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融数据对投资来说,重要吗?
最新公布的5月社会融资规模大幅增长。5月新增社融2.79万亿元,同比多增8378亿元,高于市场预期的2.5万亿元,主因政府债券和贷款多增。社融存量增速10.5%,较上月上升0.3个百分点。这是一个对实体经济和资本市场表现,都极为重要的数据。
社融数据有什么用?
社会融资规模,是指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资金。数值越大,表示经济活动越热,经济增长的预期就越强。
也就是说,它衡量的是实体经济从金融机构拿到了多少钱。无论是借贷款、借债券、股票IPO或者地方债,这些统统都算。而且,实体经济不仅是说企业,个人的资金需求,也计算在内。因此,社融数据反应的是全社会所有人,对资金的需求。
对于社融总量和结构孰轻孰重的争论,从逻辑上来看,社融总量扩张是政策发力的结果,是经济改善的推手;企业融资结构改善,是经济回暖的结果。企业之所以产生中长期贷款需求,原因在于企业对经济预期转向乐观,需要中长期资金来进行投资以追加产能。因而时间顺序上来看,大致上是社融总量持续增长、部分经济主体加杠杆产生增量需求、企业生产增长接近产能瓶颈或对未来需求转向乐观、企业中长期贷款需求增加。
社融数据也会从另一个方面来反应企业家的信心。企业需要资金,因为它要投资,要扩大生产。企业今天的投资,就是明天的产线,就是后天的产品和报表利润。因此,社融是企业业绩的先行指标。尤其是资金密集型的生意,社融数据就更加重要了。因此对于投资者来说,社融数据也是一种投资风向标。
个人需要资金,因为人们要买房,要买车,要消费。居民从金融机构中拿到资金,也同样遵循以上规律,它会变成明天的消费,和后天的企业利润。
这是从基本面的角度理解社融数据,只要能带来未来的企业利润,那么它就是重要的。
从另一个角度,也就是市场的角度,社融数据也非常重要。很多研究机构都做过回测分析,比如像沪深300指数这样的代表全市场的主流指数,它的表现和社融数据相关性非常高。社融大幅增长,市场表现就好;而社融下滑,市场也跟着下滑。
这个现象背后的原理也不复杂。社融数据是全社会整体的资金面。全社会整体有资金,那么资本市场受资金推动而估值回升的概率也会增大。
说清了原理,再讲数据和现象,大家会理解的更深。
5月的数据是2.79万亿,从总量来看,大幅超出了市场的预期,4月份的时候只有9千亿,去年5月是1.8万亿。尤其是在4月份数据受疫情影响超预期差的情况下,5月的数据出来,应该说给回暖的市场再次给予了正面的刺激。
上周市场整体表现强势。北向资金连续第二周大幅净流入,资金对于国内稳增长政策的密集出台、落地、疫情好转之后的中国经济体现出了足够的信心。A股的成交也连续几天站到了万亿以上,情绪回暖明显。
在从这2.79万亿社融的内部看,最重要的数据是对实体经济的人民币贷款,一共是1.82万亿,也是大幅增长。实体经济的主体是企业和居民,要知道4月份,实体的贷款只有3000多亿,现在翻了近六倍,说明疫情对信心影响最大的时期已经过去了。
社融5月已呈现边际改善趋势,预计6月社融将迎来更显著改善。
一是疫情影响基本消除,随着上海复商复市,长三角经济将进一步复苏。
二是季节因素,6月是传统的信贷大月,对社融进一步扩张的支撑将更加明显。
三是新一轮稳增长成效将显现,稳经济33条政策在月底出台细则措施,政策力度和针对性极强,政府债加速发行,新一轮基建项目落地,将有力推动经济加快恢复和社融的进一步扩张。
实体经济是整体,它是企业和居民的整体,也是金融机构和所有借款者的整体。面对未来,我们只有凝聚更多集体共识。而资本市场,作为镜子,它的价值,最终还是取决于我们创造了多少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