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花风波,hold不住破天流量?
隶属|我爱学习俱乐部编辑部
蜂花事件引起舆论场喧嚣一片,不少消费者在怒其不尊重女性之余,还有流露对国货品牌复兴艰难的叹息。
近两年,随着国货意识的觉醒,蜂花、鸿星尔克、白象等老牌国货打了翻身仗,重新成为市场焦点。其中,作为拥有39年历史的老国货品牌,蜂花在和年轻人的互动中屡次出圈。
2021年,因疑似倒闭登上热搜,后因36年无一行政处罚、10年仅涨价2元等词条,掀起了“野性消费”的浪潮;2023年花西子事件中蜂花及时上架79元洗护套装,引发网友玩梗“1支花西子=5斤蜂花”,还通过“捡箱子”玩梗整活,刷足存在感,尝到一大波流量红利。
流量是水,即可载舟,亦可覆舟。
蜂花这一次“真假闺蜜漫画”翻车,传递了一个显而易见的道理:消费者的偏爱固然能成为品牌的避风港,但却不是免死金牌。此番蜂花营销引发的争议,也为国货品牌敲响了一记警钟:如何在情怀之外,真正的留住消费者。
-1-
掉入“期望陷阱”
蜂花诞生于1985年,是国内第一家提倡“洗护分离”的品牌。在那个大部分人还用肥皂或是简单洗发水来洗头、缺乏头皮护理理念的时代,蜂花护发素曾风靡一时,成为很多80、90后的共同记忆。
与众多老国货品牌一样,从90年代中期开始,蜂花在激烈竞争中逐渐掉队。
随着宝洁、联合利华等外资巨头进驻中国市场,其推出的海飞丝、飘柔、力士等洗发水品牌,倡导的“洗护二合一”的概念,对蜂花带了极大的冲击,种种压力下,蜂花选择避开与外资品牌正面对抗,将主要精力放在下沉市场。
从蜂花董事长顾锦文的采访中得知,1996年、1997年,蜂花曾一度到达亏损临界点,最困难的时候裁员接近一半。
每一次传播媒介的更迭,都是品牌发展的重要契机。近年来,蜂花借助微博、抖音等社交媒体获得了巨大的流量和关注度,其受关注的背后是三个关键词:国货情怀、平价策略和年轻化营销。
《2024抖音电商国货消费趋势数据报告》显示,在过去一年,“90后”等中青年人群成国货购买主力军,“00后”和“60后”成交订单量年同比增幅大,活力28、蜂花等经典品牌关注度飙升。
蜂花受到关注的一大因素是“物优价廉”。
在理性消费思潮之下,蜂花满足了消费者对产品的性价比、品质和安全性的需求。没有数倍涨幅的价格波动,没有花哨华丽的包装设计,没有铺天盖地的营销噱头,蜂花凭着踏实做产品的诚实之心,让大家看到老牌国货品牌的魅力。
除了物优价廉外,“玩梗”也是蜂花受到欢迎的原因之一。2023年蜂花“到处捡箱子发货”登上热搜,回应中“句句不谈穷,句句都是穷”的表达让人“破防”,既加深了网友对蜂花的好感,也提升了对国货复兴的情感浓度。
在“大熊猫丫丫回国”事件中,蜂花率先下场表示愿意领养大熊猫丫丫,也展出示了一个国货品牌的担当与价值观。
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菲利浦·科特勒《营销管理》一书中曾提出预期管理这一概念,具体而言,每一个消费者对产品会有固定的期待值,如果期待值过高,容易产生产品不符预期的情况,导致品牌倒戈;倘若期待值过低,会导致消费者撤退。而如何平衡好这一个中间点,是营销管理期待值的意义。
回顾蜂花的复兴之路,蜂花似乎并没有做好“期望管理”。
长久以来,蜂花将消费者对自己的预期固化为“平价”和“玩梗”,致使蜂花一面困于质优价廉的低端生态,只能依靠微薄的利润走量赚钱,另一面为了靠近年轻人,过度依赖“梗文化”。此次翻车事件便是蜂花产品与营销脱节,最终“期待失控”的有力证明。
-2-
只要流量或过分低调,都不正确
其实不只蜂花,近年来翻红的老国货品牌,都或多或少存在营销创新滞后、跟不上时代消费趋势的问题,在流量似一阵风吹过之后,就茫然不知道下一步在哪。
翻红容易,长红却难。
和蜂花一样蹭上“眉笔流量”的郁美净,是成立了45年的国产儿童护肤品牌,它在去年才“连夜通网”,开启了首场略显简陋寒碜的直播。
虽然郁美净一夜涨粉百万,首场直播累计销售额达250~500万元,但热度过后,郁美净没有再创造出圈的营销。
蝉妈妈平台数据显示,今年双十一期间,郁美净销量为25万~50万,同比下降9.91%。
国产老牙膏品牌白玉牙膏,同样也在去年通过直播小火了一把——尽管是和其他国货品牌的“团建式直播”。
但从官方的社交媒体账号来看,白玉牙膏并未形成系统的线上营销方案,其抖音账号以短视频为主要传播方式,发表频率高,但质量参差不齐,不少视频只有个位数的播放量。
令人着急的是,哪怕泼天的富贵来了,老国货们也未必接得住。
尤其是,大多品牌尚未完全摘除陈旧的营销观念,“便宜大碗”“物美价廉”“低调朴素”等同质化的标签几乎牢牢贴在每一个国货品牌上。
要知道,纵然如今消费降级,消费者寻找的不仅是良心国货,更看重产品的质量,讲求性价比,更期待有些贴近年轻人的创新。
而那些更年轻且有活力的“新国货”们,也并不见得就比前辈们要贵。
老国货品牌迫切需要的是书写一些新故事——蜂花的成绩和改变,难道不比反复“忆苦思甜”更有意思吗?
