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 酿造极致|季克良和茅台人的“无止境”
3月20日,春分。寒暑平衡,昼夜均分。
在这象征着自然平衡之美的日子里,季克良从业六十年学术研讨会暨《茅台酒酿造技艺原理与实践》发布会在茅台举行。来自白酒领域的专家、学者、企业家们相聚在酒香四溢的赤水河畔,共同回首一位茅台匠人的六十年荣光,共同展望中国白酒行业高质量发展的美好未来。
季克良的毕业证及各种证书与荣誉
1964年,季克良进入茅台工作。与茅台风雨同舟,见证它从奠基立业到改革兴业、从转型大业到高质强业的发展历程。
“季老从业的六十年,是敬业、爱业、勤业、乐业、精业的六十年,也是茅台科技创新从规范化到科学化,再到专业化发展的六十年。”茅台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丁雄军说,季克良从业的六十年,让人深刻感受到了科技创新驱动茅台发展、引领行业变革的伟力。
丁雄军致辞
知行合一,酿造极致。中国酒业的发展离不开季克良这样的技术实践者和管理创新者,也离不开以季克良为代表的茅台人的艰苦奋斗。在春分对季克良与茅台发展历程做一次全面又富有情感的总结,是茅台礼敬人才、重视创新的体现,也是茅台技术变革、企业治理与文化价值的综合回溯,更是茅台在顺应天时与科技创新之间不断创美的关键——事实上,这是自2022年以来茅台每年举办春分系列活动的初心。
追寻
“到茅台酒厂工作,是我这辈子最恰当的安排”
酿造一瓶好酒的背后,一个人要走多远的路?
耄耋之年的季克良在活动现场翻看着自己25岁刚进茅台时写的研究报告、工作笔记,时间好像一下子回到过去,那些久远场景又出现在记忆的长河中。
懵懂的大学毕业生从长江之滨踏进深山河谷,面临的不仅是青春迷茫,还有茅台酒酿造事业的诸多未知。
季克良拍下“过去的时光”
“我当时一到茅台,就和我的同学,也是后来我的夫人说,我们10年之内没有发言权。”季克良回忆,为了找到茅台酒传统工艺的奥秘,他整日和工人们在一起,工作十来个小时,从投料、蒸煮、制曲到堆积发酵,每个环节都身体力行。
在20世纪60年代前后白酒试点的大幕下,国内许多优秀的酿酒科技专家正在帮助茅台酒厂总结工艺规律、提高质量,传统酿造与现代科研激荡共鸣。
年轻后生季克良,与众多来自各方的精英科技人员一道,为茅台酒生产工艺和质控体系做系统梳理。在短短几年之内总结茅台酒生产操作技术,并初步认识了茅台酒生产规律和酿酒过程中微生物活动的规律。
就在他来到茅台的第二年,全国第二届名白酒技术协作会上,作为茅台技术员的季克良宣读了一篇由他执笔的论文,名为《我们是如何勾酒的》。
59年后,这篇论文的手稿在季克良从业六十年学术研讨会的回顾展上重新展出。季克良向嘉宾们说起曾经的工作经历,听众从他的寥寥数语中看到了这位老人保持了一生的工匠之心。
《我们是如何勾酒的》论文手稿
在季克良的长期攻关之下,茅台复杂的酿酒技法逐渐转变为可以量化的工艺标准,许多难以言说的酿造难题,也成了可以用科学解释的现象。
比如茅台高温制曲、高温堆积发酵、高温馏酒“三高”工艺的形成,最初便是源于生产中的一个难题。“提高白酒质量,主要是‘去杂增香’,除去杂味干扰,相对地就提高了香味,但对酒中的杂味成分至今尚不清楚。”这是他在1966年所写《白酒的杂味》中提出的一个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季克良进行了多次实验,他最终提出了茅台酒的“三高”工艺,并要求轮次酒必须经过三年以上贮藏方可进行勾兑。在最后大型勾兑检验合格后,还要存放半年才能包装出厂。
尽管费时耗工,但茅台独步于业界的品质口碑也由此建立。
中国工程院院士、江南大学校长陈卫说,季克良对工艺的匠心精神、对科学的求实创新态度,为茅台成为世界蒸馏酒第一品牌打下了坚实基础。
“制酒的每一道工艺我都干过,需要勤学苦练,才能够传承。”一甲子酒中乾坤,季克良将青春年华酿成满头银发,让茅台酒的美有了越来越清晰的阐释,直到如今,他的身影依然常常出现在生产一线,和年轻的酒师们交流经验。
质量是茅台的生命
两万多个日升月落,季克良亲眼目睹茅台从当年的小工厂,成为今天胡润品牌榜上唯一万亿级的中国品牌,并在全球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力。“今天回过头看,是茅台成就了我的今天,来到这里,是我这辈子最恰当的安排。”季克良说。
求索
“茅台的奇迹,不是一天建成的”
酿造一瓶好酒的背后,一群人要走多远的路?
