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大化研究报告:TDI和PC两大核心产品再突破

来源:互联网 时间:2025-11-07 18:12:58 浏览量:0

1 公司概况:光气化串起两大新材料产品

公司以 TDI 和 PC 两大光化产品为主导业务。沧州大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前 身是河北省沧州化肥厂。2000 年,沧州大化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 2006 年沧州大化加入中国化工集团,2022 年成为中国中化控股有限责任公司二 级企业。公司现有两个主导产品,TDI(甲苯二异氰酸脂)、PC(聚碳酸酯)。公司 现主要拥有年产 15 万吨 TDI、10 万吨 PC、20 万吨双酚 A、 16 万吨烧碱、13.5 万吨硝酸、1.2 万吨合成革等产品的生产能力。公司 TDI 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 平,畅销国内并远销欧洲、南美、北非、东南亚、南亚,实现了全球化销售,是国 际知名品牌。公司打破国外技术垄断,研发生产出高端硅共聚硅 PC 和高分子量溴 化 PC,成功占领了 PC 领域技术制高点,率先填补了国内空白。

历史四十余年,从化肥厂发展成双产品新材料企业。公司的前身河北省沧州化 肥厂,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经毛主席圈阅、周总理批准,我国首批引进美国、荷兰 成套大型化肥生产装置建设的 13 家大氮肥企业之一,始建于 1973 年,1977 年 投产。1998 年 9 月 21 日,经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了“沧州大化股份有限 公司”,开始市场化改革。1999 年 12 月 18 日,公司 2 万吨/年 TDI 项目打通全 部工艺流程,实现一次开车成功。2009 年 8 月 31 日,年产 5 万吨/年 TDI 项目 一次开车成功,生产出合格的 TDI 产品。 2014 年 3 月 11 日,年产 7 万吨 TDI 项目顺利通过竣工验收。2018 年 4 月 11 日,年产 20 万吨聚碳酸酯项目(一期 10 万吨)正式开工,2020 年 10 月 29 日,公司 PC 项目一次投料开车成功,产 出合格产品。2021 年 7 月,10 万吨 PC 装置成功生产出合格的共聚硅 PC 产品。 2022 年 8 月 6 日,年产 20 万吨双酚 A 项目一次投产成功。

2021 年,公司母公司沧州大化集团,被中国中化通过国有股权无偿划转方式 取得 100%的股权,中国中化间接控制沧州大化 45.50%的股份,沧州大化成为中国中化集团旗下的二级子公司。

公司 2023 年实现销售收入 48.67 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 1.90 亿元。其中, 2023 年 TDI 业务实现销售收入 24.77 亿元,占比约 51%,PC 业务实现销售收入 12.92 亿元,占比约 26%。2023 年 TDI 业务实现毛利 3.21 亿元,占比约 49%, PC 业务实现毛利 1.31 亿元,占比约 20%。

公司拥有河北省改性异氰酸酯技术创新中心、河北省企业技术中心、河北省工 业企业研发中心(A 级)以及河北省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称号。沧州大化股份有限公 司被认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为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沧州大化规划建设 PC 二期 10 万吨项目、40 万吨级 TDI 扩产改造项目、30 万吨硝酸等项目,目标是建成以聚氨酯和聚碳酸酯为核心 的化工新材料产业基地,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化工企业集团。

2 TDI 业务:供应集中度提升,需求改善,公司是最 有竞争力的企业之一

2.1 TDI 是最主要的聚氨酯原料之一

TDI 是聚氨酯重要的异氰酸酯原料。聚氨酯是重要的有机高分子材料,是主链 上含有重复的氨基甲酸酯集团(-NHCOO-)的聚合物统称。通过改变聚氨酯树脂 原料种类及配方组成,可以大幅改变产品性能,产品以聚氨酯硬泡制品、软泡制品、 涂料、粘结剂、弹性体等形态应用到终端产品中。聚氨酯一般由二异氰酸酯与多元 醇化合物反应得到。常用的二异氰酸酯有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甲苯二 异氰酸酯(TDI),常用多元醇包括聚醚多元醇和聚酯多元醇,其中聚醚多元醇主要 由环氧丙烷(PO)开环聚合得到,聚酯多元醇由小分子多元醇与多元酸反应生成, 生产中还需要使用溶剂(DMF)、扩链剂、催化剂、发泡剂等产品。

