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芯片软硬件生态靠国企还是私企实现?

来源:互联网 时间:2025-11-07 15:35:32 浏览量:0

额……老铁们,我老国产芯片用户了。今天简单给各位讲讲国产芯片能靠国企实现吗这个问题。

事情的起因是隔壁群的网佐群友看到了一张截图

看完之后这位就认为:

华为、兆芯、长鑫这些吃补贴的私企吊打龙芯、晋华这类“国家队”

所以咱需要简单说明一下情况正好给各位也看看详情。

首先华为并不是上市公司,它也不会上市,这点任正非过去是确认过的。

华为不是上市公司,我们不需要一个漂亮的财务报表
因为我们把利益看得不重,我们是为了理想和目标而奋斗。守住上甘岭是很难的,还有好多牺牲。 如果上市,股东们看着股市那儿可赚几十亿元、几百亿元,逼我们横向发展,我们就攻不进无人区了
——任正非,《面对面》,2019
很多中国企业把上市以及上市之后的一夜暴富,作为成功与伟大的标志,但企业经营,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而真正持续为国家不断贡献更大长期价值的,应该才是的真正国家栋梁……
——余承东

简单来说华为它相比一般的企业有着独特的权利结构。

如果各位看过《任正非传》就应该知道,华为在过去创业初期曾经濒临解散的时候曾经实行过企业合伙人出资维持企业发展同时根据出资多寡活得分红的制度,发展到后来也就成了现在的员工持股制。

员工人人持股,收入与公司业绩息息相关,公司的生死存亡与员工捆绑在一起。这意味着员工与老板同心同德,共同为了公司的发展而努力。

也就是说华为不需要到处找银行贷款,肩负高额利息,更不需要引入资本。它自己就有足够的实力推动自身前进,而资本这种东西本来就是贪婪的,不上市成就了华为的成功。任正非太明白资本是怎么一回事了,他对资本一直抱有很高的警惕。

“华为不会为了钱去上市。干嘛要上市?上市就要受干扰,不可以专心致志地锁定华为的战略目标了。”

这也是咱的态度,是不是国企其实对于成不成功来说不重要,上不上市公司是否已经被资本控制这个很重要。

能不能搞出国产芯片其实主要还是看企业到底是想要挣钱还是想要真正的踏踏实实地为人民服务搞出真正的国产芯片出来,而评判这个的标准从来是论心不论迹。

也就是说,国企也可以搞出交大汉芯、COS系统、木兰编程语言、红芯浏览器这种骗经费的项目,私企民企也可以搞出中华有为的功绩。这并不是说国企/私企注定行或者不行,也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首先说下这位群友认为是私企的兆芯吧:

严格来说兆芯的股权结构雀食比较分散

不过天眼查显示还是国有企业。

也是最近才转股份有限公司的,原来叫上海兆芯集成电路有限公司,这名听着就很国企。

兆芯好歹当初也是上海国资牵头的项目,怎么也不能说是私企啊……

从股权信息来看,股东依然属于上海国资。

但是威盛电子属实是民企这点肯定差不了的。

所以兆芯其实是根正苗红的国企,只不过相比传统的国有企业,国资并没有全资,而是控股。

这点其实中国石油之类的国企也是一样的。总不能因为引入合资了就说它不是国企吧。

不过咱确实听说过兆芯有意向像龙芯一样A股上市,说实在的这点其实咱就很难认同了。

因为龙芯上市之后其实并没有改变原先的经营状态,该有的问题一样有,甚至因为上市还多出了很多司法案件。

据我所知龙芯上市之后首先面对的就是前合作伙伴的不断诉讼,客观来说这些矛盾如果没有上市的话其实也没那么激烈,而龙芯上市了之后很快就经历了股价暴跌、被爆出业绩不及预期、股东大量跑路之类的事件,也印证了任正非的想法,资本怎么可能会愿意踏踏实实地支持企业为国家贡献长期价值,都是一群熟悉资本圈套现跑路手段的吸血鬼罢了。

成败这些事我觉得即使战略正确,很多时候其实有运气成分在里面。

或者说国企能不能搞成国产软硬件其实也和当地国资的水平有关

前作Harmony next是我国首个国产移动操作系统吗?鸿蒙之前的国产系统COS是什么?

