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创观点】技术经理人的前世今生
当前,超过10个省份将技术经理人纳入职称序列;北京、陕西、成都等省市出台了推动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的行动计划、认定工作指引等专项政策;多所高校设立了技术转移硕士学位点……技术经理人职业正迎来发展“新风口”。
那么,到底什么是技术经理人?本文将通过梳理技术经理人的“前世今生”,展开这一职业的“神秘面纱”。
【雏形】
一纸技术转移合同,推动人类第一次工业革命
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瓦特在完成蒸汽机的基础研究后,因为经费不足、债台高筑,几乎完全放弃了改良蒸汽机的研究。此时,企业家约翰·罗巴克嗅到了蒸汽机的市场前景,他与瓦特签订了一份技术转移合同,通过为其偿付债务的方式获得了未来蒸汽机专利的三分之二产权。后来罗巴克又帮瓦特找到资本家马修·博尔顿投资1200万英镑,此举使得蒸汽机走出实验室,进入到它即将大展身手的工业世界。罗巴克可被称为最早的技术经理人,博尔顿也可被称为最早的风险投资人。此后,瓦特与博尔顿也获得了被印在50英镑背面的殊荣。
19世纪末,电力的发明和应用将人类推向第二次工业革命。电器大王爱迪生拥有1300多项专利的所有权,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通过技术转移的方式获得,这些发明的产业化,推动了电器产品席卷全球,拉开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序幕,爱迪生是伟大的发明家,也是伟大的技术经理人。人类的历次工业革命,都与技术经理人密不可分。
【萌芽】
斯坦福创立技术转移OTL模式,
职业技术经理人走向前台,谷歌应运而生
1970年,斯坦福大学正式成立技术许可办公室(OTL) 。工程师兼合同经理出身、并在高技术企业工作过的赖默斯(Niels J. Reimers),带领技术许可办公室团队充分挖掘“硅谷”等地的企业创新需求,并将斯坦福大学科技成果的商业价值与之有机对接。同时,明确了知识产权收益分配制度,将专利许可收益的15%留存于OTL,剩余85%均分给成果发明人、所在系、所在院。OTL的模式开创了美国高校技术转移利益分配机制的先河。以赖默斯为代表的美国高校职业经理人,从幕后走向前台,从此,硅谷的创新氛围史无前例地活跃起来。
1996年,斯坦福大学两位博士还没有毕业的学生拉里·佩奇(Larry Page)和谢尔盖·布林(Sergey Brin)开发了一种名为PageRank的算法。他们向学校OTL披露该项新技术,OTL对该技术进行商业评估——申请专利OTL联系潜在技术购买者:Yahoo!Excite Infoseek等,但最终谈判没有取得成功,原因主要是企业想获取更多的知识和技术秘密自己去做,而不是购买技术。
1998年9月,两人筹集朋友、家人及老师资金100万元,在OTL的辅导下,创立了谷歌公司。2001年9月,Page Rank技术专利获得授权(学校、佩奇共有)。OTL技术授权独家许可给谷歌公司。到2003年,前期费用以小部分股权支付,后期现金支付。2003年延长独家许可权到2011年,条件:2004年8月,谷歌在纳斯达克挂牌上市。作为专利使用权的交换,斯坦福获得了180万股谷歌股票,2005年,该大学出售了这些股份,净赚约5.5亿美元。
【机遇】
《拜杜法案》出台,确立赋权二元架构,
开启技术转移赋权改革浪潮
198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拜杜法案》,确立了“限制公权介入+规范私权激励”的二元架构。允许大学、研究机构等非营利性组织享有政府资助科研成果的专利权,并通过科技中介组织推动科研成果向企业转化。此法案出台前,美国施行的专利政策奉行的是“谁出资、谁拥有”的原则,研发成果的收益权归政府,后续性研发也不可以由发明人独享,导致高校没有动力推动技术转移,专利的使用率不足5%。《拜杜法案》出台后,明确了对知识产权收益的分配原则,科学家从此可从科研成果中获取收益。“一夜之间”,技术转移由个别学校的偶尔所为进入到国家层面的行为,全体美国的大学变成了创新、创业的温床。
此后,在《拜杜法案》的影响下,欧洲多国也开始重视科技成果的转化和知识产权的收益分配,如丹麦、德国、挪威、芬兰等国家纷纷废除“教授特权”制度,英国也对职务发明奖酬制度进行了多次修改,形成了职务发明收益分配向发明人倾斜、发明奖酬范围从专利技术本身向外扩展的特点;日本制定了《产业活力再生特别措施法》,进一步下放国家资助项目科技成果的所有权,规定受委托研究开发取得的技术成果的知识产权可以归属于受托人,从而建立知识产权收益机制。
【发展】
大学技术经理人协会(AUTM)成立,
技术经理人群体日益壮大,
技术转移浪潮开始激荡全球
1989年,由原先的大学专利管理者协会(SUPA)改名而来的大学技术经理人协会(AUTM)在美国的高校和研究机构的技术转移机构建设、技术转移人才培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技术经理人这一职业在美国正式确立。同时,在风险投资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技术、经济、法律等方面的一系列服务机构投入到技术转移活动中,美国的风险投资和创新创业进一步发展。
AUTM官网主页
与此同时,世界各地的技术转移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牛津大学通过牛津大学创新公司开展专利申请、知识产权许可、咨询与劳务合同、新公司孵化等业务,开启了牛津大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模式;麻省理工内部设有技术授权办公室(MIT-TLO),外部设有全球产业联盟(ILP) ,内外结合,开创了“大学和企业”合作研究的技术转移模式;德国史太白技术转移中心(STC)依托现代扁平化组织结构,整合全球专家资源,通过集中化与分散化兼容的管理机制,高效完成技术转移项目。
