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逊真的不能做了吗?
最近看到一些文章都在唱衰亚马逊,我特别好奇的点开作者发现都是一些“营销号”,原因大概能够猜到:以往靠着做亚马逊服务赚钱太容易了,现在市场越来越成熟,竞争越来越激烈,服务商的生意也不好做了,于是开始“刻意”引导大家去一些还能捞到油水的地方。
本文不吹不黑,我想从一个卖家的角度来聊聊亚马逊到底还能不能做。
作为全球最大的零售电商平台,你如果说亚马逊已经不能做了,显然是缺乏智商,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欧美地区的电商渐渐进入成熟期,客观的说:没有任何经验的新手确实不太好入局。但是这并不代表着不能做,只不过对于从业者的要求要比之前高不少,并不是会搬运,会选品,会刷单,会促销就可以健康的活下去的。
亚马逊的魅力在于它的经营方式,通过在全球各地建仓,可以快速的把商品送达到客户的手中,客观的说,目前没有第二家能完成,作为一个曾经搞过几个海外仓的卖家,对此深有体会,越是看似简单的东西,往往都能构筑非常高的壁垒。有人会说像速卖通,lazada,甚至是ebay不都在搞海外仓吗,为什么干不过亚马逊,要知道亚马逊的仓储物流并不是近些年才开始的,这种东西做的时间越长,积累的技术和实力也更长,不是单单靠投大钱就能够迅速弥补的,在国内或许没有体会,但是在国外,亚马逊的这个模式几乎是横扫。
说这些估计大家又会有新的疑问,Tiktok这两年不是很火吗,包括最近比较火的某多多海外版,为啥不做这些平台,非要待在亚马逊,实际上你会发现这些平台的运行逻辑是完全不一样的,就像国内的某宝和某音,未来某音超过某宝是迟早的,但是并不意味着某东会立马死掉,因为通过自营的仓储和物流提高销售的效率是一个符合人性的手段,说句不该说的,Tiktok和某多多海外版从一出生跟亚马逊的基因就不一样,打个比方说:TK慢慢发展就会成为平台,亚马逊本质上并不是一个平台,而是一个商家,平台做的是吸引流量和商家,而商家自身是靠服务来满足客户的。是不是听起来比较拗口,总的说就是,平台虽然也会要求时效,但是始终不像亚马逊这样通过自营渠道把配送做的这么极致。
客观地说,eBay、速卖通、亚马逊的客户群体基本上就不属于一类人,就更不用说什么lazada、shoppe、Tiktok东南亚了,低消费能力的人对于平台或许有价值,但是对于商家来说,价值不大,因为消费观决定了他们不会忠实于一个品牌,而是忠实于价格,普通商家又很难构筑非常强的价格壁垒,所以注定了很难攫取很高的价值,但有意思的是,虽然大多数的多多卖家都是勉强经营,平台的销售额却在不在上涨,估值也在不断拉高,因为毕竟低消费能力的用户占据多数,但是这些又跟商家没什么关系,毕竟你并没有从人家的估值中受益。
有人会说亚马逊现在竞争也很激烈了,感觉很难活下去,真实的情况是竞争之所以激烈的原因是跨境电商从业者的素质普遍不高,很多别说会营销了,连外语都不会,就更不用说有改进优化产品能力的屈指可数,但是在造福神话的驱使下,又一股脑的涌入,不会别的,可不就降价,广告,疯狂促销这几招了嘛,现在这几招慢慢变的不灵了,于是大家就开始抱怨生意难做了,这就如同之前中专国家都包分配工作,现在985,211毕业即待业的遍地都是,于是有人就开始读书无用论那套了,尤其是近几年啥技能都没有,靠着脸蛋,身材和滤镜就能一夜爆红,日进斗金,搞得年轻人个个都不想读书,但是你要知道,清北毕业的,只要不是读书读傻了,基本还是疯抢的。
人非常容易受环境影响动不动就改变自己的规划,昨天听说亚马逊赚钱,于是今天就火急火燎的上马亚马逊,今天又听说独立站赚钱,明天就有可能跑去搞DTC了,搞来搞去,一个都没成,然后就是不断的消耗手里仅有的现金和自己的时间了,我并不是说别的不能做,只是想说,坚定一个信念和目标后,最起码也要深耕几年,吃透了再说,别人云亦云。
亚马逊有没有弊端呢,自然是有的,虽然它极尽折腾,还是没能赶上社交电商和“兴趣电商”的东风,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它就直接掉队了,因为它庞大的组织规模,知名度,乃至它在全球的仓储物流体系,给了它可以后发制人的能力,只要管理层的脑子没有坏掉,我觉得前景依旧是光明的。
我们确实不是什么超级卖家,所以最明智的首先是在那些可以产生价值的平台耕耘,我曾经问过一个做某多多数年的朋友,他说多多的模式本身就不允许你在一件产品上有超过5块的利润,实际上低价平台都是这样,相对来说,亚马逊在这方面我觉得还是要高于其他平台的,至少是适合我们做原始积累的,你在亚马逊上销售30个产品,利润可能是1000块,你在低价平台上想要获取这个利润,履约成本可能要高出数倍。
所以你问我亚马逊还能不能做,我的答案是肯定的,只要我们掌握持续学习,持续进步的能力,始终还是能够分到一杯羹的,如果你只是想做一个产品搬运工,那倒是建议可以尝试尝试那些新兴的低价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