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林再卖一线城市万达广场:是万达不行了,还是商业地产不行了
继去年的12月初,王健林“割肉”出手万达电影后,近日有媒体发现:2023年12月27日,上海金山万达投资广场又发生了股权变更,大连万达退出,王健林继续售卖资产变现。实体商业的未来何去何从,到底是万达不行了,还是商业地产不行了。
本篇文章主要内容
*王健林再次割肉——万达不行了,还是商业地产不行了?
*为什么现在逛商场的人变少了
*实体商业如何自救
1
王健林再次割肉——万达不行了,还是商业地产不行了?
近日,相关媒体发现,上海金山万达投资广场发生了股权变更情况,从2023年12月27日期,大连万达商业管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退出该公司股东名单。新股东变成了苏州商贰号商业管理有限公司,法人代表也变为了关兆彧(以前是高茜)。
按照王健林的计划,万达集团将会出售其在全国范围内的部分万达广场以换取流动资金。此前上海的松江万达、周浦万达已经被其他公司接手,金山万达是上海这个一线城市的第三家。
这个新闻出现的时候,评论区很多网友都在说:商业地产真的不行了,老王这是准备跑路了。
(图片来源于网友评论截图)
(图片来源于网友评论截图)
我们必须承认:大多数商业地产确实越来越难做了,包括万达在内。
很多人在讲商业地产成功案例的时候,都会拿万达地产来说事儿。但其真的是成功的么?万达模式是什么?三个字:抢地盘。再加四个字:尽可能快。
连在一起就是:尽可能快的抢地盘。我们经常谈流量红利期,往往指的是某线上平台的流量红利。比如2008年左右时的淘宝,2010年时的微博,2016年左右的短视频,2020年左右的直播带货。
在流量红利期,比的是谁能更快的抢人头。其实线下也一样,万达疯狂扩张期间,恰好是线下商业综合体发展的黄金时期(淘汰掉原来老的百货商场等),王健林干的事儿也是尽可能快的“抢人头”:
万达会把每个城市最好的地段儿占领,然后流量就来了,流量来了以后就可以绑架“商户”。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联系删除)
这跟线上平台干的事儿不就是一样的么?
王健林出售万达地产,其实我更觉得是老王已经意识到:万达不行了。但这并不意味着商业地产不行了,好的商业地产依然可以活的很好,甚至是活的更好。尤其是大的一线城市,更符合时代发展趋势的,能够提供更好的用户购物体验的商业地产都很不错。
很简单的道理,人需要社交、需要聚会,对于线上的实体商业地产而言,购物功能仅仅是其一。
反而是在经济不是很发达的三四线城市、小县城,万达去了以后就是“大哥级”的,是最好的,所以还能看起来很风光。
其实,这也能解释:万达为什么在不断的出售一线城市的万达广场。因为竞争激烈,且万达模式没有优势。
2
为什么现在逛商场的人变少了
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总会有两个背锅侠!
第一大背锅侠:电商的冲击。可以说是老生常谈的问题,确实有了越来越多的线上成交。甚至谈到电商冲击的时候,大家都会想起当时马云和王健林的亿元赌约。
可实际上,更多的人只是看到了电商冲击所带来的结果——实体商业不行了。但并没有去想,为什么不行了,为什么会带来冲击。
在电商的“武器库”中,“低价”会被传统的线下商家认为是最有威力的。可实际上,仔细分析后我们就会发现:低价并不是原因,而是结果。
换句话来说:电商不是用低价打败了线下商业,而是其在打败线下商业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就产生的结果。
我们可以来分析一下,电商都做了哪些事情,或者说:做对了哪些事情。在我看来,只有两件事儿
其一,流通效率大幅度提高
尤其对于生活日用品而言,传统的线下渠道会很长。要有经销商、一级批发商、二级批发商、零售商,然后才能到消费者手里。每一个渠道环节都需要各种各样的流通成本,包括:仓储、运输、正常损耗。当然,还要有渠道利润。所以,成本一两毛钱的笔,到消费者手里的时候就要卖到五块钱。
而线上商家们,利用互联网平台让流通效率得到了大幅度提高,降低了流通成本。成本下降了,价格当然会下降。这就跟生产效率提高的时候,生产成本会下降,是一样的。
其二,分配效率大幅度提高
什么叫做分配效率?我举个例子:
在没有电子商务的时候,对于体态比较丰满的女士们来讲,买衣服是一件极为“痛苦”的经历。很多人甚至逛遍整条商业街,都不一定能够买到合适的衣服,往往是这样的:能穿的不好看,好看的不能穿。
但是现在呢?很简单呀,她们只需要打开任何一个购物平台,然后搜索:大码女装。就OK了。尤其是在个性化推荐技术愈发成熟的情况下,用户已经越来越容易买到自己满意的商品了。这就是分配效率的提高。
看起来分配效率并没有降低什么成本,但是注意:分配效率低的时候,逛一天都不一定能够买到,现在只需要半小时。时间和精力不也是成本么?
流通成本也在下降,分配成本也在下降,价格下降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电商的冲击确实影响了线下实体商业,但这只是结果,而不是手段。电商这个锅,背的有点冤。
第二个背锅的,大家都能想到:经济下滑。好吧,这就不多说了,反正你们认为是就是。
3
实体商业如何自救
其实线上也好,线下也罢,都只不过是商业形态的一种。谁能够更好的服务用户,谁就能获胜。电商能赢,是因为至少在现阶段,线上的购物体验更好(便宜也是一种体验)。而线下如果想自救,以下几条都是值得去深思的:
(1)做私域
这我提到过很多次。对于所有的线下实体商家而言(其实线上也一样),私域不再是“做或者不做”的选择题,而是如何做好的必答题。粉丝经济不再是明星网红的专属,而是所有的企业和个人都必须关注的问题。
其实,对于线下商家而言,在搭建属于自己的私域流量池时,会更具优势,关键是如何去做。举个例子,现在如果从线上想引流一个粉丝到自己的社交工具上(微信),大几十的成本都算便宜的,甚至要几百块钱才能搞定一个。
但是在线下,这个成本可能几块钱就够了。天津有一个津乐园(烘焙蛋糕店),前几年开始做私域,非常简单,但又极为高效:所有来点的客户,扫码进群(或者是加企业微信),送一袋汤圆。成本绝不超过10块钱。
(2)优化购物体验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联系删除)
先来看一看上面的图片,你能想象这是一个高速服务区么?没错,这就是位于苏州的阳澄湖服务区,不仅仅提供基础服务,还由内而外升级了自身形象,让人眼前一亮。一经运行便刷爆了抖音等各大平台,火遍了全国,被称为“中国最美的高速服务区”。
高速服务区尚且能如此自救,更何况是已经运营了多年的线下商业实体呢?具体建议就不多说了(我也没有能力说),但在更加立体化的提高用户的购物体验方面,线下的优势还是很大的。最起码,在线下是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
(3)充分利用新媒体
线下的实体店跟线上相比,还有一个极为明显的劣势:商圈的概念。绝大多数情况下,线下的商场只能覆盖一定范围内的用户,如果这部分用户购买力下降了,或者转到其他的商业中心了,将会直接影响线下商场的运营。
这时候,各种新媒体就必须成为线上商场杀出重围的突破口:线上的直播、公众号、朋友圈、社群……
其实,我一直反对一句话:用户在线上买东西又便宜又方便,干嘛还要去线下商场?真正的理由是:线上的体验更好。而线下想翻身,也只有提供更好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