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利润9.3亿,IPO终止!IVD上市魔咒继续
又一家涉疫IVD企业上市终止,新年第一凉。
就在刚刚,深交所官网显示,菲鹏生物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菲鹏生物”)终止注册。
这一结果并不意外,菲鹏生物注册阶段卡壳已久,公司于2022年3月14日提交注册,却至今已过去了整整710天。
资料显示,成立于2001年菲鹏生物成立是一家体外诊断整体解决方案供应商,主营业务为体外诊断试剂核心原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数据显示,公司在中国体外诊断原料市场的国产品牌中的市场份额约为29.7%,诊断原料销售规模在四家头部企业中排名第一。
体外检测(IVD)指的是通过对人体的样品(血液、体液、组织等)进行检测而获取临床诊断信息的产品和服务,处于产业链上游的菲鹏生物,为客户提供体外诊断试剂的原料(如抗体、抗原、诊断酶等),之后这些原料会经过中游公司的加工制造,进入医院、血站等终端医疗检测机构。
而与许多体外检测公司相似的是,一场至今不知道何处起源的大流行,改变了菲鹏生物的命运:红线两边的业绩,可谓天壤之别。
此前的菲鹏生物还只是一个年营收2亿多、利润几千万左右的企业,在经过了特殊时期的高速发展之后,去年公司营收高达27亿元、净利润突破9.3亿元。
仅看收入及其他财务指标,公司无疑符合上市标准,但仍无法打消市场疑虑:当大流行逐渐成为历史,相关业务支撑的经营业绩能否继续保持?
基于上述质疑,涉疫企业上市饱受诟病,引得监管部门出手:2022年11月,上交所、深交所均表示将高度关注相关企业的上市申请,坚持从严审核。几天后,翌圣生物在上会前一天遭到“取消审核”。
如今,菲鹏生物的终究迎来了翌圣生物殊途同归的命运。
高增长不可持续 盈利能力承压
2020年和2021年,旺盛的病毒检测需求带动国内外体外诊断试剂生产企业大量采购酶、抗体、抗原等原材料,菲鹏生物的业绩迎来高速增长。
公司2020年营业收入较前一年翻了两番,从2.89亿元增长至10.68亿元,净利润更是暴涨超10倍,从5700万元增长至6.33亿元。
那一年,公司抗体、抗原、诊断酶三大原料均进入了“量价齐升”的局面。以按mg计价的抗原为例,2019年单价为203.54元/mg,一年后单价飙升至362.47/mg,销量也从2019年的307,665mg增加至2020年的311,962mg。
到了2021年,增速虽然不及上年,但依旧带动公司营收和净利润分别突破20亿元和15亿元大关。
那么,公司上述成绩究竟多大程度上“归功于”疫情?这是深交所问询函中重点关注的问题,菲鹏生物在之后的回复中进行了披露。
可以看到,2020年和2021年,特殊事件带来的相关收入占比分别为65.44%和68.73%,而在试剂半成品业务上,占比更是达到了98.6%和95.1%。
在大流行的前两年,公司业绩一路高歌猛进,然而到了2022年,情况却急转直下。
公司当年总收入为27.02亿元,较上年仅增长了15.9%,净利润则大跌5.7亿元,仅为2021年的62.1%。
收入与净利润的背离,原因在于公司产品价格的大幅下降。
实际上从2021年开始,受市场供应逐步充分、竞争日益激烈以及终端试剂盒集采下不断降价的影响,公司主要原料项目价格一路走低。到了2022年,部分原料的价格甚至仅为2020年的十分之一,成本却没有明显下降,这无疑给公司盈利能力带来压力。
更为重要的是,此前单价的下降尚可以用不断增加的销量来对冲,而到了2023年,当国内外均逐步走出大流行的影响,菲鹏生物的业绩下滑似乎成为定数。
在最新一版招股书中,公司确认了未来经营业绩难以持续的风险,表示“从目前情况看,公司预计2023 年经营业绩将出现大幅下滑”。
激增的应收账款反映行业压力
除业绩面临大幅下滑之外,公司随业务增长而暴增的应收账款,也为菲鹏生物未来发展埋下严重隐患。
数据显示,2020-2022年,公司应收账款账面价值分别为1.69亿元、3.59亿元和7.32亿元,占公司各期末总资产的比例分别为12.17%、11.96%和17.32%;占当期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16.78%、16.27%和 28.73%。
同期公司计提的坏账准备分别为978万元、2031万元和4442万元,其中以单项计提坏账准备的应收账款及坏账准备在2022年分别为1431万元和569万元,较上年增长1017%和365%。
从应收账款周转率来看,菲鹏生物从2021年的8.35 次下降至2022年的4.68 次,几乎腰斩,且明显低于同行业可比公司6.03次的平均水平。
