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韩贸易大逆转,发生了什么?
根据韩国官方的数据显示,2023年1-7月,在中韩贸易中,中国的顺差规模达到144亿美元。而在2018年,中国对韩国的贸易逆差还一度达到了556亿美元。
中国从韩国最大的顺差来源国,逆转为贸易逆差国,期间仅用了不到5年。
据韩国媒体报道,韩国与中国长期以来保持的贸易顺差已经转向。2022年,韩国对华出口额1558.1亿美元,比前一年的1629.1亿美元减少了4.4%。自2022年10月起,韩国对华贸易出现罕见的连续逆差,且规模持续扩大。加上其他因素的影响,自2008年以来,韩国首次出现整体贸易逆差。
自2008年以来,韩国首次出现整体贸易逆差
中国是韩国最大贸易伙伴、最大出口市场和最大进口来源国,韩国是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国。过去,韩国长期在半导体、纤维、机械、计算机、汽车电池等领域占据竞争力的优势,将产品出口至中国。随着中国企业竞争力的迅速提升,相关产品市场份额的提升,中国对韩国产品的需求下降,使得中国在对韩国的贸易中,在短短的时间内,迅速由逆差变为顺差。
中国企业竞争力提升,中国对韩国产品的需求持续下降
过往,韩国在液晶面板、智能手机、电动汽车和新能源电池等领域具有相对竞争优势,中国需要从韩国进口相关产品。如今,随着中国企业竞争力的迅速提升,中国企业在这些领域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份额均大幅领先韩国,中国不但对韩国相关产品的需求大幅下降,而且也在全球市场与韩国进行竞争。
在液晶面板领域,在液晶面板和OLED等显示屏产业规模上,中国企业已经占据全球36%的市场份额,跃居首位。不少韩国厂商被中国企业挤出液晶面板领域,例如,韩国大型企业LG化学将计划撤出液晶面板零部件业务。已启动涉足面板保护膜的韩国两家工厂的出售手续。随着中国企业的崛起,LG化学将把出售所得的资金投向电池材料等增长领域。
在新能源汽车和动力电池领域,中国企业的优势更为明显。中国目前占据全球新能源汽车和动力电池60%以上的市场份额,而韩国企业的市场份额在持续下降。
根据《韩民族日报》的报道,从2019年到2021年,韩国在东盟的电动汽车出口份额从43.2%暴跌至8.2%。在同一时期,中国在东盟市场的份额却从20%飙升至46.1%。
2023年上半年,据咨询公司CleanTechnica的数据显示,韩国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低于5%。根据SNE Research公布的数据显示,韩国企业动力电池市场份额下滑至23.9%。
在智能手机领域,虽然韩国企业三星电子在全球手机市场份额仍然位居第一。但在中国市场,受到苹果和中国手机企业的强有力的挑战,现在,三星手机在中国的市场份额急剧下滑,从最高的20%跌至如今的不到2%。
除此之外,中国企业在其余领域的市场份额也在提升,根据《日本经济新闻》在对2022年63个关键产品和服务的全球市场占有率调查分析显示,在前沿材料、电动汽车和液晶面板等18个行业,中国企业所占份额均上升。在这18个行业当中,中国企业所占的份额超过三成的行业就有13个。
据《日本经济新闻》的调查显示,在这63个品类当中,美国公司在22个品类的市场中领先,是所有国家中最多的,中国在16个市场领先,仅次于美国。日本只有6个领先,韩国更少。
随着中国企业竞争力提升,中国对韩国产品的需求下降,进口减少。同时,中国企业在全球市场不断挤压韩国企业的生存空间。
中国从韩国半导体进口大幅下降,未来将会持续减少
2023年上半年,韩国半导体出口仅为439.3亿美元,同比下滑36.8%,对中国的出口下滑36.5%。其中,下降最严重的是存储芯片,上半年出口同比下滑49.7%,第二是系统芯片,下滑17.5%。
而半导体约占韩国出口总额的20%,对韩国的出口和整体经济影响重大。
根据中国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中国从韩国进口的集成电路(包括半导体在内)总额大约是2100亿人民币左右,同比下降19.6%。
根据市场调查机构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中国集成电路自给率为30%左右,大约70%以上的集成电路依赖进口。2022年,中国集成电路进口金额为4156亿美元,持续成为我国第一大进口商品,石油进口金额为3655亿美元,占2022年进口金额的比重分别为15.3%和13.5%。
2020年,国务院印发《新时期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中提出,中国芯片自给率要在2025年达到70%。随着我国企业在半导体领域不断取得突破,未来对进口产品的需求将会持续快速下降。中国未来从韩国半导体产品的需求也将会继续下降。
中国企业的竞争力不断提升,在全球的话语权增强。中国对韩国的产品需求在持续下降,而韩国对中国产品的进口需求却在不断增长,这就是中韩贸易中韩国出现罕见贸易逆差的最直接原因。而且,这种趋势未来将可能会持续甚至进一步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