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人每天接电话上千个,腾讯游戏防沉迷工作还包括协助处理亲子关系
腾讯有一个神秘的客服团队,大概有300人,每天负责跟家长“谈心”,每天接打电话数千个,包括用户对防沉迷规则的询问,以及处理情况迥异的未成年人非理性消费的申诉。这个团队来自腾讯未成年人家长服务平台。
他们除了解决家长基本的诉求问题之外,经常还要听各个家庭长长的故事,从结婚生子到夫妻关系、婆媳关系,家长里短,聊起来就是两三个小时。甚至一个案例追踪好几个月才能得以解决。
然而这并不是一个轻松的活儿。
40多岁的妈妈,疫情期间为孩子上网课购入一台手机。因为工作繁忙,没能仔细关心孩子如何使用手机,9岁的孩子学会打手游,消费近2万元。
11岁的女孩借用30岁姐姐的账号玩游戏,4年间消费4万多,父母毫无察觉,打电话时说女儿应当富养,从未关注过孩子的消费。
15岁的孩子连续消费两年,平台主动拨打家长电话,妈妈接听电话时正在打麻将,挂断了,平台又联系,妈妈表示很烦,再次挂断。
有很多这样的家长,因为没空管孩子,放任野蛮生长,然后孩子玩游戏烧钱了就大发雷霆,对游戏平台骂骂咧咧,要求退款。
当然,符合流程都会按照规定进行退费。只是,完善的退费机制一定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一通又一通电话,一次又一次的技术阻挡,还是有源源不断的求助传递到腾讯未保的各个环节里。腾讯发觉,可能他们的责任不应该止步于此,还应该走得更远,更深。
830新规要求未成年人仅在每周五六日和节假日可玩游戏1小时。腾讯积极响应并落实该通知,为未成年人打造健康网络环境,仅用了一天时间,即完成这个技术升级,按照规定上线执行。之后的技术层面阻断成果也非常明显。
11月10日,腾讯Q3财报出炉,数据显示,于2021年9月,未成年人在本土市场游戏时长的占比为0.7%,游戏流水的占比为1.1%,均为历史新低。
腾讯未成年人家长服务平台负责人李静说,这些家庭的故事让团队更加确信,每一次消费、每一通电话背后都是一个家庭的悲欢。他们应该走进那些家庭,帮助他们更好地处理亲子关系。
想要解决未保问题,不仅仅依靠技术层面的迭代,也不仅仅依赖家长服务平台接听多少个求助电话,而是需要更多来自家庭内部,来自学校、机构和社会的共同的努力。
为此,成长守护平台召开了多次用户评议会,倾听真正的家庭之声。每次都以家庭为单位,邀请家长和孩子双方来到现场,家长们单独开个会,孩子们单独开个会,家长和孩子们再一起开个会。
腾讯游戏为未成年人保护做的,一直都不仅仅是技术迭代进行阻断和监管。
这些年,针对未成年人保护,腾讯的思路有过多次演变。从曾经认为可以用技术手段解决,再到后来,建立成长守护平台,将对未成年人的关注延伸到家庭内部。经过事前的研究,从2018年起,成长守护平台的团队陆续到中国六个留守儿童比例最大的省份,调研未成年人网络使用情况。
后来,腾讯在一些地方建立“未来教室”,让孩子们知道世界不止有直播和带货,还有编程、机器人、无人驾驶和3D打印;建立一些“快乐运动场”,让他们意识到外面还有更广阔的世界。后来,团队决定推出“智体双百”计划,将100间“未来教室”和100个“快乐运动场”推广到城郊地区。
未成年人保护从来都是一个广泛的社会问题,需要把更多的思考放在游戏厂商、孩子、家长等多方关系的处理上,也需要更扩散的思路,引导孩子看到更广阔的世界,尝试更多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