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管新七大手法你了解多少?(超详细解答,限时领取资料)

来源:互联网 时间:2025-11-07 17:49:18 浏览量:0

前 言

· 当前企业应具备品质意识、问题意识、危机意识、改善意识,寻求自身工作的改善方法,在管理上应用统计技术的方法和观念,在全员努力之下来满足顾客要求和社会要求。

· 在质量活动中所采用的统计方法,即我们常讲的“品管七大手法”和“品管新七大手法”

第一章 品管七大手法简介

品管七大手法:

· 检查表——收集、整理资料;

· 排列图——确定主导因素;

· 散布图——展示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

· 因果图——寻找引发结果的原因;

· 分层法——从不同角度层面发现问题;

· 直方图——展示过程的分布情况;

· 控制图——识别波动的来源;

1、检查表(数据采集表)

系统地收集资料和累积资料,确认事实并对资料进行粗略的整理和简单分析的统计图表。

注意几点:

用在对现状的调查,以备今后作分析;

对需调查的事件或情况,明确专案名称;

确定资料收集人、时间、场所、范围;

资料汇总统计;

必要时对人员进行培训;

2、排列图

用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成矩形,表示各原因出现频率高低的一种图表。其原理是80%的问题仅来源于20%的主要原因。

注意几点

· 明确问题和现象;

· 寻找不良的情况统计资料;

· 频率计算和累计;

· 对频率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

3、散布图

研究成对出现的不同变数之间相关关系的坐标图。

注意几点:

· 收集足够的资料,至少30对;

· 横坐标表示资料(原因),纵坐标表示因变量(结果);

· 正确判断变量之间的关系模式;

· 因果图的后续工作,提供直观的相关性验证;

4、因果图

用于寻找造成问题产生的原因,即分析原因与结果之间关系的一种方法。

注意几点:

· 充分组织人员全面观察,从人、机、料、法、环、测方面寻找;

· 针对初步原因,展开深层的挖掘;

· 记下制图部门和人员、制图日期、参加人员;

5、分层法

按照一定的类别,把收集到的资料加以分类整理的一种方法。

注意几点:

· 确定分层的类别和调查的物件;

· 设计收集数据的表格;

· 收集和记录数据;

· 整理数据并绘制相应图表;

· 比较分析和最终的推论;

6、直方图

用于分析和掌握资料的分布状况,以便推断特性总体分布状态的一种统计方法。

注意几点:

· 确定过程特性和计量标准值;

· 收集数据,必须是计量值资料;

· 资料针对一个范围时期收集至少50-100个;

· 确定积差R,分组数K,组间距h,分组组界;

· 作次数分配表;

7、控制图

· 控制图是用于分析和控制过程质量的一种方法。

· 控制图是一种带有控制界限的反映过程质量的记录图形,图的纵轴代表产质量量特性值(或由质量特性值获得的某种统计量);横轴代表按时间顺序(自左至右)抽取的各个样本号;图内有中心线(记为CL)、上控制界限(记为UCL)和下控制界限(记为LCL)三条线(见下图)。

第二章 品管新七大手法概述

1、来源

· 1972年日本科技联盟整理出七个新手法;

· 1977年在日本开始在企业中推行实施;

· 1978年由日本水野滋、近藤良夫教授召开研讨会命名为“品管新七大手法”;

· 1979年日本科技联盟正式公布品管新七大手法。

2、手法浅说

品管新七大手法的使用情形,可归纳如下:

· 关联图——理清复杂因素间的关系;

· 系统图——系统地寻求实现目标的手段;

· 亲和图——从杂乱的语言数据中汲取信息;

· 矩阵图——多角度考察存在的问题,变量关系;

· PDPC法——预测设计中可能出现的障碍和结果;

· 箭条图——合理制定进度计划;

· 矩阵资料解析法—多变数转化少变数资料分析;

3、特点

■ 整理语言数据;

■ 引发思考,有效解决零乱问题;

■ 充实计划;

■ 防止遗漏、疏忽;

■ 使有关人员了解;

■ 促使有关人员的协助;

■ 确实表达过程。

第三章 关联图

1、定义

· 就是把关系复杂而相互纠缠的问题及其因素,用箭头连接起来的一种图示分析工具,从而找出主要因素和项目的方法。

· 60年代由日本应庆大学的千住镇雄教授开发出来的,正式的全名叫做《管理指标间的关联分析》。

2、适用范围

· 用于纷繁复杂的因果纠缠分析

· 用于现场问题的掌握

· 用于市场调查及抱怨分析

· 用于方针管理的展开

3、特点

适合整理原因非常复杂的问题;

· 容易取得成员的一致意见;

· 从计划阶段一开始就可以广阔的视野透视问题;

· 形式自由,有助于因素之间的连接和转换;

· 可打破先入为主的观念;

