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投资合作丨②东盟的贸易概况、投资环境及投资注意事项
中国和东盟国家山水相连,友好交往源远流长。为帮助中国企业、公民了解和熟悉东盟营商环境,商务部组织编写了《对外投资合作国别(地区)指南——东盟(2023年版)》。
企运网将在此基础上对东盟的人文环境、宏观经济、经贸政策、营商环境等进行分析解读。
点击查看:
东盟对外贸易发展及服贸协定
(一)内部市场
1.东盟自由贸易区
1992年,东盟六国签署协议建立东盟自由贸易区(AFTA),并于2002年正式建成。目前,东盟内部几乎所有商品都已实施零关税,除少数敏感商品外。
2.东盟货物贸易协定
2009年,东盟成员国签署《东盟货物贸易协定》(ATIGA)以促进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
2022年,东盟启动ATIGA升级谈判,以保持协定的现代化和前瞻性。重点推动事项包括放宽关税限制、取消非技术壁垒、原产地规定、贸易便利化等。
贸易自由化措施包括削减关税、取消关税配额等。贸易便利化措施旨在简化海关程序和提高透明度。原产地规则和非关税措施旨在促进区域内的自由贸易。同时,统一标准和技术法规以减少贸易障碍。此外,建立了监督机制以确保协定的实施。
3.海关现代化
东盟成员国制定《海关发展战略计划》(SPCD),旨在提高海关技术,简化通关手续,实现集装箱30分钟内通关,推行电子化清关,减少手续和费用,并与行业协会和商会合作提升海关工作效率。
4.相互认证安排
在货物贸易领域,截至2022年,东盟各成员国就以下几个领域达成相互认证协议,包括电气电子、化妆品、仿制药、预制食品、汽车产品等领域。
在服务贸易领域,已签署9个互认安排,包括工程、护理、建筑、测量师、牙医、医师、旅游、会计和机组人员等专业资格的互认。
5.统一标准和技术法规
自1992年起,东盟致力于根据国际规定和实践推进统一标准、技术法规和评估程序。2005年,东盟制定政策以提高技术法规的一致性和透明度。
目前,电器和橡胶产业已有统一标准,其他产业如农产品、化妆品等也在优先制定统一标准。
6.东盟内部贸易
2022年,东盟内部货物贸易额达到8565.8亿美元,占其国际货物贸易总额的22.3%,其中矿物燃料、电机电气设备等是主要贸易产品。
在服务贸易方面,东盟内部服务贸易总额为1242.4亿美元,占对外服务贸易总和的13.3%。前五大产业为:运输服务,旅行服务,通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制造 业加工服务,保险和养老金服务。其中,旅行服务从2021年的第五位升至第二位。
(二)对外贸易及服贸协定
1.自由贸易协定/经济伙伴协定进程
东盟已与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或经济伙伴协定,实现了区域内商品、服务和投资的自由流动。
东盟正在与中国进行自贸区3.0版升级谈判,将涵盖数字经济、绿色经济等领域,打造更加包容、现代、全面和互利的经济伙伴关系。
东盟还与加拿大、欧盟等国家和地区进行自贸协定谈判,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2.对外贸易
2022年,东盟对外货物贸易总额达到3.85万亿美元。主要出口产品包括电机、电气设备、矿物燃料、机械器具等,而主要进口产品相似。中国、美国、欧盟、日本和韩国是东盟的前五大贸易伙伴。东盟成员国中,新加坡、越南、马来西亚、泰国和印度尼西亚的贸易额位居前五,且数成员国对外贸易额占GDP的比重超过50%。
2022年,东盟对外服务贸易总额为9336.2亿美元。服务贸易出口的主要行业包括旅游业、商务服务业、运输业、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以及金融服务等,而进口主要集中在运输业、商务服务业、旅游业等领域。2023年初,中国恢复与东盟国家的边境口岸活动,并重启出境团队游,东南亚成为热门目的地。
3.双向投资
东盟是吸引外资的热门地区,2022年吸收外资流量2223.06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流量859.02亿美元。东盟外资流入量占全球总流入量的17.3%,其中新加坡、印尼、越南和马来西亚是前四大外资流入地。
中国是东盟重要的外资来源地,2022年对东盟投资154.0亿美元,位列东盟域外第四大投资来源地。东盟对中国投资增长迅速,2022年实际利用东盟投资119.1亿美元,增长12.5%。
4.外国援助
东盟作为区域性边组织,得到个对话伙伴和发展伙伴的资金支持,包括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欧盟、美国等国家的援助和合作基金。
5.中国—东盟经贸合作
双边贸易:货物贸易方面,东盟连续三年保持中国第一大货物贸易伙伴。中国也连续14年保持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的地位。服务贸易方面,中国—东盟博览会(简称“东博会”)及商务与投资峰会自2004年起每年在广西南宁举行,涵盖货物贸易、投资合作和服务贸易三大内容,以展览为中心,同时开展领域层次的交流活动。