TDI 是聚氨酯的主要原料之一,是生产海绵、固化剂、聚氨酯胶黏剂及密封剂 等产品的上游原料。生产 TDI 涉及到的上游原料主要是甲苯、液氨、硝酸、CO 等。 TDI 有 2,4-体和 2,6 体之分,商用的 TDI 一般是多种异构体的混合物,根据 2,4- 体的含量,TDI 从规格上区分为三类,T65/35, T80/20 及 T100。主要规格 T80/20, 市场简称 T80,T65 与 T100,T65 和 T100 占比极低,不超过 5%。

TDI 下游最重要的需求领域是海绵。从需求来看,TDI 的下游领域相对稳定。 TDI 产品最主要的消费行业主要集中在软体家具、涂料、汽车等行业。其中软泡海 绵制品是最大的一块消费领域,占 64.5%左右,涂料固化剂占 22%以上。近年来 海绵行业最大消费市场的位置稳定,TPU、胶黏剂和弹性体等行业的年度消费需求 有所增长;固化剂领域继续增长。下游多数需求领域对 TDI 的使用都是刚需,少 有可替代原料。 TDI 生产过程涉及光气,进入壁垒较高。TDI 工业生产路线均为光气化法,细 分为液相光气化法和气相光气化法,目前仅科思创为气相法,其他装置均为液相法。 TDI 由甲苯、液氯、硝酸等物料生产制备,反应过程中存在硝化、光化、氢化等步 骤,生产过程危险等级与技术含量均较高,技术准入门槛高。未来新增产能基本均 依托现有光气资源进行布局,且以现有生产商扩产为主,新入局者较少。TDI 生产 装置是以甲苯、硝酸为原料,利用两步法生产二硝基甲苯,二硝基甲苯在催化剂的 作用下与氢气反应生成甲苯二胺,甲苯二胺再与光气反应生成 TDI,反应生成的 TDI 为混合物,其中杂质较多,经过精制系统提纯后得到合格的 TDI 产品。生产过 程中的光气是由造气生产装置产出的 CO 气体与电解装置产出的氯气反应生成的。

2019-2023 年间,国内供需稳健增长,净出口量大幅增加。2019-2023 年 间,国内 TDI 产能从 122 万吨增长至 141 万吨,CAGR 为 3.68%;TDI 产量从 101.4 万吨增长至 120 万吨,CAGR 为 4.30%,TDI 消费量从 75.8 万吨增长至 93 万吨,CAGR 为 5.25%,TDI 净出口量从 8.84 万吨增长至 31.52 万吨,CAGR 达 37.41%。2012 年之前中国 TDI 大量依赖进口,此后逐渐转入自给自足,2020 年 后中国 TDI 出口数量开始快速增长,并保持在 30 万吨/年以上的出口数量,向全 球稳定供应。

软体海绵制品是 TDI 最主要的应用方向。具体而言,软体海绵制品主要应用 到沙发、床垫、各类抱枕、汽车座椅和头枕等产品之中。喜临门、慕思、全友、林 氏、芝华仕、金可儿、梦百合、顾家、网易严选是上述家私产品的主要生产企业。 在沙发方面,选取可获得相关数据的美克家居、永艺股份两家企业近两年的销量均 有所下滑,但在床垫方面,尤其是床垫出口相关数据来看,自 2022 年以来,尤其 是 2023 年底以来相关价格和数量指数均出现不同幅度的反弹,是传统软体家具消 费的亮点。

在汽车方面,2023 年中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 3016.1 万辆和 3009.4 万辆, 同比分别增长 11.6%和 12%;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 958.7 万辆和 949.5 万辆,同比分别增长 35.8%和 37.9%。汽车出口再创新高,拉动行业整体快速增 长。汽车出口量为 491 万辆,同比增长 57.9%,出口对汽车总销量增长的贡献率 达到 55.7%;中汽协预测,2024 年汽车出口量或将达到 550 万辆。新能源汽车无 论产销和出口增幅都表现出了强劲的态势,该趋势未来数年或将保持良好。汽车座 椅相关产业链,配套新能源汽车的生产商增量较为可观。具体到 TDI 消费强相关的座椅、头枕、抱枕、腰靠等产品,根据金恒德统计的价格指数显示,近年来价格 指数持续处于走高,反映车用软泡制品消费持续升级的态势。

