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这三个国家级经开区成为“顶流”

来源:互联网 时间:2025-11-06 03:30:27 浏览量:0

1984年开始,国家先后设立了14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分布在大连、秦皇岛、烟台、青岛、宁波、湛江、天津、连云港、南通、广州、福州、上海(闵行、虹桥、漕河泾)等沿海12个城市。

2024年,首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40周年,国家级经开区数量达到229个,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7万亿元、财政收入2.7万亿元、税收收入2.5万亿元,以千分之三的国土面积,贡献了全国十分之一的地区生产总值和财税收入,取得了非常瞩目的成绩。

说完总体,再看个体。根据商务部公布的2023年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评价结果,我们发现了三个没想到:

——创始团队半数“掉队”,苏州工业园区“八连冠”

在首批14家国家经开区中,前14名只有广州、天津、青岛、烟台、宁波5家依然在列,前30名只有广州、天津、青岛、烟台、宁波、大连、漕河泾、南通8家榜上有名。

独占鳌头的是苏州工业园区,已经连续八年霸榜。苏州工业园区成立于1994年,比创始团队足足晚了10年,但却后来居上,既有先天优势,也靠后天努力。

源自苏州工业园区网站

一方面,苏州工业园区含着金钥匙出生,作为中国和新加坡的首个合作项目,苏州工业园区开创了“中新合作开发”这一全新模式,定下了“在苏州建设具有世界水准的、类似新加坡裕廊工业园镇的现代化国际化工业园区”这一目标。

裕廊工业园大名鼎鼎,是亚洲成立最早、最成功的开发区之一,开启了新加坡吸引跨国公司投资为主的发展道路,助力新加坡一跃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

另一方面,苏州工业园区抓住了全球产业转移和价值链重构的机遇。20世纪90年代以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亚洲四小龙”等新兴经济体的劳动密集型和低技术制造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全球产业第四次转移),苏州工业园区通过先占领加工制造等“微笑曲线”低附加值环节,再逐步向前端研发设计和后端品牌营销等高附加值环节延伸,构建起电子信息等特色产业体系。

此外,苏州工业园区积极争取中央授权和试点,走出了一条“不特有特,特中有特,特上加特”的发展道路。苏州工业园区既享受国家级经开区的优惠政策,也享受国家级高新区的优惠政策,这在全国是独一份。

——县域近半数“上榜”,昆山经开区20年始终“前五”

在2023年国家经开区TOP30中,一些以县(市、区)冠名的经开区力压众多城市,强势上榜,如昆山经开区、广州南沙经开区、江宁经开区、松江经开区、萧山经开区、吴江经开区、绍兴柯桥经开区、宁波杭州湾经开区、吴中经开区等。

这跟强市出县(市、区)一个道理,强县(市、区)产强经开区。苏州的昆山市、宁波的慈溪市是全国百强县的领头羊,广州的南沙区,南京的江宁区,杭州的萧山区,苏州的吴江区、吴中区,绍兴的柯桥区都是全国百强区的“头部阵营”。

另外,还有两个以镇(街道)冠名的经开区,上海漕河泾经开区、苏州浒墅关经开区。

源自漕河泾经开区网站

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跃居全国第四,连续20年稳居全国前五。昆山经开区创办于1984年,与国家级经开区同年“诞生”。但与首批14家国家级经开区“出身即国家级”不同,昆山经开区是自费开发、白手起家,属于“三无”经开区(没有名分加持、没有政策扶持、没有资金支持),直到1992年才被国务院认定为国家级开发区,开创了一个县级自费开发区进入国家序列的先河。

昆山经开区从“名不见经传”到“全国第四”,天时地利自不可少。天时是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全球的产业转移,地利是“临沪对台”的区位优势。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时,苏州、无锡、常州等地依托“苏南模式”实现腾飞,昆山则确立了“东依上海、西托三线、内联乡镇、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发展思路,走出一条“农转工、内转外、散转聚、低转高、大转强”的“昆山之路”。

