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援Manner打人和泼粉员工,不是大多数网友“是非不分”
适合大众的心理书单(2023-2024版)
给专业人士的心理书单(2023-2024版)
发出专业靠谱的心理声音:2024一杯咖啡编辑部招募
职场心理专刊
社会热点事件心理分析
AC专栏
人总是共情自己的“同类”,所以在舆论场上,企业和顾客之间的“天平”,天然向顾客倾斜。但是,在近期Manner咖啡如连续剧般上演的员工和顾客激烈冲突中,“天平”神奇地向另一边倾斜:
“受害”的顾客不仅极少有人同情,甚至收获大量批评、指责、嘲讽,目前已经到了被人挖出“黑历史”的阶段。反之,泼咖啡粉以及和顾客拳打脚踢的员工,收获了大量的同情和声援。
顾客总是对的,顾客就是上帝,无论顾客说什么做什么,都要笑脸相迎。过去,商业逻辑总把这些话挂在嘴边,很多人也认为,这就是一个人职业化的表现。但是,不知不觉中,社会心理已经发生“巨变”。
这绝对不是大多数网友“不分是非”。
当然,我们不能同意这种激烈对抗,更不能坐视对抗常态化。但是,要做到这点,就有必要深入剖析社会心理变化背后的因素,至少以下几点值得深思:
顾客做错了什么
本次Manner事件后,不少网友历数两位顾客的“过错”。她们已经“罄竹难书”,我就不再继续复制黏贴了。
大多数人还是比较善良的,不会为难别人,给别人脸色看。于是,容易从自己出发,觉得这两个顾客多少有点自顾自,不太照顾别人的情绪,也不够与人为善,列出一大堆“罪状”也不奇怪。
然而,她们这样的“等级”,真的还算不上特别难搞的,只要在服务行业从业一点时间,就会知道人是多么丰富多彩的物种。
当然,从商家的角度,也不太可能挑剔顾客,要求顾客情绪稳定,遵守秩序,共情能力强……毕竟,你是被选择的对象,没那么多自主权。
而这个世界上,就是有许多人情绪不够稳定,更自我……
服务人的工作,就是要面向各种人等,如何应付这些人,特别是处理刁钻和难搞的人,本身就是题中应有之义。
所以,我并不想把板子更多地拍在这两个顾客身上。
因为,按照正常的商业逻辑,即便她们更加“刁钻”,都不至于得到这样的服务。
我知道你准备开骂了,认为我在替她们说话,请你稍微按捺一下。请看到,我的前提条件是“正常的商业逻辑”。
可是,现在还正常吗?
我要引入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情感劳动。
这是著名学者霍克希尔德在名著《心灵的整饰》中提出的概念,至今被许多研究人员引用。
一般认为,一个人的劳动,主要是一种经济行为。但是有很多工作,特别是服务行业,除了经济因素,还有大量的情感因素,即“情感劳动”。
这种情感劳动,需要工作人员像出门收拾自己的衣着一样,要收拾自己的情感,主要是在客户面前,“正确表达自己的情感”。
这就包括,顾客再辱骂自己,再刁难自己,也要保持面子上过得去,所谓“微笑服务”,不能把“不正确的”情感表达出来,不能发泄心中怒火。
一般认为,教师、医生、护士、公务员,以及包括咖啡馆店员在内的大量服务行业,都属于这种“情感劳动”范畴。
当然,既然是“情感劳动”,也就意味着,需要被支付相应的“对价”。付出劳动,获得相应报酬,这不过分吧?
可问题是,目前的打工者,比如Manner的员工,她们的工作收入,是否包括了这些“情感劳动”呢?
如果并没有,顾客又凭什么认为自己要享受到这种“情感劳动”呢?
天底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自己脾气不好,又想要别人对你的“爱”,自然是“有条件”的。
如果觉得别人会无底线包容你,自己又不用付出相应的代价,那就太天真了。
如果说这两个顾客有错,那么,最主要的错误恐怕是,没有搞清楚自己支付的价格,到底能提供哪些服务上。
这种“自以为是”,才是根源所在。
打工者没有做错什么?