近几年,伴随 TDI 产品上下游产业链逐步完善,行业一体化趋势逐渐明显。 国内 TDI 在下游产品主要集中在海绵和固化剂领域,终端市场近年来最大的变化 点集中在新能源汽车及软体家具线上消费两个方向。2023 年国内 TDI 表观消费量 约 93 万吨。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海绵、涂料、胶黏剂等行业逐渐规模化, 需求也将继续增长。预计到 2028 年,国内 TDI 表观消费量将达到 108 万吨,年 均增长率 3.3%。

2.2 TDI 供应端集中度大幅提升

截至 2023 年,全球 TDI 产能约 314 万吨,全球范围内 TDI 生产装置主要分 布在亚洲的中韩日三国、欧洲的德国、匈牙利,以及美国,其他地区和国家 TDI 产 能较少。2023 年亚洲 TDI 产能占全球 62.46%,德国巴斯夫装置关停后欧洲占比 下降至 17.53%。

目前国内的 7 套 TDI 生产装置分布于 6 个省份和直辖市,主要是依托沿海经 济发达地区良好的基础设施和化工园区建设,内陆装置也均依托配套资源建设,例 如新疆巨力装置临近独山子石化,原料获取便利;甘肃聚银装置位于银光集团众多 化工装置中,集团另有 DNT、氯碱、PVC 等军民化工品。TDI 消费地集中在广东 的东莞、佛山、汕头等地,西南地区、江浙沪、冀鲁豫等区域,主要围绕软体家具 生产及涂料生产布局。 目前国内 TDI 产品生产企业有 5 家,分别是上海科思创、上海巴斯夫、万华 化学、沧州大化和甘肃银光,2023 年底国内 TDI 设计有效产能约 141 万吨。

在经历了近几年的兼并收购之后,行业集中度大幅提升,2024 年 CR4 预计 达到 92.31%,供应端无效产能退出,格局优化明显。过去 5 年国内 TDI 行业供 应商产能集中度大幅提升,企业间并购增加,过去数年 CR3 几乎逐年增加,2023 年 CR3 达到 82.98%。过去几年,中国 TDI 市场经历了短暂的落后产能淘汰,部 分老旧小产能退出市场,在 2023 年重新实现产能增长。2018 年和 2023 年是近 十年中国 TDI 产能增长最快的两个年份,万华化学烟台 30 万吨装置与连石化工 5 万吨装置均在 2018 年底投产,万华化学福建 25 万吨装置于 2023 年 5 月投产。产能变化后,中国 TDI 生产结构更加优化,行业集中度提升,装置规模及性能升 级。中国 TDI 产能整体呈现为大型化、集中化的特点。2023 年中国 TDI 产能达 141 万吨。2023 年 5 月下旬万华福建新建的 25 万吨装置正式投产运行,此前万 华福建关停并拆除了原有的 10 万吨装置;另外年内甘肃银光装置经过升级改造重 启运行,产能升级至 12 万吨。2023 年之前中国 TDI 市场淘汰的产能主要是连石 化工和烟台巨力。 国内企业竞争力提升,出口量大幅增长。中国 TDI 市场起步晚但发展快,2012 年之前中国 TDI 大量依赖进口,此后逐渐进入自给自足未再出现大的供应缺口, 2020 年之后中国 TDI 出口量激增并保持在年出口 30 万吨以上,逐渐向全球稳定 供应。2023 年中国已经是全球 TDI 最主要的供应方,2010 年中国 TDI 进口依存 度 23.44%,2023 年仅为 1.9%;2010 年中国 TDI 出口依赖度只有 1.56%,2023 年为 27.72%。中国已经完全实现 TDI 自给自足并可持续出口。

2.3 老牌企业技术升级换代

沧州大化是我国首家规模生产 TDI 的公司,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在引进瑞 典国际化工技术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技术改造,并获得了部分自主知识产权, 奠定了公司在国内 TDI 生产领域的领导地位。公司 TDI 装置的运行管理水平位居 同行业前列,能耗控制居国内同类装置先进水平,公司长期不懈的安全生产管理和 优良的生产技术骨干队伍,保持了企业较高的生产技术管理水平,确保了装置长周 期安全稳定运行。

