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岁开始创业,任正非人到中年,一次就能创业成功的启示:不惑!
创办华为公司的时候,任正非已经是43岁的中年人了。
人到中年,在职场上如果没有混出名堂来,那就很容易变成被人嫌弃的存在。如果去创业的话,投资人也不会看好,因为你的精力没法跟年轻人比。
一边是二十来岁、锐气十足的年轻人,一边是四五十岁、带有暮气的中年人,哪个有前途?对于这样的问题,投资人很好做判断。
哪怕是有任正非这种大器晚成的例子,很多人也不愿意相信中年人可以创业成功。毕竟,成为任正非的概率太低了,而且这个世界永远是喜新厌旧的。
但对于中年人而言,不管别人信不信,看不看好,他们自己的内心还是很笃定的。实际上,任正非创业成功给我的启示就两个字:不惑!
年轻人有冲劲不假,但年轻人往往莽撞,可能要经历几次失败才能走向成熟。而中年人如果有了很高的修炼,那他很可能一次就创业成功。
这是大家在谈及任正非的时候很少留意的地方,可以说,“中年”对于任正非的创业是一个很大的关键因素。
“当我明白团结就是力量这句话的政治内涵时,已过了不惑之年……在创立华为时,我已过了不惑之年。”
在《一江春水向东流》中,任正非几次提到自己的年龄,他表示,所谓不惑,是指人的心理成熟的一个尺度。
对此,想必过来人心里都会心有戚戚,懂得任正非是什么意思。
对于自己创业之前的中年处境,任正非用了8个字来形容——生活所迫,人生路窄!
那时候的任正非,过得很不如意,工作不顺利,家庭生活也是一堆麻烦,真正是山穷水尽,除了创业之外,他找不到更好的出路了。
我曾做过一个思想假设,如果任正非不是43岁创业,而是23岁创业,那他很难取得成功。不说时代、社会环境等条件,就光说任正非的本身条件,他在年轻时候也缺乏自己后来的思想认识。
任正非是到了中年阶段才转变思想观念的,他年轻的时候也是年轻气盛,个人英雄主义,身上有一种傲气。
这样的性格和作风,就注定他做不了组织者和管理者。
人感知自己的渺小,行为才开始伟大。
在人生的谷底,任正非一定是想了很多,分析过自己从前的过失,扭转了观念,改变了自己的幼稚心理。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自我改造,任正非才大彻大悟,明白了集体力量才是他能成就事业的根本,“那时我已领悟到个人才是历史长河中最渺小的,这个人生真谛。”
在这之前,任正非还是想着自己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技术人才,可以做个专家之类的工作。而在这之后,任正非就把自己定位为组织管理者了。
不是自己做英雄,而是站在幕后,帮别人成为英雄。幕后英雄也是伟大的。这代表任正非实现了自我的超越,看破了虚名。
在华为成功后,无数老板想要学习任正非的经验,各界人士也都赞扬任正非财散人聚,有大格局。
可谁知道任正非为什么能够“财散人聚”呢?
确实,任正非品德高尚,很无私。但当任正非站在自己人生的中年、盛年时分,前后两茫茫,他有自己的感受(如,时不我待)。
创业维艰,如果任正非只是为了养家糊口,他未必非要走这条路不可。实际上,任正非很早就有成就一番事业的理想,如一句话所说,“人生为一件大事而来”,任正非是那种有人生使命感的人。
理想是人生最大的意义所在,在理想面前,名利其实微不足道。所以,任正非可以财散人聚,真正把利益当成工具,而不是当成目的。
还有一个方面很重要,那就是在经历过人生的酸甜苦辣后,见识过世态炎凉,领教过人情冷暖,任正非在中年阶段就读懂了人性,因此他能引导人性,发挥人性的力量。
在公司内部,任正非多次强调一个观点,那就是想要成为“将军”的人,一定要看破这个红尘。这应该是任正非的经验之谈。
我们看任正非大胆分权,跟众人分享利益,而且他也不喜欢出名,没有什么荣誉感和自豪感,他最关心的就是华为的事业发展。这一切背后,都跟任正非看破了红尘有关。
中年的任正非已经不在意名利权情这些东西了,他从华为创办早期就非常重视事业的传承,在谈及华为高中级干部修养的时候,任正非说,“每一个骨干员工都必须努力培养超越自己的接班人,这是我们事业源源不断发展的动力。”
长江后浪推前浪,任正非一直有为后人铺路的精神和准备,华为的事业不会有缺接班人的问题。中国企业普遍面临传承的问题,这对华为而言是不成立的,任正非早就想透了,他为之做了太多努力。总有一天,企业界会体会到任正非究竟是多么高明的一个存在,他确实是值得我们追随的榜样。
我曾做过一个思想假设,如果任正非不是43岁创业,而是23岁创业,那他很难取得成功。不说时代、社会环境等条件,就光说任正非的本身条件,他在年轻时候也缺乏自己后来的思想认识。
任正非是到了中年阶段才转变思想观念的,他年轻的时候也是年轻气盛,个人英雄主义,身上有一种傲气。
这样的性格和作风,就注定他做不了组织者和管理者。
人感知自己的渺小,行为才开始伟大。
在人生的谷底,任正非一定是想了很多,分析过自己从前的过失,扭转了观念,改变了自己的幼稚心理。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自我改造,任正非才大彻大悟,明白了集体力量才是他能成就事业的根本,“那时我已领悟到个人才是历史长河中最渺小的,这个人生真谛。”
在这之前,任正非还是想着自己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技术人才,可以做个专家之类的工作。而在这之后,任正非就把自己定位为组织管理者了。
不是自己做英雄,而是站在幕后,帮别人成为英雄。幕后英雄也是伟大的。这代表任正非实现了自我的超越,看破了虚名。
在华为成功后,无数老板想要学习任正非的经验,各界人士也都赞扬任正非财散人聚,有大格局。
可谁知道任正非为什么能够“财散人聚”呢?
确实,任正非品德高尚,很无私。但当任正非站在自己人生的中年、盛年时分,前后两茫茫,他有自己的感受(如,时不我待)。
创业维艰,如果任正非只是为了养家糊口,他未必非要走这条路不可。实际上,任正非很早就有成就一番事业的理想,如一句话所说,“人生为一件大事而来”,任正非是那种有人生使命感的人。
理想是人生最大的意义所在,在理想面前,名利其实微不足道。所以,任正非可以财散人聚,真正把利益当成工具,而不是当成目的。
还有一个方面很重要,那就是在经历过人生的酸甜苦辣后,见识过世态炎凉,领教过人情冷暖,任正非在中年阶段就读懂了人性,因此他能引导人性,发挥人性的力量。
在公司内部,任正非多次强调一个观点,那就是想要成为“将军”的人,一定要看破这个红尘。这应该是任正非的经验之谈。
我们看任正非大胆分权,跟众人分享利益,而且他也不喜欢出名,没有什么荣誉感和自豪感,他最关心的就是华为的事业发展。这一切背后,都跟任正非看破了红尘有关。
中年的任正非已经不在意名利权情这些东西了,他从华为创办早期就非常重视事业的传承,在谈及华为高中级干部修养的时候,任正非说,“每一个骨干员工都必须努力培养超越自己的接班人,这是我们事业源源不断发展的动力。”
长江后浪推前浪,任正非一直有为后人铺路的精神和准备,华为的事业不会有缺接班人的问题。中国企业普遍面临传承的问题,这对华为而言是不成立的,任正非早就想透了,他为之做了太多努力。总有一天,企业界会体会到任正非究竟是多么高明的一个存在,他确实是值得我们追随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