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从“新”浪到“前”浪,它经历了什么?
2021年3月23日,新浪CEO曹国伟向全体员工发了一封内部信:
“在经历了21年的风雨、跌宕之后,新浪公司正式从纳斯达克退市,成为一家由我和新浪管理层共同控制的私人企业。”
2000年4月,新浪在纳斯达克上市,成为门户三剑客中最早上市的一家。
但是21年后,它却成了唯一退市的一个。
新浪退市,成了这段时间互联网人、财经人的热议话题。
有人遗憾门户网站的衰落,有人说新浪的历史就是一部资本运作史。
新浪,在这24年里究竟经历了怎样的风雨跌宕,又会走向怎样的明天?
壹
新浪网正式成立于1998年,所以说起新浪,我们常常从这一年算起。
但其实早在1993年,新浪的故事就已经开始了。
这年,它的前身四通利方信息技术公司成立,新浪创始人王志东和其他几人共同占有21%的股权。
四通利方成立后,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这让王志东看到国内互联网光明的未来。
但他也知道:既然有前景,国外企业想必会惦记,对他来说,外企将是一个劲敌。
所以,王志东辗转国外,1997年四通利方获得三家国际风投公司650万美金的风险投资。
四通利方成为中国大陆首家获得美国高科技风险投资的企业。
1998年,张朝阳将爱特信公司更名为“搜狐”,网易163门户网站成型,新浪成立。
四通利方和华渊资讯合并建立“新浪网”,成立全球最大的中文网站。
第二年新浪网获得国内网络公司获得的最大一笔投资,并全面改版,实现两岸三地的整合。
两年的时间,新浪已经完成了上市前的准备。
2000年4月,新浪成功登录纳斯达克,成为首个上市的门户网站。
随后搜狐和网易纷纷按照新浪的路子登录纳斯达克,新浪上市最大的意义,大概就在于此。
它采用合同绑定内资公司,从而获得海外上市资格。
“新浪模式”虽然因为有“钻空子”的嫌疑而受到一些人的诟病,
但不得不承认,这种模式为后来互联网企业海外上市提供了思路和方式。
两年的时间,新浪成了互联网门户时代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可以说风光无两。
它是国内互联网在国际上的代表,也是国内门户网站的三座大山之一,让人望尘莫及。
贰
上市意味着一个阶段的结束,另一个时期的开始。前脚新浪刚上市,后脚纳斯达克暴跌。
此时,创始人、CEO王志东,正面临着内忧外患。
新浪股价受到互联网危机的影响,而他此前为了上市,稀释了不少自己的股份。
2001年6月,王志东被踢出局。随后,汪延被任命为新浪总裁。
2002年,新浪事业部成立,并不断开拓新渠道和业务,使其保持着在行业中的优势地位。
第二年新浪终于恢复元气,首次全面盈利。
但是在2009年之前,新浪管理层常常变动,使其没有重大创新和机遇。
2009年,是新浪又一个转折点。
现任CEO曹国伟通过王志东的事件意识到,企业话语权必须掌握在自己手中。
这也是为什么,刘强东在京东初期融资时,始终有一个要求:他必须掌握话语权。
为此,以曹国伟为首的新浪管理层,以大约1.8亿美元的价格购入新浪约560万普通股。
新浪长期的股权分散问题得到改善,曹国伟成为新浪第一大股东,获得更高的话语权。
叁
同年,新浪推出“新浪微博”内测版。微博的出现,为疲软中的新浪带来了转机。
这几年,腾讯、搜狐、网易也都推出过“微博”业务,但都没有打过一个“新浪微博”。
从09年上线到11年,仅两年时间,新浪微博注册用户已经超过2亿。
2014年,新浪微博正式更名为微博,并且在纳斯达克上市。
这几年,是微博的上升阶段,就像它的标语说的那样“随时随地,发现新鲜事”。
2019年新浪财报显示,微博营收占新浪总营收的80%,显然,微博已是新浪最大的王牌。
但随着短视频时代的到来,微博的用户增长滞缓,2020年微博的营收同比下降4%。
微博这张王牌,如今也遇到了瓶颈。
新浪也曾涉足过游戏、电商、短视频,但都没有达到过微博这样的成就。
微博的瓶颈,让曹国伟开始思考新浪的未来,或许正是因此才有了退市的计划,他表示:
公司的私有化是为了改变多年来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子公司微博和母公司新浪同为上市公司这样不合理的资本架构,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新浪未来能有更多远的发展提供较大的灵活性。
结语
伴随着互联网的更迭,这个行业里,有人黯然离场,有人后来居上,也有人开始“躺平”。
来来去去,无非是一个个创业者对于梦想的追求、实现和创新的过程。
对于一家企业来说,上市不是唯一的目标,更不是终点。
时代往前跑得太快了,我们永远无法预判明天又会有什么爆火。
但是我相信,挑战和机遇是并行的,新浪私有化之后,管理层将会有更大的话语权,
对于决策的推行会更加灵活,这是新浪改变现状的好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