羊城晚报报道“星期六工程师”
【星期六工程师】
我国80年代市场化技术转移的先行者
1978年3月,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自此,我国科技成果的市场交易逐渐展开。80年代,一些科研人员率先“下海”,在市场上推销自己的科研成果,提出建立科技成果有偿转让制度。位于环五山创新策源区的华南理工大学,更是走出了一批“星期六工程师”,成为当时成果转化最早的探路者。华南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老教授钟振声,30年前就曾经是一名“星期六工程师”,他回忆称,“当时,为了帮助企业解决生产一线的技术难题,有时候连续数日都在外地。”这些敢为人先的“星期六工程师”,其中有一部分就是中国早期的技术经理人。
技术经纪人与技术经理人
一字之差,区别在哪?
在中国,技术经纪人的概念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星期六工程师”中出现。1997年9月,原国家科委印发《技术经纪资格认定暂行办法》,确定了技术经纪人是指在技术市场中,以促进成果转化为目的,为促成他人技术交易而从事中介居间、行纪或代理等,并取得合理佣金的经纪业务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经济组织。当时由于硬科技创新未成风气,创业大军及风投机构纷纷盯上互联网,技术经纪人逐渐隐退。
技术经理人源自于1989年诞生的美国大学技术经理人协会(AUTM),其工作内容包括提供科技成果的挖掘、培育、孵化、熟化、评价、推广、交易以及提供金融、法律、知识产权等全方位服务。
从技术经纪人和技术经理人的由来可以看出,这两个概念几乎都诞生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不同的是,在我国技术经纪人是具体的岗位名称;在美国,技术经理人是一个概念,非具体岗位。两者一字之差却有着不同的身价。
近年来,在技术迭代、市场需求、政策支持等因素的作用下,以新能源、半导体、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行业为代表的硬科技创业如火如荼。但硬科技项目技术路线复杂,VC转型投资硬科技时处处掣肘,我国技术经理人就在这样的投资困境下,应时代召唤,呼之欲出!
技术经理人应该干什么?
科技成果转化的春天已经到来
技术经理人蓄势待发
2022年,“技术经理人”这一新职业被正式纳入国家职业分类大典,有了正式的“身份”。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到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加强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加强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近年来,武汉提出未来3至5年力争培养1万名技术经理人;成都将用3年时间培养和引进300名中高级职称技术经纪(经理)人;杭州钱塘区部署用3至5年时间培养和引进1000名专业技术经理人,建立紧密合作型政校企关系,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能;广州出台《广州市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若干措施》,明确要加强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构建本市技术经纪工程技术人才职称评价体系……
如果以欧洲技术经理人的比例为标准,每100个科研工作者中,要配备4个技术经理人,那从当前的数据来看,我国技术经理人人才队伍还很薄弱,人才缺口非常大。未来,随着国家对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体系建设的持续重视,激励措施将更加完善,这为技术经理人的职业发展铺设了坚实阶梯。在科技成果转化的春天到来之时,技术经理人将作为科技和产业互促双强的重要纽带,精准链接市场需求与技术供给,助推产业转型升级与经济高质量发展。
为构建技术经理人全国协作网络,培养更多技术转移领域的专家和从业人员,9月25日,中国创新创业成果交易会技术经理人峰会于广州盛大召开。峰会联动全国技术经理人,以打造“全国技术经理人协作网络”为核心,汇聚行业先锋,进行深入交流,充分发挥技术经理人在技术转移转化工作中的桥梁作用,将科技创新的“潜能”转化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能”。
大湾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研发基于人工智能科创行业垂直模型的成果转化数字化平台,构建高效连接成果和需求的AI匹配引擎;平台通过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结合成果转化业务模型算法,对成果、需求、专家、院所进行精准的大数据画像,提升匹配的精度和效率,促进成果转化的高效落地。平台立足粤港澳大湾区,建立了全国创新要素协作网络,实现全国需求,全国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