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非袁仁国,沉醉酱香43年
22023年9月9日。
身陷囹圄的原贵州茅台董事长袁仁国突发脑溢血死亡。殃年67岁。
------
时间拨回到五年前,2018年5月6日,茅台集团的大会议室里,灯火通明。
周日,深夜。两个不同寻常的时间点,预示着将有要事发生。
神情肃穆的与会者,每个人脸上都写满了疑问和期待,他们面面相觑,急切地想在对方脸上找到答案。
子时左右,答案揭晓。
62岁的茅台董事长袁仁国被免去董事长一职,由59岁的集团总经理李保芳接任。
宣告一出,举座哗然。
这个任命,不但让茅台人猝不及防,更出乎袁仁国的意料,因为他刚刚拿到前往澳大利亚考察的机票。”显然,所有的一切都让他始料未及,更非他所愿。
从1975年进厂,到2018年被免职。在茅台蹉跎43载的袁仁国,迎来了“袁时代”的终结。
那一夜,即便再醇香的茅台,恐怕也难以浇灭萦绕在他心头的愁楚。
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
袁仁国的免职,瞬间便成为街谈巷议的热点,人们在关心他下一步将走向何处去的同时,也更加好奇他“意外免职”的背后故事。
对于自己的突然卸任,袁仁国曾给过一个解释,说自己是“到龄退休”。不过,这个理由很牵强,牵强到不值一驳。
首先,袁仁国只有62岁,和65岁退休的老厂长季克良相比,他还有年龄空间。季老能干到65岁,他这个把茅台送上巅峰的老总,同样也可以干到65岁,甚至更长。
其次,按照公司章程规定,袁仁国这一任期需要到2019年才能结束,他这明显属于半途而废。
第三,接任者李保芳,仅比袁仁国小三岁,并没有明显的年龄优势,而且他在茅台工作的时间还不到三年。
所以,用年龄来掩饰卸任的尴尬,很难让人信服。
伴随着迟迟没有新的任职,坊间对于袁仁国的各种猜测也甚嚣尘上。
2019年5月6日,距离免职整整365天。央视网发布了一条简短的微博。
“茅台前董事长袁仁国:包场看《战狼2》,违规持有记者证4年”。字少,通常意味着事儿大,在短短数语中,人们读出了其中的端倪,面纱背后的真面孔,可能马上要现身了。
果不其然。半个月后的5月22日,靴子终于落地,袁仁国被带走调查。
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
酒冠黔人国,盐登赤虺河。
1956年10月的某一天,秋风乍起的赤水河畔。
在距离仁怀县50多公里外的后山乡新山村,老袁家添丁两子,有了一对可爱的双胞胎儿子,双胞胎中的老大,在家排行老二,所以村子里的人从小就叫他“袁二”。
袁二从小聪明灵活,有一股钻研的劲头,学习成绩一直都名列前茅。村中有阅人无数的老大爷曾断言,其子可塑,未来可期,能成大事儿。
读书的时候,袁仁国随父进了县城,在读完小学和初中之后,袁仁国如愿考取了县城高中。1973年,正当他雄心壮志准备考大学的时候,他的“人世间”开始了,他和弟弟一起来到离家不远的中枢镇插队。
1975年,在完成两年的插队生活之后,在仁怀政府上班的父亲找到时任茅台酒厂副厂长邹开良,通过好友关系把袁仁国送进了厂。
当时的茅台酒厂,虽然不像现在这般如日中天,但也绝对算得上小县城里的好单位,毕竟老底子在那,怀仁的巷子虽深,但茅台有名气啊。
端上铁饭碗的袁仁国,非常珍惜这个难得的工作机会,他从车间的技术员开始干起,先是学习制酒,后来又学制曲,从酒的起糟、运糟到酒醅入窖等都了如指掌,在车间工作的七八年间,袁仁国基本上掌握了最基础的酿酒工艺。
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
彼时负责技术的,正是从无锡轻工学院食品发酵专业毕业的季克良,季克良比袁仁国早进厂十多年,是“技术大拿”。他每次下车间的时候,袁仁国都会跑前跑后,抓住各种机会请教。和其它工友相比,袁仁国更善于学习和钻研,确实把这份工作当成了事业在干。
