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 | 梁伟丰 : 不管做哪一行,记得留下影响
人物采访的最佳状态是,避免仰视、创造亲近感,从双方熟悉的话题引入、投石问路。
这些要素,在我们面向梁伟丰Leong (下文简称Leong)的采访中,想尽力做到水到渠成。
但出乎意料的是,在这场推诚布信的对话里,我们在无形中,反而变成被照顾的小辈。
采访中的Leong,像太阳一样全程释放善意的能量。没有架子,有问必答,言谈举止中传递出的谦和尊重,不是假客气。他会用打趣的口吻,聊到自己过往的某个经历,有点调皮,有点萌;面对一些我们个人的工作困惑和疑问,他寥寥几句,似有拨云见雾之效。
这是梁伟丰卸任BBDO大中华区主席及首席创意官之后的第一个采访。
接受广告门邀请时,Leong表示希望借此澄清,他并非离开广告圈,而是从乙方变甲方,换一个身份去创造内容。 对于广告门来说,这次对话是面对面了解他的机会。
从一个象牙塔里的艺术生,来自马来西亚的广告人,到BBDO的创意领军人物、最佳海外作曲人,他创造了不同种可能,完成着一场场惊奇之旅。
此时此刻,这位创意人的转身还在继续。
一次转身
“半广告半音乐的射手”。
Leong的最新微博签名,表明了他对广告和音乐事业的活力和喜爱。关于备受外界关注的BBDO职位卸任一事,用他自己的话来说, “我并没有离开广告业,只是换了一个身份,继续做内容。这是实情。”
算起来,这已是他进入广告行业的第29年,精力充沛、如同精密齿轮般运转的生活已经持续了10000多个日夜。即便如此,在谈到广告和音乐相关的话题,他的语速和声调依然是梁伟丰式的,温和、有力、隐隐兴奋,句句不离「创作者的快乐」。
“音乐是我喜欢的,做广告做品牌也是我喜欢的。而这一次差不多到一个时机,不用把它们两个分开的,可以结合。音乐本身也可以做成一个品牌。我说的音乐,指的不是旋律性的音乐,是包括它可以是一个不同的载体,不同的形态,不同的呈现方式。”
当被问到,一段职业之旅的结束,意味着什么?Leong的脸上浮现笑容, “意味着,干吧,别想太多了。”
变化早已有迹可循。
2022年,一首品冠十几年前的老歌《门没锁》被意外唱火。刷抖音,到处是它的翻唱;打开QQ音乐、网易云,占据热搜榜的总是它。它只有短短几十秒,伴奏配器很简单,录制也不算精良,却能魔音绕耳。
这首歌的制作人,李宗盛;作曲,梁伟丰。
老歌翻红这件事,在大众看来,多少带点命运垂青的运气和偶然成分。但Leong却 从中捕捉到了某种时代的气候——十年,从嘈杂到干净,旋律性的音乐回来了,大众的审美和品味回归了。
“爆米花时代过去了,就算吃也要吃好点。”人们常说时尚自有轮回,广告和音乐行业,同样会经历周期。前者三五年,后者近十年,“从很乱,慢慢提升、变干净,然后又很乱、嘈杂,然后又平静了……它其实是一直不断在循环。”
而 一个人,要是能在适宜的时代气候里做事,必然是幸运的。音乐的时机水到渠成,广告的功力能融会贯通,Leong说,
“可能大家会觉得,从BBDO卸任是换赛道,可对我自己来说从来没有换。为什么这样说?你看我喜欢的是内容,喜欢创造内容,不管这个内容在今天是一条影片、一个平面或是一段旋律。我现在并没有放弃,还在创造内容,只是它的载体、形式会有点不同。”
「干就对了」
很多人不知,英雄成于微时。
梁伟丰,94年入行,2001年进入BBDO新加坡。在此前,从业七八年,但没跟对老师,作品稳稳当当,也无奖项傍身。
当时BBDO新加坡的ECD,是Francis Wee,拿奖狂魔,全球第一个拿到黑铅笔的华人——“我就想去跟他”。
恰逢一个freelance的机会,Leong便毛遂自荐,并做下赌注:“我帮你做三个月的freelance。这三个月之内,没办法做出能得奖的作品,我一分钱不要;如果作品得奖,也一分钱不要,我要一个全职。”
“跟着我就进去了, 专挑最难做的客户。Francis问我说,想做哪个客户?我问,这边最难做的客户是哪一个?他说肯德基。我说,我就做肯德基。”
为什么?
