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英林:利润来自于行业红利,并非自己的能力;傅芬芳:我们做的食品,是要给家人吃的||人物声音
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秦英林:利润来自于行业红利,并非自己的能力
近日,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秦英林在接受《中国企业家》的独家专访时表示,目前(生猪)价格上来了,而且到了一个高点。但这个高点也是周期内的正常情况,应该有的。这个行业本来就有周期,大家都在预判。至于高到什么程度,目前还拿不准。但大家普遍认为,今年会出现拐点。
他认为,不能一味地追逐周期,而是要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周期高峰也好,低谷也好,我们都要做好内部管理,持续挖潜,降低成本,这是根本。至于猪价高了,有利润了,牧原做对了什么,我现在也会比较,但基础还是要做正确的事,并一直做下去。一般情况下,周期会有规律性。但是,当我们都跟周期博弈时,周期也会被改变,只是很多人没耐心。有时候,有人说猪价高了,猪价低了,觉得跟天塌了一样,其实只是他的感觉,是他觉得(猪周期)长了,实际上没长多少。
“因为我们养猪时间久了一点,经历的周期比较多。通过对过往的经验总结,我们比较清晰地发现,每当我们觉得(利润高)都是因为我们自己干得好的时候,后来发现都不是,我们的利润来自于行业红利,不是我们自己的能力。当我们把这个认知告诉大家的时候,也能让更多的从业者有一个深思,从而能够带来更明智的决策。你不要觉得,猪价永远都会高下去,而且还要知道,不是我们靠能力所得到的,我们没法把控。”他如是说。
福建圣农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傅芬芳:我们做的食品,是要给家人吃的
近期,福建圣农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傅芬芳在接受《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专访时表示,从2018年接班到现在,我们在不断梳理和沉淀父辈打造的价值观,有调整和保留,也有升级和迭代。因为养殖行业“又脏又累”的刻板印象已经是过去时,现在我们的鸡舍都是全自动化,一名工人轻松管理6万羽鸡,工作主要就是监测设备。
她认为,企业价值观不该是贴在墙上冷冰冰的口号,而是有温度、真正沉淀在圣农人心底的东西。在和公司全体高管脑暴过程中,一条核心价值观浮现出来——"我们做的食品,是要给家人吃的”。我以前接触一些做食品的老板,不吃自己生产的东西。带客人来圣农参观时,我们也有试吃的环节,我每次都很积极地去吃,有的客人会感到惊讶,好像默认我不该吃自己生产的东西。如果我们的每个员工都知道,经手的产品是要给自己孩子吃的,还会把东西掉在地上吗?
此外,面对疫情后的经济乏力和消费降级,她表示总体而言还是机遇大于挑战,并从去年开始就已经预判到了趋势。“第一、将整体战略方向调整成为了‘成本领先’。这意味着在整个行业,要求每个环节都要力争作到行业第一。我们会把每个环节的所有同行业数据拿出来,去研究、对标和学习。当你提出这个纲领之后,所有的人往同一个方向去努力,就会发现在降本增效上还是有新的空间。第二、我们要为客户端创造价值。因为客户也需要更加有性价比产品,我们做了很多整鸡中相对低价值部位的研发和创新工作,将之加工成口感特别好的产品,给客户提供了很多子弹。另外,前面提到以西式标准化的做法去赋能中式连锁餐饮客户,也是很大的一块业务增量,这是今年看到的新机会。”
老乡鸡食品安全副总监李丽娟:一切都基于对顾客的洞察,发现顾客的需求
8月22日,老乡鸡食品安全副总监李丽娟在“七星食安周星研会—供应链专场”上表示,老乡鸡持续推进透明化管理,2016年设计了透明厨房,顾客可以看到所用的食材和员工的操作,2021年公开自查自纠结果和顾客反馈的改善,2024年开始对外公示《老乡鸡菜品溯源报告》,从“餐厅菜品、中央厨房食材、外采原料”三方面入手,溯源报告覆盖老乡鸡1200多家餐厅、共计226个SKU、873种原料以及305家供应商。
她强调,食品安全是生产、设计、检验培训等所有事项加起来一起快速协同改善管理出来的。为此,2024年,老乡鸡还在全国门店实行“菜品加工等级”色标划分机制,按照“餐厅现做”“半预制”“复热预制”三个等级,对门店在售产品分别进行绿黄红的色标区分。
面对餐饮行业更注重性价比的趋势,她认为老乡鸡从安徽走向全国,从一个区域品牌走向全国品牌的时候,发现对供应链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持续升级供应链。而一切都基于对顾客的洞察,顾客需要什么。这就要求从经营和管理上去发力,从经营上做好产品、做好顾客满意,做好原材料品质管理,持续探索品质改善技术,同时在管理上拥抱数字化,提升人员专业化能力。
普渡大学:许多消费者认为传统肉类在味道和健康方面优于实验室培育的替代品
近日,根据普渡大学食品需求分析和可持续性中心最新发布的《消费者食品洞察报告》显示,许多消费者认为传统肉类在味道和健康方面优于实验室培育的替代品。这份基于调查的报告涵盖了食品支出、消费者满意度、价值观、对农业和食品政策的支持,以及对信息来源的信任。
报告揭示,尽管实验室培育肉类提供了一个可持续的肉类消费替代方案,但仍有大约90%的消费者偏好尝试传统来源的肉类,如养殖、饲养或狩猎后的产品。相比之下,只有约60%的消费者愿意尝试实验室培育的肉类版本。这表明,尽管科技进步推动了食品创新,消费者对新食品的接受程度仍受到其对未知的不信任的影响。
此外,报告还探讨了消费者对异国肉类的态度,发现尽管约50%的人表示愿意尝试如章鱼、鲨鱼和鸵鸟等专业加工的肉类,但对其实验室培育版本的接受度则大幅降低。
报告的主要作者、普渡大学农业经济学教授兼CFDAS主任Joseph Balagtas指出,尽管实验室培育肉类的市场潜力显著,但在推广这类产品时,仍需克服消费者对食品未知的普遍不信任。这对于任何试图打入市场的新食品来说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报告还涵盖了消费者食品通胀预期和购买行为,显示出食品价格的关注可能加剧了消费者对未来食品成本的悲观情绪。此外,该研究还反映出粮食安全问题在不同就业和年龄群体中的差异,尤其是在非工作但处于工作年龄的人中使用粮食援助的比例较高。
来源:国际畜牧网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留言或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zgzysyw@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