沧州大化是目前在生产的北方主流的 TDI 生产厂商,聚海分公司现有 TDI 生 产能力 12 万吨/年。现计划实施 TDI 扩产改造项目,依据企业现有的 TDI 先进成熟生产实践经验,引进国外同类装置的先进技术,对现有部分装置进行设备调整和 优化工艺过程,将 TDI 的生产能力 12 万吨/年扩产至 16 万吨/年。同时新建 1 套 22.5 万吨/年 TDI 装置和 HCO 生产装置(氯化氢催化氧化生产装置)。项目建成 后,沧州大化股份有限公司聚海分公司 TDI 生产能力 38.5 万吨/年。 公司目前新规划实施的 22.5 万吨/年 TDI 项目在硝化、加氢、光化等多个关 键环节采用先进技术,项目落地后将大幅提升公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硝化工序采用德国梅森纳公司环式硝化工艺。目前工业上生产 DNT 的方法均 是利用芳香烃甲苯和浓硝酸在浓硫酸的作用下发生硝化反应而制得,硝化工艺在 国内外常用的有泵式硝化法、环式硝化法和管式硝化法。公司项目新建 DNT 生产 装置采用德国梅森纳公司的环式硝化工艺技术,由下表对比看出,环式硝化法的能 耗要远低于泵式硝化法,与管式硝化法相比能耗相差不大,但环式硝化法生产的产 品纯度更高,酚类杂质少,更有利于后续废酸回收。

该工艺技术具有以下特点:(1)该技术将泵、换热器和反应器集成为新型的硝 化反应器,采用轴流泵强制大循环量循环硝化物料在换热器中移热,由于系统中没 有大量的未反应物料累计,大大增强了生产的安全性。(2)反应速度快、温度低, 停留时间短,故单套装置产能大、安全,自动化水平高。(3)产品纯度高,酚类杂 质少,有利于后续废酸回收。(4)技术成熟度高,已经在世界多地成功开车且多年 稳定运行。 对于硝化产生的稀酸的处理,本项目稀酸处理采用德国德地氏公司的废酸浓 缩技术,该工艺不仅有硫酸浓缩和有机物回收功能,还有硝酸预浓缩和硝烟吸收作 用,该工艺已在世界多个 TDI 企业成功稳定运行。 TDA 加氢工序采用瑞士比亚兹镍催化技术。TDA 通常由二硝基甲苯(DNT)通 过催化加氢反应制得,目前工业上常采用的为液相催化加氢,反应程度与氢气的溶 解度有关。TDA 合成(氢化工艺)根据催化剂的不同主要分为镍催化剂合成工艺和钯催化剂合成工艺。公司 TDI 项目新建 TDA 生产装置采用瑞士比亚兹的镍催 化剂合成工艺技术,由下表可以看出,镍催化剂合成工艺生产的产品纯度更高,更 利于后续 TDI 产品的生产;催化剂分离工艺简单、损耗低,投资少。

TDI 光化工序采用轻溶剂塔式工艺。国际上 TDI 的生产光化工艺大致可分为 两大技术路线:一是以瑞典、美国杜邦技术为主的传统 LOOP 连续工艺,二是以 德国巴斯夫技术为代表的塔式连续工艺。在两大技术路线的基础上又改进和衍生 出多种工艺。公司项目新建 TDI 装置采用轻溶剂塔式工艺,由下表可以看出,轻 溶剂塔式工艺在原料消耗、设备投资等方面更具优势。

综合而言,新项目建成后,公司 TDI 生产过程所用原料甲苯、硝酸、液氯、氢气单耗量降低,一氧化碳等原料单耗量无变化;动力消耗中蒸汽、循环水、电能单 耗量均有所降低。根据主要物料消耗变化数据估算,新项目建成后,TDI 单吨生产 成本至少下降约 700 元,产品竞争力有望较大幅度提升。

