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姓半年收入还没银行职员一个月的工资高?专家发声,网友破防
当前,宏观经济环境面临严峻挑战,收入水平普遍下滑,
这一现象迫使消费者采取紧缩的消费策略,消费能力显著削弱,
9月4日,一则关于“六大国有银行员工平均月薪未达3万元人民币”的报道,
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引发了网友们的广泛热议与强烈反响。
经济学者对此现象进行剖析:并非银行薪酬过高,而是大众收入水平偏低!
这一评论直击要害,切中要脉!
经济学家马光远指出,与过往相比,六大国有银行员工的平均月薪低于3万元,标志着薪资水平的显著下调,
而在所有银行中,股份制银行招商银行的平均月薪独占鳌头,高达每月5万元人民币。
此消息一出,其他银行的员工纷纷表达不满,心理失衡现象严重,
他们认为,大家从事的工作性质和内容相似,为何薪资待遇却大相径庭,
因此,众多银行员工选择离职,整个银行业因此减员近3万人。
网友们得知此事后,情绪异常激动!
自己每月的薪资仅为3000至4000元人民币,而他人月薪3万元仍嫌不足,
这让普通民众如何生存?
网友们的愤怒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现实的无奈与不满。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
2024年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0733元人民币,
这一数据涵盖了六个月的收入总和。
相比之下,六大国有银行员工的月平均工资约为3万元人民币,
这一对比揭示了什么?
它表明全国居民六个月的平均收入总和,尚不及六大国有银行员工一个月的工资。
从城乡差异来看,城镇居民半年的可支配收入远高于农村居民,
城镇居民半年可支配收入为27561元人民币,而农村居民仅为11272元人民币,差距显著。
这一数据进一步凸显了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问题。
在全球范围内,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占人均GDP的比重通常为60%,
而在发达国家,这一比重更是高达70%以上。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占人均GDP的比重越高,
意味着民众的获得感越强,收入水平越高,经济发展水平也更为优越。
反之亦然。
然而,在中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占人均GDP的比重不足50%,
这充分说明我国民众的收入水平偏低,获得感不足。
因此,当民众得知银行员工月平均工资不到3万元时,
反应如此强烈也就不足为奇了。
在国内,与其他行业相比,银行业的收入水平相对较高,
但与国际同行相比,我国银行员工的薪资水平则显得逊色不少。
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民众整体收入水平偏低的问题。
去年,我国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不足4万元人民币,今年有望突破这一关口,
但一年4万元左右的人均可支配收入,难以有效拉动消费,促进经济发展。
因此,在专家看来,提高民众的收入水平,尤其是居民可支配收入,是破解消费不足问题的关键所在,
只有如此,才能有效拉动消费,促进经济持续增长。
民众并非不愿消费,而是受制于收入水平,缺乏消费能力,
只有收入水平提高了,可支配收入增加了,民众才能具备更强的消费能力。
经济专家的分析有理有据,直截了当,切中要害。
在了解整体情况后,网友们纷纷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太离谱了,两个年轻人的工资加起来还不如一个退休老人。”
“银行员工虽然明面上的工资不高,但加上各种奖金和福利,年收入也不会低于10万元人民币。”
“我每月工资只有3000元,但年底奖金却有8万元人民币,平均下来每月也有一万多元。”
“你调查清楚了吗?我在四大行工作了38年,月均收入从未超过8000元。”
“平均数没有太大的参考价值,领导的工资总会平摊到普通员工身上,导致他们的薪资占比过高。”
“六大行的职员真可怜,每个月只有3万元的工资!”
“工资还是太高了,一个月5000元就够了。”
显然,对于银行员工的薪资水平,外界的反应十分强烈,
他们拿着高薪却仍不满足,怎能不让月薪3000元的网友们感到愤怒?
其实,归根结底还是民众的收入水平太低,
普通人与银行员工的薪资差距过大,
他们一个月的收入就相当于普通人半年的收入,这自然会引发民众的不满与焦虑。
要想让民众充满获得感和幸福感,就必须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
合理调节高收入人群的收入,逐步缩小收入差距,
从而提高民众的可支配收入,增强消费能力,推动经济发展。
对此,您有何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