第四章 系统图

1、定义

系统图就是把要实现的目的与需要采取的措施或手段,系统地展开,并绘制成图, 以明确问题的重点,寻找最佳手段或措施的一种方法。

2、适用范围

· 新产品研制过程中设计质量的展开;

· 制订质量保证计划,对质量活动进行展开;

· 可与因果图结合使用;

· 目标、方针、实施事项的展开;

· 明确部门职能、管理职能;

· 对解决企业有关质量、成本、交货期等问题的创意进行展开。

3、特点

· 很容易地对事项进行展开;

· 易于统一成员的意见;

· 容易整理,手段又一目了然;

第五章 亲和图

1、定义

· 把大量收集到的事实、意见或构思等语言数据,按其相互亲和性(相近性)归纳整理 这些资料,使问题明确起来,求得统一认识和协调工作,以利于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

· 亲和图法是1953年日本川喜田二郎在探险尼泊尔时,将野外的调查结果资料予以整理时研究开发的。

2、适用范围

· 用于掌握各种问题重点,想出改善对策;

· 用于市场调查和预测;

· 用于企业方针,目标的判定及推展;

· 用于研究开发,效率的提高;

· 用于 TQM 的推行;

3、特点

· 从混淆的状态中,采集语言数据,将其整合以便发现问题;

· 打破现状,产生新思想;

· 掌握问题本质,让有关人员明确认识;

· 团体活动,对每个人的意见都采纳,提高全员参与意识;

第六章 矩阵图

1、定义

从问题事项中,找出成对的因素群,分别排列成行和列,找出其间行与列的关系或相关程度的大小,探讨问题点的一种方法。

2、适用范围

· 明确各机能与各单位间的关系;

· 明确质量要求和原料特性间的关系;

· 明确质量要求和制程条件间的关系;

· 明确制程不良与抱怨或制程条件间的关系;

3、特点

· 在短时间内获得有关构想和资料;

· 能使因素的关系明确化,掌握整体的构成情形;

第七章 PDPC法

1、定义

· 为了完成某个任务或达到某个目标,在制定行动计划或进行方案设计时,预测可能出现的障碍和结果,并相应地提出多种应变计划的一种方法。

· 日本国立公害研究所所长近藤次郎博士,在东京大学任教时,适逢东大纷争(1968-1969年),为了解事件最后将如何,于是详细的剖析其前途与进展过程,其使用的方法后来经过系统化后,被称为“过程决定计划图法”。

2、适用范围

· 方针管理中实施项目的计划拟订;

· 制程中不良现象的防止及对策拟订;

· 重大事故预测及防止;

· 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主题的计划决定。

3、PDPC法做法:

· 确定所要解决的课题;

· 提出达到理想状态的手段、措施;

· 对提出的措施,列举出预测的结果及遇到困难时应采取的措施和方案;

· 将各研究措施按紧迫程度、所需工时、实施的可能性及难易程度予以分类;

· 决定各项措施实施的先后顺序,并用箭条向理想状态方向连接起来;

· 落实实施负责人及实施期限;

· 不断修订PDPC图。

第八章 箭条图

1、定义

· 透过小组讨论,对某事项或工程的实施进行,建立最佳的日程计划并管理,使其能顺利完成的一种手法。

· 1957年,首先是美国杜邦公司推出而发展而成。

2、适用范围

· 用于新品开发计划和管理;

· 用于产品改进计划的制订和管理;

· 试生产阶段计划制订和管理;

· 量产阶段计划制订和管理;

· 工厂迁移计划及管理;

· 工程安装,修缮计划和管理;

· 各种事务的统筹.

3、特点

· 各项工作能不能如期完成,对整体计划能否如期完成的影响关系,表现得相当清楚。

· 若各项工作提早或延后完工的话,对整个计划的最终完成日期,有多少改变,立即可以得到量化。

· 对计划的安排有条不紊。

第九章 矩阵数据解析法

1、定义

· 矩阵图上各元素间的关系如果能用资料定量化表示,就能更准确地整理和分析结果。这种可以用数据表示的矩阵图法,叫做矩阵数据分析法。

2、主要方法

· 数据矩阵分析法的主要方法为主成分分析法,利用此法可从原始数据获得许多有益的情报。

· 主成分分析法是一种将多个变数化为少数综合变量的一种多元统计方法。

3、适用范围

· 新产品开发的企划;

· 复杂的品质评价 ;

· 自市场调查的资料中,要把握顾客所要求的质量,质量功能的开展;

· 从多量的资料中解析不良要因;

· 牵涉到复杂性要因的工程解析;

4、做法

· 收集资料

· 求相关系数 r

· 以计算机辅助计算,由相关行列求出固有值及固有向量值

· 作出矩阵图

· 下判断

Copyright © 转乾企业管理-加盟网 版权所有 | 黔ICP备2023009682号-14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仅用于学习参考,信息和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我们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处理。联系邮箱:303555158#QQ.COM (把#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