这一段车间岁月,也是袁仁国最引以为傲的,他曾经在很多场合都讲过,自己既是一个企业管理者,也是一个酿酒匠人,从粮食到装瓶,每一道工序都骗不了他。
除了活儿干得漂亮之外,袁仁国还能舞文弄墨,干一些文化上的“细活”。他不但材料写的好,而且字也写的特别漂亮,这在八十年代,算得上稀缺人才。于是,在车间工作数年之后,袁仁国被调入厂办,负责文秘工作。
干了几年行政工作之后,袁仁国重返车间,成为车间主任。
从技术到行政,再到车间,在行政与技术之间的交替历练间,袁仁国迅速成长,也由此开启了晋升的快车道。
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
使君休怨曲生醉,利锁名缰更醉人。
1991年,袁仁国迎来生命中至关重要的一年。
这一切,始于1986年开始的国家企业等级评选。茅台酒厂积极响应,也开始了申报,但连续数年都被拒之门外。
1991年度评选,正当茅台酒厂纠结报不报的一筹莫展之际,袁仁国自告奋勇地站了出来,说我可以试一试。
厂长一听,死马当活马医,试试就试试吧,而且小袁同志年轻脑子活,说话也在档上,说不定这事能成呢,评不上也没关系,就浪费几张车票的事儿。
于是,胸有成竹的袁仁国收拾行囊,单枪匹马直奔京城。有着老字号品牌的加持,再辅以袁仁国巧舌如簧的推介,硬生生把评选小组给说动了心,给他留了一盏通往最终评选的灯。
数月后,喜讯传来。
获评国家一级企业,让全厂上下对袁仁国刮目相看,看来这个皮肤黝黑个子不高的小伙子还真有“两把刷子”。
当年,袁仁国被任命为茅台酒厂副厂长,正式进入企业管理层。
此后,拾阶而上。1997年出任副总经理,1998年升任总经理。
2001年,袁仁国执掌茅台,正式开启“袁时代”。
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
公允地讲,袁仁国不但懂技术善管理,他还有一个更大的优势,那就是敏锐的市场嗅觉和先发制人的营销意识。
在担任副总经理期间,袁仁国分管销售。而这个时期,也是白酒行业的至暗时刻。1998年,东南亚爆发金融危机,国有糖酒公司基本都受到了影响。雪上加霜的是,当年还发生了山西朔州假酒案,这次假酒事件,让整个白酒行业都坠入了低谷。
除此之外,鲁酒的异军突起,让它们应接不暇,疲于应战。
说到这里,必须要提一提90年代后期鲁酒的“三足鼎立”。
秦池酒业的姬长孔,靠着“标王”广告效应直接轰出了十亿加的业绩,成为最炙手可热的一款白酒产品,它的年销量超过茅台和五粮液,当年的秦池之盛,犹如今日之茅台。
而来自济宁的两家企业孔府宴和孔府家,同样也不甘示弱,拉起了广告大战,加入到标王的争夺战中,孔府宴在夺得首届“标王”之后,赚的盆满钵盈。
尝到甜头的三家酒企,对“标王”的争夺进入白热化,于是上演了惊心动魄的价格之争。最终秦池以3.2亿的价格夺得1997年“标王”。
这一次的天价“标王”,也由此成为鲁酒折戟的导火索。
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
说回袁仁国和他的茅台。
鲁酒火拼之时,茅台只有看的份。不过,像鲁酒那种玩法,终究是走不长远的,白酒的扛鼎者,还是茅台和五粮液这一对“绝代双骄”。
不,那个时候的茅台,还难以望五粮液的项背,五粮液是一骑绝尘的独秀儿,茅台只是个跟班而已,它们的中间,还隔着很远一段距离。比如,五粮液2001年营收47.42亿元,茅台只有16.18亿元,仅为五粮液的三分之一。
此情此景之下,袁仁国不急是假的。
袁仁国意识到,依赖于计划时期的调拔,已经行不通了,要想奋起直追,必破必立。于是,在接手茅台董事长的当年,他力排众议成立了销售公司,招揽最为得力的销售干将,自己亲任董事长。
效果立竿见影。
七年之后,茅台逆袭,成功超越五粮液,年营收突破80个亿。此后,五粮液渐渐地连茅台的尾音都听不到了。2017年4月,茅台一跃成为全球市值第一的酒类制造商。
在袁仁国被免职的2018年,茅台以超万亿的市值成为全球市值最大的奢侈品集团。
茅台市值越来越高,却距离我们越来越远。
