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上街里:“喜剧+商业”双轮驱动的经济活力
随着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广度和深度上不断拓展。在我国消费结构从生存型向享受型转变的大背景下,春节期间大量涌现的喜剧作品,正是多元文化需求得到满足的具体体现。
然而,喜剧作品若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并获得更广泛的关注与认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二者不可或缺。以青岛上街里第三届 “逛街里节” 上演的喜剧《古今相 “撞”》为例,“在地文学 喜剧” 这一独特形式在众多喜剧作品中崭露头角,成为蛇年春节现象级演艺产品。
在地文学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化利用可以有效提升演艺品质,其背后蕴含着巨大的商业潜力也会因质而攀升。《古今相“撞”》正是基于此种考量,借助青岛方言台词和服化道设计,再现上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中期青岛文学的辉煌,老舍、闻一多、萧红等文学大家的形象通过演员的表演得以鲜活塑造,其与青岛的文学链接也通过剧情生动展现,以青岛的文学瑰丽满足观众的文化需求。
文学离不开生活的滋养,生活又与商业品牌息息相关。在喜剧演艺中,精准把握在地文学与商业品牌的关系,意味着作品拥有极高的发展潜力。《古今相 “撞”》以喜剧形式包装,增强了观众对剧情中青岛啤酒、海尔、绛雪青岚、王姐烧烤等本土品牌的亲近感与接受度。在消解文学肃穆感的同时,也让上世纪青岛文学中的未来愿景与青岛本土品牌建立起紧密联系,成功打造出 “在地文学 商业品牌 喜剧演艺” 的商业范例。
消费的产生,往往源自印象的加深。在《古今相“撞”》的演绎中,相关本土品牌的舞台化呈现,在观众脑海中种下了产生消费的可能。演出结束后,意犹未尽的观众深入街区肌理,主动探寻绛雪青岚、王姐烧烤等业态,促进了消费的落地。“观演 消费”的演艺经济带动效果,得以具象化展现。
值得一提的是,在场景设计上,作为上街里演艺品牌孵化方的“海哈哈”公司,有着别出心裁的思路。与传统主流舞台喜剧不同,上街里在这个春节上演的包括《古今相 “撞”》在内的所有剧目,都依托里院建筑群这一原始场景,推动沉浸式演出形式与喜剧表演加速融合,为持续消费创造了条件。
演艺新空间等非标准剧场,为喜剧行业提供了自由化、多视角的发展土壤。从越来越多观众被吸引前来观演的情况来看,上街里的里院建筑群已具备演艺新空间的个性化、在地化等特征,能够让现场观众产生强烈的在场感,增强他们的现场体验与参与感。随着场景的切换,观众的消费潜力被释放到周边商户等 “小空间”,打造出沉浸式消费场景,实现了 “因演而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