茅台的奇迹,从来就不是一天建成的。如果把时间维度放大观察,可以发现,在季克良从业的六十年中,有21年的年产能在万吨以上,有17年的产品价格、营业收入、盈利规模、纳税额度、股票市值等财务指标保持全国第一,有4年年收入超过千亿。
这样的成绩,来源于茅台在改革中力求突破、勇于探索科技创新的勇气和信心。
“改革”成为关键,茅台人也一直在钻研“变”与“不变”“如何让传承越来越传统,让创新越来越现代”的课题。
季克良作发言
“在传承的过程当中还要创新。譬如说我们也有创新,对质量有好处的,对产量有好处的我们继承下来,影响到质量的我们坚决地去掉。”季克良如是说。
在季克良等老一辈技术人员的长期提炼总结下,形成了科学的传统酿造工艺体系,也奠定了茅台科学酿造体系的基础。
“不管茅台走得多远,我始终相信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茅台从1951年建厂时70多吨的产能到如今的几万吨,这样的产量增长用了70多年时间才逐步完成——正是这种审慎的“保守”,让茅台做到了在实现产能提升的同时,酒的品质也越来越好。
这是一种特殊的时间投资和品质投资,它们给茅台带来了巨大的后劲和势能。
季克良的生产实习报告
而今天,茅台人始终秉持“科学传承美、科技创新美”的理念,注重物系、培育酶系、协同菌系,以科学发现茅台酒的美,以科学阐述茅台酒美的密码,以科学追求更美的茅台酒和美好生活。
同天举行的茅台集团2024年度科技创新工作会上,丁雄军再次强调科创重要性,并对当下社会关注的新质生产力做出了茅台诠释——打造产业链里的创新链,创新链后的产业链,将科创作为“第一动力”。
“没有科技创新的企业,终究倒在路上。”丁雄军如是说。
自2022年将科技创新上升为“白线”战略,茅台将科创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加码科研项目,探索全新赛道,从认识论、方法论、价值论,全面重塑了茅台科技创新体系。而每年的“春分论坛”就是从思想、理论和技术,全方位阐述如何利用科技创新来更好地表达中国好酒,让白酒的质量能够看得见、闻得着、品得到。
“传统酿酒企业,不断推动生产规范建立的过程,其实就是科技力量不断介入的过程。”研讨会环节,季克良回顾分享了他从业六十年的经历,“质量是生命之魂。”茅台酒酿造工艺的研究和开发,既需要运用现代田野调查的方式从工人师傅那里归纳知识、总结信息,更要运用现代食品发酵科技的各种方法,来探寻其中的规律。
季克良向嘉宾介绍老照片
江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原副校长徐岩系统阐述了酱香型白酒独特风格形成的酿造特征,他从科学体系的角度解构茅台“美”酒密码,对茅台“美”的表达提供了科学视角。
科创之美闪耀,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任朱永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基准与风险评估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吴丰昌分别作“生态系统微生物学:酿造领域的潜在应用”“揭示白酒风味之分子奥秘:超高分辨非靶向解析平台的开发与应用”的主题报告。
酿美
“‘活化石’需要更多的科技人才”
酿造一瓶好酒的背后,一代人要走多远的路?