双向投资:截至2022年底,中国与东盟累计双向投资总额约3096亿美元,双方在个领域投资合作稳步拓展。东盟是中国第二大对外直接投资目的地,其中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越南、马来西亚和泰国是中国投资的主要目的地。东盟对中国的投资也在增长。
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东盟是中国的重点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市场,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是主要市场,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亚也是劳务合作的主要市场。
境外园区:截至2019年底,中国企业已在东盟国家建立25个境外经贸合作区,吸引超过600家企业入驻。地方政府和民营企业在推动境外经贸合作区的建设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涉及中越、中马、中印尼、中菲等个“两国双园”项目。
东盟投资环境与中资企业投资注意事项
(一)东盟的投资环境
1.投资吸引力
东盟是跨国投资的热点地区,具有人口众、市场潜力大、经济快速增长、区域一体化水平提升、资源禀赋高和劳动力成本低等优势。
根据全球竞争力报告和营商环境报告,东盟国家中有个排名世界前列。电子政务发展方面,东盟数成员国处于高水平以上,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泰国处于很高水平。创新指数方面,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和越南排名前50。基础设施发展指数报告显示,东盟营商环境持续改善,位居各地区之首。
2.金融环境
金融一体化:东盟致力于推动区域内金融一体化,促进金融市场开放和资金流动。
人民币国际化:东盟国家对人民币的接受度不断提高,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在东盟十国实现全覆盖。
金融合作:东盟与中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加强金融合作,推动区域金融市场发展。
3.证券市场
东盟成员国各自拥有资本市场和证券监管制度,虽然存在发展差异,但正朝一体化方向发展。东盟资本市场一体化的目标是实现资本自由流动、公司跨区域发行证券和投资者自由投资。
2011年,六个东盟成员国建立了区域股票市场,并通过东盟国家交易所连接主要交易所。东盟证券市场一体化有助于深化金融合作、扩大直接融资规模、促进资源流动和资本配置,同时吸引发达经济体参与合作。
(二)中资企业投资注意事项
1.投资风险
中资企业在赴东盟开展投资合作之前应对潜在风险做充分的了解和准备,包括法律法规、合规要求、行业限制、汇率及汇兑风险、融资困难、劳动力供应、商业欺诈、舆论环境、安全隐患、自然灾害和疫情及其他传染性疾病等,这些风险可能影响企业的投资决策和运营安全。
2.防范风险措施
做好实地考察调研:在投资前进行充分调研,包括对项目或贸易客户及相关方的资信调查和评估,对投资或承包工程国家政治和商业风险的分析和规避,对项目本身实施的可行性分析等。
遵守法律法规:依法投资,守法经营,密切关注当地法律法规变动情况,并寻求专业法律顾问的帮助。
充分利用优惠政策:东盟各国政府对吸引外资有项优惠政策,特别是设立分公司、代表处、地区总部、国际总部,选择适当的投资方式,争取最大的优惠政策。
在当地建立和谐关系:处理好与当地政府、工会的关系;尊重当地风俗习惯;保护当地生态环境,承担必要的社会责任。
履行社会责任:做好国际化、本地化经营,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维护良好的中资企业在地形象。
联系中国驻当地使(领)馆:遇有重大问题和事件发生,及时向使(领)馆报告,并接受使(领)馆的指导和协调。
建立并启动应急预案:客观评估潜在风险,建立健全安全责任制,制定详细有效的安全防范措施和安全预警和紧急回应机制,完善应急预案。
做好劳务救济工作:在发生劳务纠纷时,可通过法律手段维权,或通过所在国劳动部及其下属机构寻求救济。
利用金融保险方式保障自身权益:积极利用保险、担保、银行等金融保险机构和其他专业风险管理机构的相关业务,保障自身权益。
承包工程应特别注意:发挥国内母公司的基建优势,拓展东盟承包工程市场,做好劳务管理,实行部分本地化经营。
劳务合作应特别注意:严格遵守中国外派劳务和所在国劳务合作的有关规定,加强对外派劳务人员的技能培训和遵约守诺教育,及时解决劳务纠纷。
参考资料:《对外投资合作国别(地区)指南》
编辑:小吴
审核:小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