“因为最好做的客户,其他小组一定都在做这个,所以变成我在跟别人比拼。 最难做的、没有人肯碰的,我就不需要跟别人去比拼,只要跟自己比就好。”
得到机会之后,就是拼尽全力。紧接着,紧锣密鼓地熟悉客户、熟悉操作,在「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鞭策和捶打下,Leong在接近第三个月的时间,拿出作品。这一次,他如愿以偿,赢得客户的尊重,也赢下所有的奖。
“所以, 豁出去先不管,想干就去干。”Leong踏上职业生涯的关键一步。
肯德基系列作品
2004年,新加坡之外,中国广告业正处于躁动初期。一个到大陆工作的机会,摆在Leong面前。
彼时的大陆广告业还处在摸索期,充满不成文的规则和盲区,再加上对风土人情、广告法令都不熟悉, 来,就意味着冒险。“可是我就想,确实因为乱,才有可能建立自己的体系。如果体系完全完整,我就是一个螺丝钉。”
有朋友事后问,“这个东西(标准)这么模棱两可,怎么坚持下去?”他回答,“ 我一直提醒自己,当初过来的原因是什么?如果要求一切东西都有规则,有条理,待在新加坡就好了。就是因为看中这边的新,我才能找到机会做出自己的东西。”
在咬牙坚持的05、06年BBDO带队期间,他也遇到过万念俱灰的「逢比必输」时间。
“那时候感觉不太对,很担心把BBDO的名声弄坏”。Leong产生了请辞的念头,找到当时的亚洲区CEO开诚布公聊。
对方听完,笑着问:“你再说一次,你们比稿输了多少次?”
“大概输了七八次。”
CEO祭出自己的故事,当年在BBDO英国刚当领导,带队比稿输了12次,第13次才开始连赢。“你们才输了七八次,等输了13次才来跟我说辞职。”
Leong回忆到:“当时我就笑了,说,‘哇,你都输了12次,还有脸继续待下去啊?’”
玩笑归玩笑。接下来,沉下心、稳住气,一场场用心去比,一个个idea用心琢磨……他又一次如愿,比稿连赢。BBDO中国在2008年声名鹊起。
“我们全球CEO有一句话,每次碰到有问题的时候,‘ 站起来拍拍灰尘继续往前’。所以每一次失败,当然很懊恼,当然会生气。
可是如果有10个小时,懊恼和生气大概半个小时好了,喝一顿酒狂骂一下好了,接下去花九个小时去看整个事情—— 如果重来,有哪个部分我们可以做得好,有哪个部分做得不好?如果的确在这个地方做得不够好、下次可以改进,把经验收集起来,下一次就不要犯同样的错误。”
而现在,Leong的第三个职业关键阶段,来了。要把他爱的广告和音乐相结合——“ 现在做品牌,会成吗?不知道。先做,做了再说。”
好作品的本质,不会变
很大程度上,做广告与做音乐,是相通的。
一个优秀的广告作品,不论在哪个时代,都肩负了打开消费者心门入口的使命。而好的音乐,从一段旋律到一句歌词,凝结了人的体验、记忆和情绪,它是时间的琥珀,同样会穿透空间,直直打入你的胸口。
“ 广告创意基本上就是为品牌方搭建一个桥梁,连接到它的消费者。只是说连接的方式、频率、时段会不同,可是本质不会变。这跟音乐是一样的。从电台、电视台、云音乐播放平台,到短视频抖音,这些媒介的变迁会改变音乐的形态吗?会。 可是音乐的本质不变,就是好到让人家听到会喜欢。”
如果回看Leong那些年的广告作品,益达“酸甜苦辣系列”,音乐到位,贴合得恰好。不同篇章的故事细腻留白,又不至于眼花缭乱。观众在享受故事之外,不会忘记,产品也是主角。
益达“酸甜苦辣”系列