如果袁仁国止于此,那么此时此刻的他,可能正在享受含饴弄孙的天伦之乐。
再醇香的美酒,醉过,醒来后也只是宿醉一场。
但在人生歧途上沉醉,却会越陷越深。
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
袁仁国从19岁开始进入茅台酒厂工作,直到2018年被免职,他在茅台工作了43个年头。
他当了18年的茅台上市公司董事长和8年的茅台集团董事长,虽然集团在上,但作为核心产业的上市公司来讲,无疑是真正意义上的“掌门人”。
不过,彼时的茅台,远没有今天这般舍我其谁的霸气,别说是被五粮液吊打,就连川中泸洲、晋中汾酒等这些老牌酒企都干不过,包括后起之秀的“鲁酒三雄”孔府宴、孔府家、秦池,也照样在市场上拿捏它。
除了“国酒”的光环,茅台并没有太多可圈之处,尤其是安于计划调配的现状,让它们忽视了追逐市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反观同行,一个个做得风生水起,秦池的姬长孔,敢拿3个多亿竞争央视的“广告标王”,孔府宴的江廷华,把孔府宴的招牌做到了全国各地的大街小巷,甚至还上了飞机的机身。
都这个时候了,如果谁还相信“酒好不怕巷子深”,谁就是第一个倒下的。
作为分管销售的袁仁国,在担任副总经理的初始,就已经考虑到了这个问题。
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
1998年,是白酒行业的“至暗时刻”,茅台也迎来了最艰难的时刻。这一年,茅台酒厂的计划目标是2000吨,但已经到第三季度了,仅仅才完成五六百吨的份额,年终目标恐怕要成为不可能的任务。
销售副总袁仁国同志急了,即便是天天闻着酒槽里的醇香,此刻也变得寡淡无味,难以解愁。
好在,袁仁国早就为销售留了后手,这就是茅台营销团队18人“敢死队”的经典故事。袁仁国带着17个精兵强将,立马军令状,走南闯北贯东西,大城小县敲门入户,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建立销售渠道。
茅台的绝地反击,也正是始于最艰难的1998年。
在袁仁国团队的努力下,茅台顺利完成了2000吨的目标任务,较上一年度增长13%,这也是茅台历史上最好的销量。
袁仁国深知,活跃在各地的代理商们,才是茅台真正的创造力,抓住了他们,等于抓住了茅台未来发展的七寸。
所以,2001年他担任总经理之后,同步成立了销售公司,并亲自担任董事长。
此后,茅台的市场份额便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快速增长。2008年, 茅台全年营收达到82个亿,一举拿下五粮液,坐上头把交椅,完成了对五粮液的超越。要知道,七年之前,茅台还只是五粮液的三分之一。
由吊打到逆袭,茅台开启“飞天”之路。
从“求人卖”到“求人买”,茅台在市场上气势如虹,这主要得益于日渐庞大的销售团队。
当年的18人“敢死队”,已经成为近千人的大团队,分布全国各地的代理商和专卖店,也从1998年的一百多家,扩大到2000多家。在全国开花的同时,茅台还走出国门,在世界各地布设了大批代理商,遍布60多个国家和地区。
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
茅台的经销商签了一家又一家,它们的价格也一路水涨船高,直至2012年,达到历史的峰值。销售的人多了,自然会面临一个配给的问题。
如何分配,便成了一个内含玄机的“大学问”,而这个决定权,多数都落在袁仁国手中。
袁仁国的办公室门前,永远门庭若市,排着长长的队伍,等待袁总的召见。很多时候,即便他们手中有条子,都未必见上袁总一面。
伴随着茅台的急速发展,袁仁国也愈发地开始膨胀。
茅台成为“硬通货”,这是它有别于其它酒品的专属特质。拿到即赚到,这几乎是酒水行业的共识。所以,只要你搞到指标,有渠道拿到茅台,根本不用销售,一转手都会赚到巨额的利差,这样的蛋糕,谁不想尝一口呢?