中国酒业协会名誉理事长王延才说,对于酒业来说,高质量发展是一项永远在路上的追求,是行业发展的最终目标,“我们要建立企业改革创新的长效机制,培育更多科创人才,为更好的生活酿出更好的美酒。”
“茅台的工艺与工法,形成于农耕时代。早年茅台酿酒师傅们根据农时特点,设计了一整套独特的酿造方法,比如,季节性生产、两次投料、一年一个生产周期等等。这些方法保留了农耕社会的特点,也带有中国传统节气文化的很多色彩。”季克良的心中,茅台酒工艺实际上是中国白酒工艺的“活化石”,而要传承下去,需要更多的科研人才。
茅台企业发展、茅台酒工艺传承需要源源不断的知识与科技的力量。也是因为季克良这样一批发酵专业大学生的到来,让茅台树立起“员工是最宝贵的财富、人才是最重要的资源”的人才观,去不断追寻科技之光、求索创新之道、酿造极致之美。
嘉宾们认真参观季克良的工作手稿
尤其是2022年以来,茅台坚持“科学传承美、科技创新美”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以创新链赋能产业链,在酒主业专业化、产业发展绿色化、全业务域数字化发力突破,推动了茅台加快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建设。
当科技力量强劲注入传统产业,塑造出一个崭新的茅台。
春分当日茅台发布数据——
2022年,茅台集团研发经费投入同比增长161%。2023年,这一数据再增长20%,达到7.7亿元;
2023年,茅台开展创新项目359项,同比增长77%;引进先进技术41项,申请发明专利127项,发表SCI论文38篇;
继《茅台酒酿造过程酵母菌全程解析与资源挖掘》和《制酒全过程多维评价体系构建与应用》获得国际领先的鉴定评价之后,茅台再添两项国际领先科技成果:《酱香型白酒高温大曲蛋白质组解析体系构建及应用研究》《酱香型白酒中重要含氮化合物快检技术研发及装备创制》;
…………
可以说,季克良在茅台的一甲子,是茅台酒厂“引才”“育才”“用才”“留才”,用科技创新之力写出“美”时代茅台科技工作新篇章的六十年。
《茅台酒酿造技艺原理与实践》是茅台工艺与科技实践珍贵的呈现
研讨会当天发布了《茅台酒酿造技艺原理与实践》,这本浓缩了季克良一生心血,耗时2年精心编著的书籍,是茅台工艺和科技实践珍贵的呈现。
“这本书是茅台全体科技人员的共同智慧。”步入“双千亿”的茅台,还将继续坚持“一盘棋”思路,持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强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加强建设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培养更多科技领军人才、科技杰青人才、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工程技术人员,用科技的力量,努力构建茅台的“新质生产力”,向世界一流品牌迈进。
回顾季克良从业的六十年,可以看到一代又一代茅台人 奋进拼搏的岁月。
活动现场
多年前,季克良曾在茅台历史展览上,看到1960年一位茅台技术人员撰写的茅台酒酿造工艺资料。那份资料誊写在一份横格纸上,为了让更多的人看懂,写稿人还在每一行下面加注了汉语拼音。
“这就是茅台科技人员苦心钻研、热情分享的真实写照。”
多年后,这份知行合一、酿造极致的赤子之心被季克良接过,这位将个人生命与茅台成长叠合在一起的匠人,把对科学酿造的追问传递给一代代的茅台人。
而在“无止境”的追问和解答中,他们凝聚力量、接续奋斗,茅台科研的火种因此生生不息,永葆璀璨。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徐思雨 刘显玉 沈仕卫
编辑 湛泽梅
二审 贺诗涵
三审 周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