士力架“憨豆饿货拳”系列,争夺注意力的手法不是靠凭空制造效果。引人入胜的剧情、抽丝剥茧的叙述,留下了足够有趣的产品印象和记忆空间。
创作者从不跳出抢戏,也不耍花招或刻意制造奇观,创意质朴有力、直指核心本质。这些结结实实的作品,围绕着Leong,一些形容词也如影随形,“创意大魔王”“领军人物”。但殊不知,创意考验人的意志和韧性,灵感不是凭空而来,作品带来的喜悦向来建筑在艰辛与严格之上。
做创意,Leong不放任“看上去的努力”,会一针见血指出,永远不要用行动上的勤奋去掩盖思想上的懒惰。他坚持, “在解决问题之前,先确认这是一个问题”,并反复提醒,“我们这个行业是解决问题的。”
“杀”创意,他从不手软。“ 想创意,先要多,要一直想。创意人想到的第一个idea,很好,嗨死了~但杀掉,然后再想。”
他补充,“其实某个程度上来说,这跟做音乐是一样的,音乐旋律做完之后,跟着要编曲,钢琴到底是要木钢琴还是电子琴?到底要三个音还是两个音?有时候并没办法说哪一个是最好的,会不断试不断磨。 这听起来好像很辛苦,事实上是很快乐的一件事情。” 从那些看似无意义的重复和寻找里,总会隐藏着一些让人着迷的未知、未至之地。
而对于好作品的个人标准,Leong相当明确,“ 让人记住并且喜欢” 。这种对专业精神的信守,始终存在于他对广告和音乐作品的创造当中。
「不管做哪一行,记得留下影响」
记者李翔曾概括过 “对人与世界”的观察:“如果一个人认为权力能塑造历史,他会进入政治系统;如果认为商业可以推动社会进步,他会去经商创业;如果认可观念本身对世界的影响和推动,他会选择做知识分子。”
人的内在动机与外在行动,往往强烈绑定。
而在广告文娱这个由真金白银、创意头脑、技巧和注意力所构建的行业里,很多时候,好胜心和虚荣心是一种生产力,少有人能抵挡其中的吸引力。
但Leong不同意所谓“好胜心”的说法。
“当你说好胜心的时候,一定会说比别人强。 当我一定要想比别人强,我不就是把自己的快乐与否,放在别人身上?我今天比A强,明天会有一个B出来,后天会有个C出来……所以当碰到这些强的对手,与其说我要强过他,不如看他强在哪里,我可以跟他学习什么。 我的最终目的不是要比他强,而是要影响他们,所以不要把他们当对手,而是当成学习对象。”
他身上好像自带一种影响力,这种影响不是来自威严或距离,而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以身作则、换位思考。他会主动消解身上的头衔和权威,天然对人抱有宽厚的态度。
比如谈及带人的诀窍,他坦言:“我带的不是物品,都是活生生的人。只要是人,就一定有不同的性格,就要用不同方式来接应。 如果真要简单点说,可能最核心的就是换位思考——如果是我,会希望我的老板,或者领导应该怎么样跟我说话。”
问到如何说服客户,他觉得,“说服,就表示‘我必须接受你的东西’。以我个人的经验,反而应该是转过来——与其想着如何说服,不如让客户感觉到这个想法是顺着他的逻辑延伸出来,甚至让他感觉到这个想法是因为有了他才产生的。”
无论是广告,还是音乐,Leong相信作品的影响,远远超越短暂的生命。“ 不管是一首歌或一支广告,当有人因为这个作品而感动,甚至影响到他流泪,我就觉得达到我想要的了。大学时一个老师说过, 不管你以后做哪一行,记得要留下影响。对我来说,影响到别人,而且是好的影响,我就觉得很爽。”
对很多人而言,过往的业绩和成就是一把双刃剑,享受的光环和标签越多,越容易把自己封锁,躲进声名和荣光构筑的城堡,无意间停止创造。