本次事件,大量的网友站在了打工者的角度,为他们说了好话,这是非常难得一见的场面,在一定程度上,是一次“工人阶级”的大联合,场面震撼,意义深远。
我认为,能够动员其如此强大的情感力量,主要是天下打工者,和这两个员工处境类似:
没有获得“情感劳动”的相应对价,但是被要求免费提供“情感劳动”,因为不这样做,可能连基本劳动报酬都会失去。
易地而处,如果不是购买物品,你会对身边人用这种态度说话吗?
自然不会。这么说话,怼着别人拍照等,会被人泼咖啡粉、拳打脚踢都算好的了。
而换一个场景,怎么别人就要忍你呢?
自然是看在你给了多少钱的份上。
这就是商业社会的基本情感逻辑。不可能有无缘无故的爱。
所谓的好脾气、好的服务态度,和一个人的学历、教养关系不大,就和得到的钱多还是少有关。
韩国电影《寄生虫》中,在有钱人家打工的“保姆”,有一句经典台词:
如果我也那么有钱,我也可以很善良,可以很能体谅别人。
可问题是,他们就是没拿到这些“钱”呀!
据后续报道,Manner的员工,工作强度很高,收入却非常微薄。即便在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满勤的状态下,月薪也才不过5000,处于上海收入水平的最底层。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有什么资格要求他们还要提供高质量的“情绪劳动”?
要求他们骂不还口,打不还手?
即便这么做,她们也是迫于无奈,忍气吞声,并不是真的“服务好”、“态度好”。
当这种情绪不断累积,又没有获得相应的补偿,会做出泼咖啡粉、与顾客对骂等情绪行为,并不奇怪。在我看来,算是比较有“底线”的了。
当然,我不是说泼咖啡粉和打人是多么正确的行为,但是,我无心指责他们的情绪崩溃,因为我处在他们的境地,也未见得能做得多么好。
因为,我深知,自己之所以可以善良,可以体谅,可以“爱”这些不好相处的顾客,还是因为我获得了更多的钱,获得了提供“情绪劳动”之后的一部分对价而已。
Manner们做“错”了什么?
企业希望员工提供“情绪劳动”,至少做到如下两点:
1、提供足额的劳动报酬。
长期以来,国内的服务行业收费就比较低,并且以此为荣,因为国外不少地方,服务费“高得吓人”,所谓“用人成本高”。
然而,这恰恰是不怎么计入“情绪劳动”报酬的结果。
可是,因为产品本身的差异,大家大同小异,差别就差在服务上,“情绪劳动”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企业能否走得更加长远的关键,怎么强调其重要性都不过分。
因此,如果希望在“情绪劳动”上赢得同行,就必须考虑到“情绪劳动”的价值,并为此付出相应的劳动报酬。
比如咖啡馆行业,不仅仅是制作一杯咖啡那么简单,就包括一定的心理安抚,因为购买咖啡的行为,本身就有一定的情绪安抚性,其潜在消费者需要情感包容,是可以预见的。
但是,指望每个月5000元就把员工打发了,还希望他们也能免费提供“情绪劳动”给顾客,这可能吗?简直是天方夜谭。
2、安排专业的心理辅导。
伺候“有毒”的顾客,是极为损耗人的内心的。这也是一种“工伤”。
给足够的钱只是一部分,还需要考虑如何修复员工因为提供“情绪劳动”的身心灵“损耗”。
比如:
提供员工关爱热线:让员工把不好发泄的情绪,通过专门管道发泄出来。
提供休假:不让员工长期处在高应激的状态下,一段时间之后,要岗位轮转、休假。
提供心理辅导:如果遭遇特别难缠的顾客,通过专业辅导的形式来予以解压。
当然,以上,无论是一,还是二,核心还是钱,是成本的增加。
而这笔钱,最后都会转嫁到顾客头上。
问题是,顾客愿意买单吗?
这就是我也不太忍心指责Manner的原因。
目前国内企业的竞争手段,主要是靠“卷”。说到底就是节约一切可以节约的成本。
所以,企业怎么可能支付“情绪劳动”的报酬和员工的心理咨询费用,来逆行呢?
她们还要不要市场啦?