可以看到,应收账款迅速提升的2022年,下游客户的回款能力出现了明显恶化。而以单项计提的坏账准备的猛增,则反应了公司某些大客户的信用也正经受考验。
公司也在招股书中表示“截至 2022 年末应收账款余额较高的个别客户出现了逾期情况,公司正在与该等客户协商回款事宜”。
豪掷数亿元理财 募资超25亿元
截至2022年年末,公司货币资金总额达到了14.24亿元,其中银行存款超过14亿元。
同一时期,菲鹏生物还大举买入金融资产,2020年公司交易性金融资产仅为8500万元,而到了2022年激增至7.63亿元,其中包括3.34亿元的理财产品和4.29亿元的可转让大额存单。
7.63亿元什么概念?年收入160亿元、市值超过1700亿元的爱尔眼科,去年年底交易性金融资产也不过9亿元。
除了努力存钱理财外,财大气粗的额菲鹏生物也积极对外投资。
2021年10月,菲鹏国际与 SequLITE及其两位创始股东签署了《股份收购协议》,以 5,250 万美元的价格收购SequLITE剩余全部股权。在此之前,公司已于 2018年以 1050 万美元的价格获得SequLITE部分股权,至此SequLITE 成为公司全资子公司。
然而收购完成后,相关进展却并不尽如人意。
当初菲鹏生物正是看中了SequLITE的基因测序业务,才不惜以远高于SequLITE 净资产评估值的价格出手收购,但从之后的测试结果来看,测序仪部分功能模块并不能达到量产条件,因此测序仪整体商业化时间被推迟,未来商业价值也预计折损。
造成的结果是,公司当初高价收购形成的大额商誉面临减值,而这一减,便是4.62 亿元的损失,占最初账面价值5.55亿元的83.2%。截至 2022 年末,公司基因测序资产组的商誉账面价值已减少至 0.46 亿元。
回头来看,这笔交易过程中,菲鹏生物无疑看走了眼,因此蒙受5亿左右的损失。
当然,最令市场担忧的是募投项目。
在上市募资用途一栏中,公司表示要推进4个项目并补充流动资金,项目总投资为25.11亿元,其中投入募集资金25.05亿元。
在四大项目中,体外诊断试剂核心原料建设项目格外抢眼,公司预计投入5.3亿元扩大原料产品生产制造能力,在大流行趋于结束的当下,再扩大生产显然存在产能过剩风险。
此外,公司本次发行数量不超过 4,001万股,发行股份约为10%,拟募资金额却高达25亿元,发行后市值恐将逾250亿。而报告期,公司与特定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相关的营业收入分别为 6.97 亿元、16.10 亿元及 18.70 亿元,使得公司业绩大幅增长。
公司2022年度去除特定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相关营业收入后,仅剩8.32亿营收,毛利不足6.75亿,如此高投入的募投能否存续?
写在最后
菲鹏生物倒下了,正在排队的类似企业瑟瑟发抖。
另一家涉疫IVD企业深圳市达科为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也面临相似处境:公司创业板IPO于2022年10月14日提交注册,至今未有任何结果。
近年来,多家涉疫企业的上市招徕了公众关注,有关涉疫企业(尤其是涉核酸检测企业)是否应该上市,各方舆论不断。
2022年11月,就自媒体报道部分拟上市公司其业务和收入涉及核酸检测等相关话题,沪深交易所回应表示,已经注意到有关报道,并高度关注涉核酸检测企业的上市申请,坚持从严审核。
当然,抛开公众的情绪影响,仅仅从市场角度考量,收紧相关企业的上市审核当然有其合理性。
不少企业此前表现平平,凭借特殊时期的红利,近年来业绩突飞猛进,但始终未能打消市场对其中长期经营和盈利能力的质疑,而上市企业又具有着很强的“公众”属性,轻易放行无疑对社会公共利益造成损害。
在相关企业IPO问询中,针对“核心技术”“产品情况”“市场地位”等直接涉及“可持续经营能力”的项目成为问询焦点,是否存在未来收入及利润大幅下滑的风险成为公司亟待解答的问题。
此外,募投项目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也成为监管部门关心的重点,鉴于这些募投项目早在上市申请时就已经确定,申报过程中市场环境存在较大变化,导致部分项目显得不合时宜,也是阻碍相关公司上市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可否认的是,相关企业对防疫工作起到了客观作用,然而是否就应该趁着这股风谋求上市,应当打个大大的问号。
在诸多争议中,IVD(体外检测)企业成为上市重灾区,以至于整个2023年没有一家IVD企业登陆A股市场。
如今菲鹏生物IPO失败,再次引发行业焦虑:IVD”零上市“的魔咒是否将在2024年继续?
上一篇:国内物流打包代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