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伦理:企业的船——读《商业伦理》|读书笔记

来源:互联网 时间:2025-11-08 01:16:49 浏览量:0

热点资讯▕知识分享▕专业解读

☂订阅NewMediaLab☂

广东省新媒体与品牌传播创新应用重点实验室

商业伦理是企业在进行商业活动时遵守的一定的行动规范和道德标准。商业伦理就像是载着企业的一艘船,不仅是企业能立身于社会的必要载体,还让企业能够顺应着人类终极要求的流水前进,正确处理伦理关系,承担起道德责任时,还能为企业发展提供动力。总之,遵循商业伦理对于企业的长久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图片来自亚马逊

《商业伦理》这本书对商业伦理学的概念和相关研究进行了概述,同时以一些案例加以阐述,深入浅出,可以让读者对这个领域有一个大概的认识。本书前部分讲了伦理学的一些基本知识,界定商业伦理学的性质和目标,然后讲述了商业道德行为常见的三个问题,以及怎样用商业伦理改善企业中的道德决策

伦理学与道德判断、道德标准

每一种带有精心制定的规则的人的行为,都有其规范。如体育比赛中“球进了”就可以是一种规范判断。而伦理学只研究规范判断中的一种,即道德判断。道德判断是应用道德标准对事实加以评估所得的结果。道德判断是规范性的,不只对事件进行描述,还要做出判断和提出建议。规范性陈述包括规范性期望或者规范性标准。规范性标准是评价,而规范性期望则是对行为的建议。

伦理学中的道德规范判断与法律的规范判断不同。从法律的涵义来讲,法是对人的行为规则的整理。这些规则有些涉及道德问题,有些不直接涉及。他们主要有两大区别,一是立法工作往往滞后,而道德和判断却走在前面。二是法律调节的是人的行为领域,与道德无直接关系。

图片来自Pixabay

道德判断不是完完全全个人的行为,道德三段论可以对其做出解释。道德三段论即“事实命题”、“道德标准”、“道德判断”。正如前面所说,道德判断是应用道德标准对事实加以评估所得的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三者的关系,由此得出人们可以通过交流事实的真实性和所应用的标准的有效性对道德判断加以检验。只要人们可以共同看清事件的真实性,接受共享的标准,就可以在道德判断上达成共识。同一事实面前,如果秉持不同的道德标准,就会产生不同的规范判断。如果行为触犯了道德标准,会产生道德义愤,如果行为符合道德标准,则会产生道德同意。标准的规范有效性不会由于遭到触犯而消失,相反会得到强化。

道德标准包括了规范呼吁。不仅约束着人的行为,还规范着应该做什么得到尺度。虽然具体的规则差异很大,但存在着一般性的价值,这意味着人们可以通过价值沟通取得共识,互相尊重,也可以共同抵制某些行为。

图片来自Pixabay

道德标准是否永远对立,水火不容呢?其实不是的。应抛弃伦理相对论规范相对论,如认为人的道德行为和道德规范只应该根据文化中的具体标准来加以判断。人性是有共同之处的,这也说明了一般性的、跨文化的价值存在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我之前认为世界上没有绝对的道德,因为每个人的道德标准不同,道德标准本身是不能进行评判的,但看完这本书,也许伦理学存在的意义就是要找到一些人类本性的善,追求人类的“泰勒斯”的实现。在这一点上,这本书扩展了我的思考的角度。

商业伦理

与一般伦理学相同,商业伦理学是规范性的,具有诊断性和理疗性。不仅要阐述具体的道德规则,还要运用明确界定的道德标准对商业道德行为加以评判。与一般伦理学不同的是,商业伦理学必须对战略利益加以解释,要考虑危机中的利益

到了三种不同的商业社会哲学:一元论、区别论、整合论

一元论忽视了当代社会的现代性,忽视了经济的内部逻辑。而区别论则没有看到道德焦虑并未全部包括对企业战略和法律产生印象的市场要求中。约里森的整合论则很好弥补了前两者的一些问题,认为战略利益和道德标准是可以相互渗透和整合的。