我们提到的那个和中科院联合发布COS系统的上海联彤最后的结果现在居然还在运营状态。

简而言之早年就有中科院软件所背书,靠COS系统爆金币之后居然搭上了上海广电的关系,搁兆芯那买到了ARM芯片的商用权之后居然开始稳定地向兆芯爆金币了,每卖出去一台机顶盒要给兆芯交一定比例的授权费或者说分红也是有点意思了。

同样面对威盛电子/HTC,兆芯就真能拿到技术中科院就只能被HTC的SENSE UI改名COS系统爆金币,个人认为这事很可能是当时软件所的所长主导的,现在找报道还能找出那个所长李明树的名字。

同样面对上海联彤,中科院就只能被爆金币而兆芯却能通过出售过去的老ARM芯片的权利爆金币。

神州龙芯那年头其实我国的信息化程度还很低,老百姓对于国产芯片的需求基本为零。那年头别说龙芯,威盛中国芯来都不好使。当时全自研的方舟CPU怎么样,北大众志收购AMD GEODE(CYRIX遗产)又怎么样,都没有在PC领域成功发展下去。

龙芯的前十年里,除了找意法半导体拿到了MIPS指令集的授权造出了落后于当时主流硬件配置五年以上的CPU且指令集与主流软硬件不通用的一部分样品以外几乎就没什么像样的产品,停留在边缘以外的领域。

而到了2010年代,移动互联网兴起,终端的主力逐渐从PC转到手机平板的时候龙芯也没有基于当时MIPS的优势(Android早期版本原生支持MIPS)进军移动互联网,而是不断的内部变动,转制、为了产业化而产业化,结果错失良机。

当时华为海思芯片虽然菜到抠脚,但是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十年磨一剑已经在10年代末期也就是2018/2019年成功破防美帝喜提制裁了。

而龙芯一直抱着非主流的MIPS架构不断地在出发布即落后的过时产品——拿2019年度举例,龙芯的3A4000的跑分打不过当时华为手机搭载的麒麟990——前者是一款基于MIPS指令集的四核CPU,使用意法半导体28nm工艺,主频在1.8-2.0Ghz。而后者为ARMV8架构的4G SOC,CPU部分采用2+2+4核设计,使用TSMC 7nm DUV工艺,内置自研基带、ISP、DSP、NPU、以及华为魔改版的A76H CPU核和16核G76 GPU。

可以说当时的华为海思真的是遥遥领先。

那个时候体制内可以和华为海思掰手腕的国产CPU只有和龙芯中科同出一门的中科海光HYGON DHYANA(基于AMD ZEN1授权)了,海光当时赶上的时候就非常好,正好处于AMD的低谷期,因此可以通过各种运作拿到现成的当时最新的CPU GPU架构(海光有VEGA计算卡的IP授权)还是相当不错的。

当时的结果是成立两家海光公司,其中成都海光AMD占股51%,直接获得AMD的ZEN1授权。天津海光国资控股,从成都海光倒手间接获得ZEN1的授权。当时海光CPU由格罗方德代工。

2019年海光被制裁之后转用三星14nm代工并曾有传言在寻找国产替代工艺,通过国产28nm工艺流片过ZEN1 CPU但是性能表现不及预期并没有量产。

即使现在海光的自研架构CPU依然停留在PPT上未见实物但是这并不影响我们本期要说的内容,那就是海光的开局相比龙芯要好得太多了。考虑到龙芯开局可并没有AMD提供X86的IP核授权,海光这样的开局显然已经比龙芯高到不知道哪去了。

所以即使同样是中科院的项目它也分天时地利,虽然海光的研发速度显然比不上继承原威盛大陆研发团队的上海兆芯但是相比龙芯来说成就还是高得多了,至少产品做出来实际可用而且销量不错,也不能说算是失败。

至于晋华只能说一样的套路想找台联电串点DRAM技术回来量产没想到台联电居然偷镁光的技术结果就被认为是大陆指使的一起吃制裁了,这事也算是倒霉。其实如果台联电没找镁光偷DRAM技术的话晋华这事很可能就成了。

当时被制裁之后重金买来的生产设备直接就被锁了,后来晋华用了很多年才用国产MES系统突破了制裁封锁实现了25nm的内存颗粒复产。

顺带一提隔壁UP @codeyuri 当时的晋华内存视频也提到了,紫光找力晶给颗粒贴标做的“国产内存”国产程度还不如晋华呢,现在甚至紫光DDR4直接不演了给镁光的颗粒贴标之后充国产了,咱也是看无语了。

至于紫光展锐也是一样,收购来了展讯和锐迪科之后和当初威盛收购CYRIX一样,收来了也白收,研发人员全跑光了,员工都离职了收来的空壳公司也没啥用,所以展锐现在也很难继续迭代新品SOC芯片了。新麒麟回归之后,还没见紫光展锐发布任何芯片。

所以很多事其中错综复杂,咱还真不好说最后到底会发展成什么样。

鸿蒙NEXT我不客气的说,如果华为10年前就把这个备胎掏出来掏出来结局也不会比COS系统好多少,且不说没有大量的国产硬件作为基础你国产系统怎么铺开,就算有,当时的形势也完全没有强推国产系统的需求,推也推不下去。

所以这个国产软硬件最终靠国企还是私企实现的问题没有明确的答案,问就是这种事的实现天时地利人和都需要,到时候轮到谁了就该谁上,并没有直接的对应关系必须要其中谁上才能实现,没有这种事情。

就这样,谢谢朋友们!

Copyright © 转乾企业管理-加盟网 版权所有 | 黔ICP备2023009682号-14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仅用于学习参考,信息和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我们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处理。联系邮箱:303555158#QQ.COM (把#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