呷哺呷哺还有救吗?预亏3亿,因食安问题被通报,还当了老赖!
艾瑞咨询的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火锅行业市场规模达到4998亿元,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到6689亿元。数据显示,超过八成的消费者每个月至少会吃一次火锅,其中20.8%的消费者消费频率达到一周一次。
据了解,疫情结束之后火锅成为恢复最快的餐饮品类。不管酷夏还是寒冬,火锅的“忠实粉丝”总是一如既往的不离不弃。随着年轻消费群体的加入,多元化的口味也在兴起。根据消费者调研数据,90后成为火锅主流消费人群,占整体消费者数量53.1%。
根据《中国餐饮大数据2021》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火锅门店连锁化率持续走高,从2018的15.4%增长至2020年的18.3%。如海底捞、呷哺呷哺、台味源老火锅、小龙坎老火锅等火锅品牌都广为人知。但随着火锅行业的迅速发展,食品卫生安全也不容忽视。
呷哺呷哺多次因食品安全问题被行政处罚
据北京消协官微在2月16日下午发布的食品安全大检查存在问题餐饮企业名单显示,1月31日至2月15日,因存在食品安全问题被通报的连锁餐饮门店包括泸溪河桃酥、COSTA咖啡、张亮麻辣烫、霸蛮湖南米粉以及呷哺呷哺。被点名的呷哺呷哺门店是呷哺呷哺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北京第四百三十二分店,他们在2月9日被北京经开区商务金融局的食品安全检查结果中通报。
不仅如此,据北京消协在2023年1月4日发布的北京食品安全大检查的结果显示,从2022年2月以来,共有11家呷哺呷哺门店被通报存在食品安全问题,在餐饮品牌“黑榜”中排名第八位。2022年9月7日,呷哺呷哺沧州盐山信誉楼分店因为使用清洗消毒不合格的餐具饮具而被行政处罚6000元。然而这并非呷哺呷哺第一次被行政处罚。
早在2018年9月6日,就有一名怀孕的顾客在山东潍坊的一家呷哺呷哺就餐时,从火锅底料中捞出了一只老鼠。2018年9月9日,潍坊市奎文区市场监管局责令呷哺呷哺潍坊第一分店停业整改,对其涉嫌经营混有异物食品的行为立案处罚。
据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官网公布的违法事实显示,2021年12月11日,举报人在呷哺呷哺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北京第三百四十四分店内就餐时,在其销售的一杯自制饮品内发现不明塑料袋。经查,该塑料袋为非食品级材料。经当事人店长赵红银确认此事属实,举报人当餐消费77元,该店予以免单。鉴于以上违法事实,呷哺呷哺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北京第三百四十四分店被北京市房山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处以行政处罚3000元,作出行政处罚的决定日期为2022年4月30日。
除了食品安全问题以外,呷哺呷哺近年来收到的投诉也不在少数,据黑猫投诉平台显示,呷哺呷哺累计投诉量388;已回复量318;已完成量276。最近一条在2023年2月23日,有消费者投诉说“之前充值500,由于疫情原因,没有去吃,然后再去的话,扫的是新的会员码又充了600,忘记了这个卡还有钱,今天发现有余额没有用卡却作废了,余额也没有退。”
20203年1月8日,有消费者投诉称“投诉房山熙悦呷哺呷哺店长把卫生纸泡到消费者的火锅汤里煮!它对着警察的执法记录仪承认了!卫生纸泡到火锅汤有毒,一口没吃、一口没喝但是呷哺不退款不赔偿不道歉!肉看上去是合成肉!服务员和女店长都不戴手套!一边收垃圾一边用手上肉!花了395一口没吃上!”
预亏3亿,呷哺呷哺多次成为被执行人
呷哺呷哺是一家连锁餐饮,源自台湾,1998年在北京创立,其特点是新颖的吧台式就餐形式和传统火锅的完美结合,开创了时尚吧台小火锅的新业态。呷哺呷哺始终秉持“卫生清洁第一、营养快捷为要、大众消费是本、亲切关怀得宜”的经营理念,通过16年的不懈努力,成功在北京、上海、天津、黑龙江、辽宁、河北、山东、江苏、山西、河南等省直营开店400余家,遍布北京、上海、南京、天津、哈尔滨、沈阳、苏州、无锡、常州、济南、石家庄、廊坊、秦皇岛、张家口、淄博、太原、郑州等30多个城市
从2009年起,呷哺呷哺一直位列“中国餐饮百强企业”;2011年至2015年第一季度,呷哺呷哺连续荣获“北京十大商业品牌”、“北京餐饮十大品牌”、“北京餐饮企业(集团)50强”等诸多荣誉称号。
但呷哺呷哺2022年业绩明显有些不太理想。3月7日晚间,呷哺呷哺发布盈利预警,预计公司截至2022年12月31日的年度收入约为47.2亿元,同比减少约23.1%;预计净亏损约为3.2亿元至3.4亿元,上年同期约为2.83亿元。
对此,呷哺呷哺解释称,由于2022年许多地区的餐厅受到疫情影响,餐厅堂食被要求暂时停业或限制营业时间而无法充分营业,但同时该等餐厅仍然产生若干固定经营开支,如租金开支及员工成本,由此导致亏损。
值得一提的是,据企查查显示,2023年3月5日,呷哺呷哺餐饮管理有限公司、保定市吕记商贸有限公司新增了一则被执行人信息——案号(2023)冀0602执435号,所属司法案件为“河北保定时代商厦有限公司与保定市吕记商贸有限责任公司,呷哺呷哺餐饮管理有限公司租赁合同纠纷”,执行法院为河北省保定市竞秀区人民法院,执行标的为147万4388元。
值得注意的是,这并不是呷哺呷哺第一次成为被执行人了。2022年呷哺呷哺也曾被天津市津南区法院列为被执行人,此事在当时一度冲上热搜。据企查查显示,双方租赁合同纠纷于2019年4月17日在天津市津南区人民法院立案,执行标的22.7338万元,由于双方对于客流量这样合同履行细节的争议,最终法庭至2020年6月2日。
期间天津市津南区人民法院向呷哺呷哺送达执行裁定书,要求呷哺呷哺冻结对天津科城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的债权约22万元,冻结期限三年(2019年9月26日至2022年9月25日),故此,呷哺呷哺虽然业务健康、资金充裕,但为了维权,依法必须止付该笔约22万元的租金。
“呷哺呷哺完全有能力支付这22.7338万,但因天津市津南区人民法院要求协助冻结这笔钱,所以依法暂时不还这笔钱”呷哺呷哺法务部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