袁仁国当然明白,自己那只手握钢笔的手,一松一紧之间,就是哗哗的真金白银。
袁仁国控制的计划,除了茅台公司正常的指标外,他主要用于三个方面:一是照顾自己的家人和亲属,二是直接进行权钱交易,三是用于攀附巴结高官。
手握指标分配大权的袁仁国,像磁铁一样,吸附着周边的亲戚和朋友,这其中既有他的妻子、儿女,还有族兄弟和远房亲戚,甚至连他的司机和保姆,都因此获得了巨额的利益。仅他的妻子儿女获利就超过两个亿。
更多的时候,袁仁国则是直接变现,通过经销商或其它中间人把指标明码标价,然后进行买卖,那些曾经围绕在袁仁国身边的经销商们,其中不乏牵线搭桥的利益输送者。
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
当然,最精彩的莫过于袁仁国和那些高官们的故事。
袁仁国与他们交往,目的不是赚钱,而是攀附。
大家还记得那个为了销赃,把茅台酒倒进下水道的官员吗?
贵州省原副省长王晓光,与袁仁国私交甚笃。
王晓光每当有酒局的时候,下属们都会提前准备好茅台,喝不了的,下属们就会主动给王晓光装箱拉回家,连别人送的带往家拿的,足足支撑起王晓光家人的专卖店。
除此之外,王晓光还长期做着茅台生意,他通过各种单位的名义,找袁仁国要额外的指标。同时,他还让袁仁国给家人和亲属批了四个茅台特许经营证,这可比一般的经销商厉害多了。王晓光的家人靠着这四个证,不到7年的时间就获利4000多万元。
在王晓光被查落马之前,他为了掩人耳目,销毁证据,就把年份茅台分批倒掉,看着满地的空酒瓶,闻着芬芳四溢的茅台酱香,王晓光的妻子不由心疼和感叹,倒不掉卖不了,喝又喝不完,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王晓光被查封时,他满屋子都是茅台酒,多达四千余瓶。
还有在贵州任职过的王三运和王富玉,他们都曾通过袁仁国,给亲属办理过茅台酒的经营权,或者增加指标配额等。
袁仁国的攀附,就是一个打造“靠山”的过程,对高官投之以茅台,对方自然也会报之以荫护。
2000年,比袁仁国年长3岁的乔洪,由省轻工厅副厅长任上空降茅台,出任茅台酒厂总经理一职,彼时的袁仁国是紧随其后的副总经理,同时兼任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时任董事长的季克良,已经61岁,距离退休指日可待,乔洪的意外“空降”,让袁仁国感到了深深的危机感。虽然乔洪此前没在茅台干过一天,但他的管理水平和营销策略并不在袁仁国之下。
事实也确实如此。
乔洪上任之后,祭出两个大杀器,一是开发各种系列酒品,档次不一,价格错次,适合各个层次的消费者;二是大举开拓市场,规模化设立经销商。他在幕后主舵,袁仁国带着他的“敢死队”挥斥方遒,全面铺陈。
从乔洪2000年任职到他2006年离任,茅台的销售额,从9.8亿跃升到62亿,直接翻了七个番,乔洪的成绩有目共睹,也得到了普遍认可。
乔洪越优秀,袁仁国的危机感就越重。
恰在此时,意外出现了。
2007年5月18日,因为涉嫌接受经销商贿赂,乔洪被立案调查。2010年1月15日,乔洪被判死缓。
这一年,茅台有两个大事,一是营收终于破百亿规模,二是53度的“飞天”飞越千元。
一年后,袁仁国顺利接任退休的季克良,出任集团董事长。
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
2018年4月底,在距离袁仁国被免职的前一周,袁仁国最后一次出现在公众视野,他远赴英国伦敦,拜访了全球最大的酒业集团帝亚吉欧,准备联手合作,将茅台送到全球市场。
岂料,还没等他把茅台送到帝亚吉欧总部品鉴,回来后就被送出了茅台大门。
2021年9月23日,在被查两年四个月之后,袁仁国以受贿罪被判处无期徒刑。
这一天,距离袁仁国65岁生日尚不足一月。
川黔之地的赤水河畔,流淌着古往今来的岁月,荡涤着匆匆过客。
有些水,流成了佳酿。
有些人,流成了污浊。
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