但现实是,由于缺少曝光,消费者对蜂花这几年的成绩和改变不甚了解。顾锦文就曾直言,大众渐渐遗忘了蜂花,是因为公司不打广告,成立三十余年,公司甚至没有广告部门。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近十年来,蜂花的年复合增长率超过10%,销售额甚至在2021年突破10亿元。
领先的护发素行业地位、每年上千万的研发投入、巨资打造的智能工厂、丰富的产品线、可圈可点的业绩……这些和“穷”“便宜”“卖惨”等人设全然不同的新故事,消费者都不知道。
如何将这些优势用舒服的方式告诉消费者,考验蜂花的互联网营销智慧。
此前蜂花对于互联网营销的态度,或许可以从顾锦文的公开采访中窥探一二。2021年倒闭传言后,顾锦文要求,公司要马上公开辟谣,不能“哭穷”透支品牌好感度。
他也明白,蜂花是大众普惠型品牌,跟粉丝互动更应该接地气。
另一方面,顾锦文又对展示蜂花的成绩放不开手脚。蜂花品牌战略部部长郭德英曾提出一个品牌定位概念——“蜂花:国民护发的领导品牌”。
但最终被顾锦文否决,原因是“领导品牌”四个字太刺眼。
只盯着流量去,有遭反噬的风险。可是不愿意将品牌的好广而告之,在流量时代又容易被直接埋没。
放在“蜂花们”面前的问题是,怎么探索出健康的互联网营销方案,摸清年轻人的胃口,别再得不偿失。
-3-
真正让消费者买单的还得是品质
据新华网联合得物发布的《国潮品牌年轻消费洞察报告》,2011年到2021年,「国潮」的搜索热度上涨了528%,高达78.5%的消费者愿意选择中国品牌。
因此,谈到蜂花营销成功的原因,除了塑造一个“穷”字引发消费者同情外,还有就是国货品牌身份带来的“情怀消费”。
作为人们对负责任企业的认可和肯定,“情怀消费”对国货品牌而言,的确是一个难得的崛起机遇。
事实上,不只是蜂花,还有很多国货品牌都享受了“情怀消费”的红利,包括消费电子领域的华为、家电领域的四川长虹等。
蜂花的国货品牌身份,满足了消费者对国货复兴和支持本土企业的情感诉求。此前其表示“愿意领养大熊猫丫丫”不仅为品牌吸了一波粉,还向公众展示了一个正向的品牌价值观。
不过,只靠“情怀消费”的红利是远远不够的。
十八年前,一本《奢华,正在流行》的商业经典著作,已经指出品牌向上发展中,消费者更愿意为功能性需求之外的情感、价值观诉求买单,也就是所谓的“趋优消费”理论。
因此,在新国货品牌的成长发展之路上,与海外大牌的差距还体现在——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情感共鸣”、“情绪价值主张”。这就导致,多数消费者对国货更关注功能属性和价格优势。
我们不妨来思考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大多数奢侈品品牌,来自欧洲?原因之一,是他们商品市场经济发展早、消费品走品牌化路线历史悠久,设计师、品牌故事受到欧洲“文艺复兴”的一定影响。
中国是有上千年文化底蕴的大国,在美妆细分切入“东方美学”的花西子,只是国货崛起的代表之一,只是事物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其他品牌、其他时间或许也会遇到类似的问题和阻力,因此请大家对国货品牌多些自信和宽容。
不过,花西子等新锐国货品牌,还可以在研发、营销等方面创新力进一步加强。毕竟消费者对彩妆的需求日新月异,不同年代的风潮走向也各不相同。
但花西子也早有行动,花西子于2021年底,邀请了“中国化妆品研发第一人”李慧良担任宜格集团首席科学家;并提出了5年投入10亿研发计划,完善了涵盖消费者研究中心、化妆品科创中心、人体肌肤与生物电子研究中心、工业设计与CMF研发中心、东方美学与空间创新中心的大研发体系。
此外,据已有报道显示,花西子的产品专利数量,已位居中国彩妆品牌第一。
与研发投入相匹配的,是国货美妆的供应链能力。虽然国货起步晚,但越来越多的中国美妆品牌,充分发挥中国制造的优势,快速了解国人的美妆痛点,推出一众更适合国人的彩妆产品。
作为消费者,去年开始确实见到了不少品牌在涨价。这跟各地区原材料上涨、品牌策略改变等因素相关。
与此同时,回顾近几年的“新疆棉”事件,宝马MINI“冰淇淋”事件,以及杜嘉班纳、范思哲等品牌的辱华事件,可谓数不胜数,那些洋货多次伤害过中国消费者。相比之下,我们可以给自家国货成长多些空间和支持。
只要大家给予新消费品牌品牌成长的“土壤”,国货当自强,未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提升、文化输出,国货出海一定能跟国际大牌分庭抗礼,最终受益的是消费者,其中“新能源车”近些年的迅速崛起,就是典型例子。
图片来自网络 所有权归原作者(侵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