源自昆山市网站

费孝通先生曾说:“昆山有玉,玉在其人”。昆山经开区的崛起和“逆袭”,关键还在于“人和”:不等、不靠、不要,敢拼、敢闯、敢干。 从创办全国首个自费开发区,到申办全国首个出口加工区,再到‌成为全国第一个一般纳税人试点单位,过去的40年,昆山经开区创造了一项又一项“全国首个”。

注:《人民日报》(1988年7月22日)刊载《自费开发》《“昆山之路”三评》

面向未来,昆山经开区提出了“建设超一流国家级经开区,打造产业转型、科技创新、开放发展、产城融合、现代治理五大先行示范区”的“1+5”框架体系。

——何以天津

10月20日,国家级经开区40周年座谈会在天津召开。

在首批14个国家级经开区中,天津经开区是全国唯一一个没有依靠国家拨款实施建设的开发区,这与昆山经开区的自费开发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1986年8月,邓小平同志视察天津经开区,亲笔题词“开发区大有希望”。

源自天津经开区官网

在中国区域经济格局中,一直存在着“东强西弱”、“南强北弱”的说法,从国家级经开区的排名中可见一斑。在30强中,北方只占4席:天津经开区、北京经开区、青岛经开区、烟台经开区、大连经开区、郑州经开区、西安经开区。

天津经开区是首批14个国家经开区的北方“门面”,也是目前229个国家高新区的北方“老大哥”。

作为北方“第二城”,天津一直经受着北京的“碾压”、青岛的追赶。2023年,北京GDP高达4.37万亿元,是天津(1.67万亿元)的2倍多;青岛GDP1.57万亿元,与天津“十分接近”。近年来,“标兵已远、追兵渐近”的尴尬局面,使得天津饱受热议。

根据公开信息整理,作者绘图

天津经开区是毫无争议的北方“领头羊”。2023年,天津经开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79亿元、外资到位额12.8亿美元、规上工业产值5412亿元、进出口额2393亿元,以全市1/30的面积,贡献了超1/7的GDP和1/5的外资、1/4的工业产值、近1/3的进出口。

2023年,北京经开区GDP2501.9亿元、工业总产值5371.2亿元,尽管非常耀眼,但在商务部综合排名上,还是被昆山经开区超过了。

源自北京经开区网站

过去,国家级经开区的主要任务是“利用外资、出口创汇”;未来,国家级经开区也要承担“推动科技创新,发展高新技术”的重任。

2024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十周年,北京经开区作为北京市“三城一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主平台之一,创新活力不断迸发。

2013年、2019年,总书记2次视察天津经开区,先后提出“建设科技创新高地,促进科技和经济深度融合”和“高质量发展要靠创新,我们国家再往前发展也要靠自主创新”,为新时代天津经开区创新发展指路引航。

——再出发

2014年,在国家级经开区设立30周年之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促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开启了国家级开发区的“二次创业”新征程。

如今,站在40周年的时点上,国家级经开区的下一站在哪里?

深化改革,无疑是重中之重。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深化开发区管理制度改革”的任务。

在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中,总书记提出“勇当改革开放的排头兵,进一步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的要求。

深化改革的内容至少包括对外开放体制机制、招商引资法规制度、发展新质生产力政策规则等。

如何深化改革,则因地制宜,需要综合考虑本地的区位条件、发展基础、产业体系、管理机制等,但苏州工业园区、昆山经开区、天津经开区各具特色的探索实践经验,有很多可供参考借鉴的地方。

参考资料

[1] 湖南日报. “昆山之路”的经验与启示. 2024-01-01.

[2] 北青政知新媒体. 国务院副总理出席的重要座谈会,地点为何选在这里?2024-10-21.

[3] 天津经开区.勇立潮头 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泰达实践.2024-10-20.

Copyright © 转乾企业管理-加盟网 版权所有 | 黔ICP备2023009682号-14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仅用于学习参考,信息和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我们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处理。联系邮箱:303555158#QQ.COM (把#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