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伟城:再说“管理赋能”,到底要怎么做?
导读:处 在“数字化转型”和“共同富裕”的新时代背景,对于制造型企业,我理解的管理赋能并无特定经济环境,也无需特定经营条件,归根结底是从人的需求出发,为多数员工(尤其30岁以下年轻人的长远驯化考虑)创造公平机会和价值展现平台。
2018年开始,“赋能”成为互联网公司转型和管理升级的热词,被平台型企业、社交媒体、管理界以及政府频繁使用,听的多了,很多管理者也常挂嘴边,但近两年渐渐说的少了,我总觉得困惑,因为并没看到实质举措和具体体现。
就像读了很多书,多数人只是获得了信息,而且时间一长还忘大半,没有去实践总结,亦没有变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思维逻辑。从工作角度看,真正能够影响或提升的信息才是有用的知识,当一个公司或组织讲“赋能”时,到底怎么做?有没有路径呢?
特别是2021年起,“数字化转型”和“共同富裕”已成为新时代背景,对于制造型企业,我理解的管理赋能并无特定经济环境,也无需特定经营条件,归根结底是从人的需求出发,为多数员工(尤其30岁以下年轻人的长远驯化)创造公平机会和价值展现平台。
本文我从企业精益运营推进过程中的人才培养角度,写一点观察与对策。
01管理赋能是什么?
首先,什么情况下会产生组织赋能的需求?
一种情形是,之前老板管的严,一人集权,现在可能跨区域生产经营,因而精力时效跟不上了,赋予下属更多职权。
另一种普遍情形是,公司发展了,人员增加了,客户要求提高了,对公司管理要求越来越系统化精细化,因而 干部能力跟不上,需要向优秀公司学习,研讨管理经验,为管理团队赋能,以战养兵,赋予个体能力提升。
其中一个赋能学习方向是学习型组织。
提倡学习型组织的公司,员工对于内部、外部的变化都关注且敏感,能够自适应地发展出应对变化的策略,不仅如此,员工比较主动地推动变革的发生。资深精益专家 舒克先生(John Shook )在《学习型管理——培养领导团队的A3管理方法》一书阐释他所理解的变革领导力,在他眼里,与其把A3视为模板,不如把它当做一张白纸,既是一个谈话的开始,也是中层经理新航程的起锚;既是管理过程,也是育人过程,围绕个人和学习型组织管理建设。因为,一个有效的组织离不开紧密合作的团队, “团队赋能”学习模式,让整个经营管理团队集体成长。
因此,可理解为赋能是相对于管控而言,是去中心的离心发展,建立为大多数人能够有条件创造绩效的机制,释放人的主观能动性,但不是放任自流,必须风控防范和保持个体与总体的目标一致。
02 赋能与风控的平衡
团队赋能是有前提的,一是基本风控,二是团队管理,很重要的一点是成员之间要包含相同的目标。
领导和成员上下之间、成员与成员平行之间的指标自然不同,但 如果领导和成员上下之间没有共同的量化目标,所谓的赋能就是空话,就会产生事后管理的缺失风险,就像授权,正常应该是动态的,需要监督与管理,既能授出去,也能收回来,否则就像离线的风筝,一旦断了线不知所措。
通常,共同目标至少有4个纬度设计:
▪️1)、绩效指标,用“方针管理”(精益运营中的Hoshin Kanri)进行自上而下的目标分解,其中几个KPI必须是common的;
▪️2)、人员成长,事情是靠人做的,只有责任心和技能真正提升了,才可能在未来获得更高的绩效,要把所需的技能分成几个等级;
▪️3)、团队协作,通过组织扁平分工,打破边界,划清责任,心往一处使,求总体高效;
▪️4)、文化建设,这是推动学习型组织的基础环境,也是团队自我驱动的根本因素,开放心态, 充分认知“危”和“机”,既看当下,也要有发展的眼观,提前预置对策并进行“压力测试”,不断引领,克服困难。
总之,把握赋能与风控的平衡,一如流程与效率的关系。
03管理赋能,到底怎么做?