3 PC 业务:供需格局改善,新产品开发领先

3.1 PC 行业供需平衡快速修复,处于产业链优势地位

聚碳酸酯是性能优良、应用广泛的工程塑料。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 PC) 是一种综合性能非常优异的热塑性工程塑料,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光学性能、热 性能和阻燃性能,广泛应用于汽车零部件、消费电子、家用电器、LED、建筑板材、 耐用消费品、光学透镜以及专用防护和医疗器械等诸多领域。从全球来看,PC 产 能和消费量在通用工程塑料中排名靠前,2023 年全球 PC 产能达到 765.5 万吨, 其中中国产能达 343 万吨。2023 年中国 PC 产量约 248.6 万吨,下游消费量约 315.6 万吨。

聚碳酸酯生产长期由海外主导、自给率处于较低水平,2015-2022 年经历了 快速扩张。20 世纪 50 年代,德国拜耳(Bayer)和美国通用电气(GE)几乎同时 开发出聚碳酸酯产品,并几乎同时提交专利申请。1956 年拜耳和通用电气分别以 Makrolon 和 Lexan 为商品名生产各自聚碳酸酯产品。1960 年代至 90 年代,日 本帝人(Teijin Kasei)、三菱瓦斯(MGC)出光兴产(Idemitsu Kosan)、旭化成 等企业先后开发出聚碳酸酯生产技术。其中旭化成一直致力于聚碳酸酯合成技术 的研发和技术推广,2002 年至今先后在中国台湾、韩国、沙特、俄罗斯等地推广 其合成路线。截至 2012 年,国内只有上海科思创和嘉兴帝人两家外企拥有万吨级 的 PC 生产能力,外资企业几乎占据了中国市场全部的产能份额。在较长的时间内, 国内 PC 每年维持超过 100 万吨的进口量。在 2005 年国内第一套万吨级聚碳酸 酯装置投产前,几乎 100%依赖进口。即便从 2005 年后,国内产能快速释放,进 口依赖度在 2016 年以前仍一直维持在 60%以上的高位。 2015 年后 PC 国产化进程加速。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国内聚碳酸酯行业发 展大体经过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 2007 年之前,国内消费高速增长,供应主要以外资设厂为主。2002 年帝人嘉兴工厂开工建设,2005 年陆续投产,科思创(拜 耳)工厂 2006 年投产。第二阶段是 2008 年-2014 年,中国需求增速保持中速增 长,2014 年中国消费量占到全球 40%,在该时期内,北京中石化三菱、上海三菱 瓦斯等工厂投产。第三阶段为 2015 年至今,这一时期,国产陆续进入聚碳酸酯行 业,包括浙铁大风、鲁西化工、万华化学、利华益、中蓝国塑等国产企业装置纷纷 投产。 新趋势、新格局重塑 PC 行业。长期以来聚碳酸酯行业集中度较高。全球范围 内只有不超过 20 家生产企业,一方面因为 PC 生产技术壁垒较高,另一方面 PC 产品颗粒便于运输和保存,运输半径非常大,跨国乃至跨洲贸易活跃。从最近几年 PC 产业发展趋势来看,两个大趋势值得关注。(1)通用产品大宗化。由于产量和 消费量逐步扩大,PC 已经初步具大宗塑料的特性。交易量大、通用料多、中低端 产品性能趋同和标准化磨加工技术篰成熟,专业技术依赖度不断降低。(2)高端产 品差异化。高端聚碳酸酯材料,如耐高温、耐低温、高耐候、耐辐射、特殊光学, 由于材料性能差异性、加工技术特殊性、终端应用独特性,这类聚碳酸酯会继续特 种材料的经营模式。共聚聚碳酸酯及其改性产品、聚碳酸酯复合材料、聚碳薄膜等 在行业里依旧是明星产品。

自 2022 年开始,中国 PC 行业新产能增长放缓,市场进入存量产能消化阶段。 中国市场随着企业供应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差异化供应市场,对进口货源的替代作 用也在逐步增强,并积极开拓出口渠道释放供应压力。2024 年以来,PC 进口替 代,反向出口行业格局演进仍在加快。2024 年 1-6 月进口 PC 量为 44.46 万吨, 同比下滑 15.74%,1-6 月累计出口 23.54 万吨,同比增长 22.91%。随着国内厂 家更多生产高品质的基础料,应用开发向高附加值、多功能、专用化、系列化方向 发展,对进口量替代的趋势仍将持续。

