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6.1%应届本科生起薪过万,为什么月入上万还是这么难?
十年前,人们把月入上万当作是一个“小目标”,十年后,人们依然把月入上万当作是一个“小目标”。
目标一直很小,但似乎一直遥不可及。
根据国内高等教育管理数据与咨询公司麦克思的数据显示,国内仅6.1%的应届本科生起薪过万元(约等于1448美元)。
根据界面新闻的报道,麦克思对大学毕业生的收入分布分析显示,2021届本科毕业生的平均薪资为5833元,为近10年中最高水平。
分区间来看,38.4%的2021应届毕业生起薪集中在4000至6000元之间,月薪6000-8000元的应届毕业生占比23.7%。
而在网络世界中一直被频繁讨论的“月入过万”群体,在应届本科生里只占6.1%,尽管该比例高于2020届的4.3%,但依旧是极少数人群才能够拿到这个收入。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由于教育体系的特殊性,一直以来校园和社会之间的信息,很难保持一个畅通的通道,这也导致了不少学生在校期间对未来的预期收入,都要比实际收入高得多。
青年报曾面向全国各大地区大学回收的2700份调查问卷得出的数据显示,有超过20%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毕业后月薪可以过万,但在实际的就业市场中,这个数字和理想差距有些大。
即便是在一些人们普遍认为的“高薪行业”,也存在着不少的内卷。
以2021届为例,本科生平均收入较高的行业,包括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平均薪资是6781元,电子电气设备制造业平均薪资是6508元,运输业是6351元,金融业是6100元,平均月薪均在6000-7000元。
而即便是在高薪行业,大学生毕业生的涨薪也并非想象中的那般乐观。
在毕业三年后,毕业生平均薪资破万的行业只有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薪资为10691元。
直到今天,对许多人来说,要想月入上万依然是一个相对困难的目标。
麦克思研究认为,大学生平均工资水平受行业发展、劳动力供求关系,以及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等多重因素影响。
根据就业蓝皮书数据显示,在一线城市就业的本科生毕业初期月收入为7332元,工作三年后平均薪资可达到11281元。
从这个角度讲,大城市的市场更大、供给关系更均衡,自然薪资也就比二三线城市更高。
不过即便是大城市,要想拿到月入上万的收入,依然还有一定的难度。
一般来说,当我们在谈到月入上万的时候,都会提到今天的劳动力成本如何如何,的确,供需关系决定了劳动力的价格,今天的毕业生所面临的就业问题,不仅仅是内卷,在很大程度上甚至还会削弱薪资,这是因为劳动力市场出现了供需失衡。
企业的招聘需求降低,大公司的降本增效,都让毕业生的收入增长成为了一道难题,今天的月入上万之所以还存在困难,更多的原因还是在企业层面,也就是需求端出现了减少。
因为市场的不景气,亦或是市场的消费减少,导致企业的营收下降,亦或是企业出现了亏损、倒闭等等,都会让企业在招聘时变得更谨慎,随着的招聘需求下降,每年的毕业生依然增加,两个因素叠加影响,就会让毕业生的薪资涨幅有限。
毕业生人数多和企业人力需求降低,以及生产力的影响,都让今天月入上万依然是比较困难的一件事。
去年毕业生人数突破千万,不出意外的话,今年的毕业生将进一步提高,这个数字在1200万,1200万的新生劳动力,这需要市场去消化,但一千多万的劳动力,哪怕是14亿的大市场,也很难一次性消化彻底。
即便我们的人口首次首现了萎缩,但我们依然是劳动力和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这就必然导致,我们薪资增长不会太快。
与此同时,受到生产力效率的制约,也让我们的收入这几年出现了一个较为平缓的周期;理论上,宏观经济GDP的增长会带动人们收入的增长,但随着经济增长的趋于平缓,我们可能短暂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不上不下的同时内卷和竞争的白热化,也拖累了毕业生的薪资增长幅度。
收入的分化,也间接说明了产业和地域之间的经济发展失衡。
有的人在大城市月入国外,但房租就得好几千,通勤和吃饭又要几千,还要承担一部分娱乐和社交费用,最后攒下来的依然不多。
有的人在二三线城市收入低一些,但由于生活成本更低,因此攒下来的钱可能也和一线城市相差无几。
在什么城市的收入,决定了你存钱的上限。
但即便是这样,依然有很多人往大城市跑,因为大城市可以积累更多的资本。
不管是人力资本也好,还是社交资本也罢,这些东西都可以让你在未来的某一天,也许一个好的时机,一个好的运气,让你在那一刻获取更大的收入,以及决定自己可以不去做什么的自由。
月入上万,在今天不仅仅是执念,更是一种对未来预期生活的向往,以及借此实现更高期望的垫脚石。
end.
作者:罗sir,新青年的职场内参。关心事物发展背后的逻辑,乐观的悲观主义者。关注我,把知识磨碎了给你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