需求,把酸奶价格翻上一倍,卖给了时尚宝妈,现在,她们又瞄准了父爱配方,准备再卖一遍。

场景如此重要,营销的前提是“发现需要”。

话题回到高考场景,大家有没有发现,附属近的水果店礼盒都在偷偷换装,橙子的外盒上印着“心想事成”,苹果的外盒上印着“平平安安”,而提子的热卖是因为大家都喜欢“金榜题名”。

不是考场外妈妈们的魔幻,而是在这个特定场景下,妈妈们更需要一个可以解决问题的商品。

拔剑出鞘不负少年志。

最后,愿各位考生的努力都不被辜负,愿你们用各自的智慧与毅力都能抵达自己的价值彼岸。

下周,见!

Copyright © 转乾企业管理-加盟网 版权所有 | 黔ICP备2023009682号-14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仅用于学习参考,信息和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我们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处理。联系邮箱:303555158#QQ.COM (把#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