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乐福新店“缩水”,大卖场绝地求生?
历经数月的“倒闭潮”“退卡潮”风波之后,家乐福以全新的业态回归了。
近日,家乐福融合店相继在北京、上海等地开业,新店定位为“社区品质生活中心”,基于“家庭场景解决方案”,为消费者提供便民服务。
据了解,升级后的家乐福门店一改往日“ 大而全”的大卖场形态,SKU缩减了大半,数量由原来的2.5万精简至1.2万,并新增了洗衣、改衣、美发等社区便民业态。另外,此次改造还融入了更多的苏宁元素,不仅开设了苏宁宜品专区,还将原来卖场一半的面积改为苏宁易购家电卖场。
家乐福方面表示,引入社区便民业态是家乐福从大卖场转向社区品质生活中心的核心所在,近两年来,家乐福一直在积极推动社区品质生活中心的落地,该业态在超市业态的基础上扩展了家电、百货、儿童、酒水、餐饮等业态。而与苏宁易购的融合,则是基于集团全场景战略落地进行的资源优化整合。接下来,家乐福社区品质生活中心将以家乐福、苏宁易购门店为基础,构建一个功能完备、服务完善、层次多样的社区商业体系。
目前来看,通过重塑供应链、打造新场景、构建新平台、创新服务模式等一系列举措,现在的家乐福逐步形成了以零售、餐饮、服务、娱乐为一体的“到店业态”综合商业体,正为周边社区带来全新的沉浸式购物与服务体验。
毋庸置疑,家乐福的门店升级战略,确实为流量不断走低的传统大卖场提供了一条可行的转型思路。
近年来,随着电商的兴起和消费环境的改变,传统商场的坪效正在逐渐变低,过去“大而全”的优势反而变成制约发展的桎梏。卖场的规模大、人员多、供应链体系庞杂虽然可以产生规模经济,但当外部需求发生变化,这些便容易成为企业的负担。
因此,不只是家乐福,最近几年沃尔玛、大润发、永辉等都纷纷开始了“瘦身”计划。
比如,自2017年起,沃尔玛的新卖场门店就开始由原先的上万平缩减至几千平,并在全国关闭了近百家商场;大润发则开拓了小型化的会员店和小润发,通过缩短配送半径,提高履约率;永辉、华润万家等也一改往日堆叠品牌、品类的模式,大幅精简了SKU。
可以说,无论是消费模式的多元化,还是消费习惯的根本变化,都在“催促”着传统大卖场加快转型的速度,该如何形成差异化竞争,成为了摆在所有大卖场企业面前的课题。
虽然当前线下零售业态承压严重,但国内一些大型会员制商场的表现却相当亮眼,体现出了较强的抵抗经济周期性波动风险的能力,山姆、麦德龙、大润发、笛福等外资和本土零售商都在提速布局市场。
最新的《2023麦肯锡中国消费者报告》中提到,“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像中国一样每年新增如此多的中产家庭,未来三年,中国预计将新增7100万中上阶层家庭。” 这个乐观的数字,也坚定了众多仓储会员店开拓中国市场的决心。
此外,以盒马、叮咚、七鲜为首的新零售业态,也是如今的大势所趋。
作为以互联网为依托的零售新模式,“盒马们”可以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手段,对商品的生产、流通与销售过程进行升级改造,并对线上服务、线下体验以及现代物流进行深度融合,为用户提供更优质的“云消费”体验。
值得注意的是,最近两年社区消费逐渐成为了社会消费中增长迅猛的新板块。相关数据显示,城市居民30%-40%的消费支出集中在社区周边1公里范围内。因此,“家门口”的消费便成了商超品牌争夺的新市场。
不难发现,利好政策也开始向着社区消费方向倾斜。以北京为例,此前发布的《加快建设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促进生活服务业转型升级的若干措施》中就提到,“2025年,全市将实现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全覆盖,形成多元化、多样化、覆盖城乡的生活服务体系。”
其实综上来看,市场对优质的商超卖场依然有很大的需求,只要中国的GDP在增长,那么零售的大盘就肯定会增加。
只不过,对于众多品牌而言,在升级转型的过程中,该如何抓住零售的本质、瞄准消费需求、做好商品经营、提升服务体验,仍旧任重而道远。
至于接下来,入局的新老玩家们能否在完善自身业务的同时,将商超发展成更具想象力的“第三空间”,我们将持续关注。
编辑:鞠君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