从这种意义上说,我们觉得外界对Leong的简化,遮蔽了作为创意人、创造者的他,身上的珍贵品质。
他身上最珍贵的,是他的创造。他没想过停下,而始终是一个流动变化着、快乐创造着的梁伟丰。就像Leong对好品牌的定义那样,“要 持之以恒地言之有物,而不是昙花一现”。
写在最后
最后想说的一点感受是,坦白讲,当代人热衷于追求效率。
用指标量化价值,想通过一套标准化的流程快速复制方法,成为某种常态。这种工具理性渗透到行事的方方面面。很多时候,当媒体试图从受访人身上挖掘所谓的诀窍、心法,其言外之意也是,有没有一套速成的“How To”手册。
面对一些急功近利的念想,Leong保持自己的谅解,他选择 讲述自己相信的东西,做符合内在价值观的事。
面对行业对热点事件的过早定论、概念的过度包装,比如 AI替代创意人的恐慌论调、非要把配乐叫做BGM的洋气调调……他能看清本质,同时保持敏感。
他身上活着一个创造者的炽烈,一种不会被外界轻易改变的斗志昂扬。正因如此,无论是跌宕在现实里的难,周期性呈现的浮躁,还是一窝蜂上涌的赞誉,在Leong那里,都好似化为无形。
而相应的,他也给焦虑的、不安的、想要飞速旋转的行业,提供了一个“受惠于内在活力、始终变化创造”的样本。
在那里,有人依然关注现实、理解现实,并且这不会妨碍他保持本真、笃定、自洽,并始终去追寻一种创造的快乐和真实的力量。
采访中印象深刻的一个片段是,当我们问Leong,怎么总结过去一段做广告的时光?他言简意赅,给出答案:欢乐无比。
“虽然会有熬夜,会有被退稿,会有时候遇到客户的无理要求,可是我在想,我现在做的是自己喜欢的东西,想内容、想故事、想策略而有人付钱,这不是应该很欢乐?我确实感觉很欢乐,很幸福。”
想必此时此刻,他生命中还有许多新鲜的事物、新的感受和创造,在不断酝酿、生长。能全心全意、乐在其中,真是对一个人再好不过的奖赏。
最后的最后,我们还是保留了一些想要找到答案的问答:
TA:您会倾向于欣赏什么样的年轻创意人?
Leong:有自己的想法,与此同时不会拒绝别人去检查TA的想法。TA会聆听,也会学习,从而把自己的想法打磨得更好、更亮。这样的人,我就很欣赏。
一个广告人比较重要的素质,是不断的学习。因为这个行业真的变化太大。像一块海绵不断地吸收,不断地释放、不断吸收、不断释放,通过这个方式慢慢把海绵做得越来越大块。
TA:身为一个创作者,怎么避免自嗨?
Leong:身为一个创作者,你必须保持自嗨。为什么说必须保持自嗨,当你自己做的旋律或是作品,都没办法让你嗨起来的话,其实蛮可悲的,你就会把所有决定权都交给别人。所以首先必须保持自嗨,至少让你可以先high起来,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去检查是自high还是真的high。当别人听到这首歌或看到你的作品,对方提出的意见要去听,然后要去检查, 保持自嗨也保持检查。就像我所说的, 年轻创意人要有自己的想法,可是也要留出空间允许别人去评论。
TA:有什么想对年轻人说的话?
Leong:年轻人不需要建议。 如果真有什么想说的,应该是说一个寄望、一个寄托。
希望你们可以把我们这一代从业人员没做好的东西,都给做对、做好,因为我们这一代很多东西没有做好的。
• END•
点击 get 「2022 TA合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