动动嘴批判企业是容易的,真实的商业现实,很可能就是一块钱成本的增加,就会走向没落。
所以,作为顾客,我们也要心知肚明,目前享受的“低价”产品,恰恰就是剥夺打工者的“情绪劳动”收益之后才能拥有的。
这本就不是正常的产品和服务价格。
一个人不能什么都要,还要得那么理直气壮。
如何做个合格的消费者
如果“卷”的企业文化不变,企业总在想方设法降低价格上,这种不重视“情绪劳动”的现象,会继续存在下去,在短时间内,不会有什么改善的可能。
因此,我们更需要调整的是自己作为一个消费者,如何去适应这种环境,去做符合这个时代的合格消费者:
1、要对打工者被剥夺“情绪劳动”报酬的现实,抱有基本认识和同情。
这一点,如果你自己也是服务行业的从业者,应该更感同身受一些,我就不多说了,将心比心即可。
如果你不在类似行业,这是幸运的,所以更需要认识到,自己只是幸好不碰上这种事的“幸运儿”而已,对别人的艰难处境应予以理解和同情。
2、给予底层员工一些现实声援。
当然,现实中,就是有一些人不懂得这些,喜欢刁难底层员工,你也可以在这种时候站出来予以声援。
事实上,如果在Manner事件中,身旁有其他顾客可以站出来“主持正义”,对那两个顾客的言行进行批驳,现场效果会更好。
比如,那个因为“赶飞机”所以要“催单”的顾客,如果有个顾客跟她说:
凭什么你“赶飞机”就要催,别人就不忙吗,就要为你等吗?
为了你的事情,耽误我的事情,你负责吗?
同为顾客,你的立场比员工自辩要有说服力,也能让对方真的“闭嘴”。因为员工多少还有“情绪劳动”的负累,而你不需要去忍受这些。
3、请给所有提供“低价”服务的人“好脸色”。
现实生活中,总有人是这样为人处世的:常常给有钱人、有权人、德高望重的人,更好的脸色,而对更基层、更普通人,特别是底层打工者“坏脸色”。这些人往往还自以为是懂人情世故,懂得看人下菜碟。
其实,这不仅是一个人过于功利的问题,也是并不真正懂得人情世故的表现。
事实上,越是提供“低价”服务的人,越是需要你给他们“好脸色”。
我们给予他们情感支持,即便是一个微笑,一个简单的问候都可以,可以让对方看到,自己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也是被人尊重的。
当然,没有人不重视自己的人格尊严。特别他们,可能会格外重视,格外在意你的一言一行有无轻慢。
现实生活中,他们不仅被剥夺了“情感劳动”报偿,大概率也不会有人给他们提供“情感劳动”,他们也不认为自己支付得起。
所以,从关怀人心的角度,我们提供的情感支持,就是社会“情感劳动”报酬的一次“转移支付”,这本就是我们作为获得更多的一批人,应该做的事情。
从纯粹利己的角度,如果希望别人给我们提供“情绪劳动”,也得让人看到,这种“情绪劳动”到底是怎么做的。
期待这场对Manner员工的声援,可以化为更多实际行动,去看到别人的不易,去肯定他人的价值,这最终会让我们所有人都能更体面、更有尊严地工作和生活。
End
作者|Arthur Chen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简介:听过许多人的故事,也有了自己的故事。座右铭:惜时惜人。咨询小时数:4500小时,人际整合取向,研究方向:职场心理、婚恋两性、身心疾病、朋辈心理辅导。近期关注:历史人文、社会心理学、哲学思想史。
编辑|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
联系|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邮箱 coffeepr@qq.com
得不到爱的女儿背后,站着一个“爱无能”的父亲
余秀华,误打误撞成了这个时代的“心理医师”
如何抚平男孩容易波动的情绪?丨你需要改变对话方式
几个很可能适合你参加的活动
身体从未忘记:《治身疗心》创伤心理生理治疗入门线上研读报名
7月线上心灵聚会报名:共情练习,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
一杯咖啡会员社群加入攻略(2024年度目标版)
我想找个人聊聊:一杯咖啡换一次心理咨询(2024)
关注本公众号,回复【会员】,加入一杯咖啡会员社群
点击阅读原文,可了解:一杯咖啡会员5大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