3.2 PC 与 TDI 共用光气化平台,产品性能有优势

PC 生产工艺有光气法和非光气法之分。光气属于高危化学品,审批困难。公 司 TDI 生产过程中原本就需使用光气。公司基于异氰酸酯产业链的光气化平台, 衍生出光气法的 PC 产业链。公司现有 10 万吨/年 PC 装置。

光气法 PC 相比酯交换法 PC(非光气法)产品性能优势明显。首先,光气法 可产出粉料。相对于聚碳酸酯絮片,粉末状的聚碳酸酯的分散性能更好,更有利于 后续的干燥处理,也可以直接和固体添加剂混合,更适合高端聚碳酸酯的共聚和改 性。并且可以作为产品直接出售。同时生产聚碳酸酯粉末的生产成本和能耗低于絮 片。就国内 PC 拟投产项目情况而言,由于多数为非光气工艺生产路线,该路线装 置无法产出 PC 粉料,因此未来国内 PC 新增供应仍将以粒料为主。而未来全球除 中国以外地区,均无新增 PC 产能,因此进口粉料无大幅增长预期。伴随国内下游 需求的不断增长,相对粒料而言,未来国内 PC 粉料的供应偏紧,更具备市场竞争 力。其次,光气法生产过程不需要经历高温,产品制备过程温度始终低于 Tg,力 学和耐热性能保持佳,小分子残留物更少,综合性能整体上更好。 公司 PC 生产采用界面光气化法进行。主要生产工艺包括:原料配制、光气化 反应、共聚反应、洗涤、絮片干燥、挤出改性以及盐水处理工序。同时公司还配套 了 BPA 装置,具备一定的产业链配套优势。

3.3 公司成功开发硅 PC,产品应用前景较好

常规 PC 性能弱点不耐水解、缺口敏感,可通规硅共聚改性克服。聚碳酸酯中 拥有庞大苯环的刚硬基团,限制了分子链段的内旋,并且强极性基团-COO(酯基), 提供了较大的分子间力,使分子链互相束缚,进一步削弱了分子链的柔性。因此, 聚合物的玻璃化温度和熔融温度较高,熔体粘度高,分子链在外力作用下不易滑移。 并且,由于分子链中含有-COO(酯基),在有酸或有碱存在的条件下,酯能发生水 解反应生成相应的酸或醇。所以,常规 PC 耐水解稳定性不高,对缺口敏感,耐划 痕性较差,长期暴露于紫外线中黄变效果明显,且 PC 容易受某些有机溶剂的浸浊。 通过在分子链中增加柔性引入有机硅基团,增加了结构单元的长度,降低了庞 大苯环的刚性,增加了分子链的柔顺性,因此,提高了 PC 材料的流动性,在聚碳 酸酯中接上有机硅氧烷结构,利用其独有的性能,从而使聚碳酸酯的耐水解性得到大大提高,同时,在 PC 中接入有机硅,从而使 PC 的耐高低温性能提高,从而在 -30℃~-40℃时,依然能保持常温下的力学性能;并且有机硅的耐氧化稳定性、耐 候性特点,使 PC 的耐氧化性能提高;耐黄变性增强。

硅 PC 长期被外企垄断,沧州大化是第一家突破硅 PC 技术的国产厂家。长期 以来硅 PC 生产主要被沙比克、韩国三养、LG 化学、日本出光等企业掌握。2022 年 7 月 7 日,沧州大化共聚硅 PC 项目一次投料试车成功,成为国内第一家连续生 产法生产共聚硅 PC 的企业,成功占据 PC 技术制高点,填补了该领域国内空白, 极大地增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此为报告精编节选,报告PDF原文:

《沧州大化(600230)首次覆盖报告:旧貌换新颜,TDI和PC两大核心产品再突破-民生证券[刘海荣,费晨洪]-20240807【26页】》

报告来源:【价值目录】

Copyright © 转乾企业管理-加盟网 版权所有 | 黔ICP备2023009682号-14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仅用于学习参考,信息和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我们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处理。联系邮箱:303555158#QQ.COM (把#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