商业伦理的主要任务是发现调节社团战略利益与道德标准的方法。这两者不是相对的,战略利益中可能蕴含着良好的道德结果。当战略选择包括强烈的道德要求并可能产生慈善的道德结果,那么它从道德上讲就是可以接受的。

自由选择、个人责任、企业责任

人可以作出自由选择,自由选择有两个要素,一是人的行为是个人选择和自由意志的结果;二是人的选择应该由充分的信息依据。良好的选择建立在对特定环境所存在的可能性的充分理解基础之上。个人选择和普遍需要是可以并行不悖的,书中举了一个马车拉狗的例子。狗为了有自己的行动就要对马车的下一个运动作出预料,在绳子允许的范围内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所以,把握外部商业环境变化,未雨绸缪是十分重要的。

个人需要对行动负责。尽管有害的结果常常不是由某一个人的过错引起的,伤害往往产生于复杂的环境。但原则上讲,人在行动时是有自主意识的,他们可以预见到可能的结果。有相当文化背景理智之人都应该有能力预测到自己的动机和行动。

图片来自Pixabay

企业能否承担责任呢?区别于两种极端的情况——个人主义集体主义,霍夫曼的“中和”表明了道德社团文化和个人的道德自主权可以相融合。优异的社团不应该用胁迫去抹灭个性,而是应该让个人将组织的价值观替换成自己的价值观。由此可见,企业文化中的价值观应尊重组织中个人道德自主权,同时组织的价值观对个人价值观要有约束作用

在企业承担道德义务的过程中,企业家绩效具有重要作用。企业家只有将道德要求整合于企业政策中,才能取得更好的绩效。企业家需要拓展消费者要求的概念进行全面质量管理,应该看到质量背后的道德要求。在全面质量管理中,道德关切很有可能也会带来利润。也就像前面约尔森所说的,道德规范和战略利益相统一。书中举了KPMG公司在将环保项目纳入全面质量管理之后,用水量和投放量大大减少,从而降低了成本,使得公司变得更有竞争力。而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家和企业也需要克服“道德缄默”,也就是道德交谈情况缺失。

事件联想和个人思考

提到商业伦理,我首先想到的是企业与自然的关系。当前,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已成为全世界的目标, 7月27日,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官方发布了《企业碳中和路径图》重磅报告,伊利集团减碳实践被收录其中。其实早在2007年,潘刚就率先提出“绿色领导力”,并在2009年进一步升级为伊利的“绿色产业链战略”,倡导“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绿色发展”三位一体的发展理念。自2010年起,伊利连续12年开展企业内的全面碳盘查,成为行业内第一家开展碳盘查的企业。至今,伊利集团已连续7次获得世界环保大会颁发的“国际碳金奖”。

图片来自Pixabay

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企业家绩效企业责任之间的重要关系。不仅如此,伊利的道德行为是社会道德共同体和战略利益的融合。这超越了自我利益动机,产生了一种社会福利动机。无论从开明利己论还是功利论,伊利的这种行为都是利好的。

在企业承担道德责任时,会遇到来自整个产业链的阻力,很有可能就会减少企业积极行动的动机。所以企业也需要有将道德标准整合到整个产业链去的能力,不仅需要在组织内部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目标,还要将道德标准与组织外部进行沟通,形成整个行业共同的标准。伊利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并表示作为行业龙头,他们会担负起引领行业低碳发展的重任,把双碳工作落实到更多领域和方面。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我们也见过太多忽视商业伦理而造成巨大负面影响的例子,这里就不列举了。总之,在资本市场的驱动下,企业想要源远流长,必须得驾好“商业伦理”这艘船。

杨静怡|文字

图源自网络,侵删|图片

姚皓文|编辑

刘晓英 麦颖茵|责任编辑

END

往期精彩推荐

讲座预告|张金海:研究生学术之路与职业生涯

美团优选推出中元节微电影,瑞幸联名维密推出“幸运之翼”,看品牌如何创新差异化营销|一周案例

千亿新茶饮赛道能够诞生几个IPO?

Copyright © 转乾企业管理-加盟网 版权所有 | 黔ICP备2023009682号-14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仅用于学习参考,信息和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我们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处理。联系邮箱:303555158#QQ.COM (把#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