那么,企业内的管理赋能到底怎么做呢?
一个优秀组织,必然有许多优秀和普通的人在一起,从宏观到微观,从顶层设计到具体执行,在中小型企业的 日常管理中,赋能决不应该只是“高大上”,而是 能够让所有员工看得到、有机会做得到并且拿得到相应的,这样才能集思广益,充分利用大家的智慧来帮助公司打造更好的竞争力。
我依据精益运营系统的能力技能模型得到启发,小结了管理赋能落地的一些规则,从六个方面供公司老总参考:
(⬆️公司老板参考)
1. 公司文化引导,强调管理“红线”
董事长或总经理是公司文化的首席代言人,要去建立、宣导、传播公司价值观、管理方针、行为规范、公司精神、质量方针等符合发展定位的多个方面,有独有的信念、仪式、符号等形象,树立企业文化窗口,利用各种形式宣导,并在日常运行中作为全体员工必须遵循的指导原则,特别在某些要求中明确“管理红线”,比如厂区禁烟,一旦触犯一视同仁,允许容错但不允许原则错误,也不允许屡教不改的错。
2. 建立因人设“职岗”与交叉轮岗机制
除了基本岗位职级序列和薪资规范,要根据发展需求,不断设计职位角色,比如“能手”“技师”“工匠”等,给员工得到更多价值体现,帮助他们历练成长,用标准化岗位要求去适配人,即便没有特别需求,也要有轮岗制度或在岗技能提升培训(OJT),并且在多数岗位中开放,不仅着眼于公司现状需要,也从员工自我发展需求出发。
3. 清晰可见的组织分工与管理结构
让所有员工知道公司的干部和职责,包括办公地点,改造有透明度的办公室,一方面是推动公司不断优化组织分工与流程效率,另一方面,让大家来监督、提升干部的自律与管理效能。
欢迎有缘企业报名余额➡️ 戴伟城|2023年企业精益管理内训特惠课
4. 推行“学习型组织”,领导范式转变、知识管理与经验分享,“众人拾材火焰高”
不论个人还是企业,没有学习力,说到底没有核心竞争力。成年人的学习没有完全自愿的,要就地取材,建立内部培训或研讨分享的制度,比如一月一课,每人一课题等;比如高层给员工上课,典型员工分享经验,老师傅给新人传授,避免“放牛吃草”;比如知识管理库、走动管理与指导套路等。我们都说华为公司好,但你可知道,华为内部的培训机构(华为大学)有个非常严格的特点就是几乎所有高管都要给员工上课,而且战训结合,必须讲公司内部真实案例,让员工展示,让团队学习。
5. 重视嘉奖与表彰、提拔与晋升的仪式感
其实,每一个员工,一生没几次这样的机会,更不必说在同一个公司。细想一下,你是否会记得当初这样的时刻,想必会心存感激和保持努力。
6. 公布有效的沟通与反馈流程
大多数公司都有“总经理信箱”,但大多数的信箱是空的,甚至连钥匙不知何处。现在,互联网发达了,更要设计多形式的沟通与反馈渠道,或者定周期,尽可能地直接沟通,不论意见好坏,让员工可以听到管理者的想法,让管理者可以倾听员工的想法,包括抱怨、投诉、改进建议。
一点管理咨询实践感想,与大家交流。 (本文完)
点击即可阅读全文
- 戴伟城:2023年公司计划管理怎么做?
- 戴伟城:管理者如何提升“工作效率”?
- 戴伟城:公司真正的成长,也从断舍离开始
- 戴伟城:“办事放心”是在企业最好的胜任力
- 团队管理精进的8条职业经验与准则
- 戴伟城:中小企业的管理痛点——战略与运营是两张皮
- 戴伟城:一线主管的四个主要意识
知识匠心 精益思想 管理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