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与直观脱节,今年的“双十一”是续写辉煌还是正走向落寞?
如果不是资深剁手党,很多人可能都没感觉,今年“双十一”就这么无声无息的过完啦。网络上,为什么“双十一”越来越冷清的讨论与整个电商节日相伴始终。“双十一”真的落寞了吗?真相到底如何?先看看各大电商平台今年双十一的成交数据。
据媒体透露,截至11月11日晚23:59,2023年京东11.11成交额、订单量、用户数齐创新高,京东采销直播的总观看人数已突破3.8亿。目前累计超过60个品牌销售破10亿元,近20000个品牌成交额同比增长超3倍,新商家成交单量环比增长超5倍。
另一大电商平台淘宝、天猫的销售额数据也公布了。今年的双十一再次创下了新的销售纪录。数据显示,淘宝、天猫和京东今年的双十一销售额分别为2135亿元、1878亿元和1356亿元。淘宝和天猫的总销售额为4013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近27%。而京东则实现了2023年历史最高单日销售额,同比增长了28%。
从全球范围来看,今年的双十一创造了新的全球最大单日在线购物节的纪录。中国的消费者在短短的24小时内就在淘宝、天猫、京东三个电商平台上购买了价值5370亿元的商品,较去年同期增长了37%。
光从数据上看,今年的双十一业绩仍然值得称道。在历史基数已经很高的情况下,今年11月11日三大平台销售额都实现了接近30%的的同比增长。在今年经济恢复艰难,物价指数长期接近零增长的消费环境下,这样的“双十一”业绩非常不容易。但是,电商平台最新公布的业绩战报,与节前社会大众对“双十一”的冷淡态度形成鲜明反差。数据和直观到底谁是正确的?
百度指数显示,“双十一”的热度是一年不如一年。其搜索量在2017年达到峰值,此后逐年下降。2023年更是可以称为一个“冰点”,峰值搜索量较去年同期下降了60%,离曾经巅峰期的关注度更是差距甚远。
微博话题讨论也是如此。在2019年,“双十一”相关话题在微博热搜榜上的平均在榜时长一度达到464分钟,也就是将近8小时。而今年锐减到一半,平均时长不足3小时。并且,最火热的话题,竟是“双十一是不是卖不动了”,有63%的网友甚至认为“双十一已没有存在的必要,失去了原本的意义。”
大众对“双十一”热情下降是肉眼可见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是现在的电商节太多了。这些年,双十一,双十二,小双十一,6.18,各种名目的网购节庆层出不穷,平台为了刺激消费者掏钱,阿拉伯数字组合都快不够用了。但是,电商节主题、政策大同小异,已经让消费者产生审美疲劳。更重要的是,往年电商节时,商家们大幅涨价再折扣促销的套路,早已被客户厌烦。名不符实的全网最低价,最终付出代价的是精明的商家自已。另外,疫情三年再加上今年经济低迷,居民们收入增长缓慢,节衣缩食、压缩消费是普通人度过经济寒冬的办法。
在实体经济没有起色,居民就业和收入不乐观的形势下,零售消费要想红火是不太现实的。今年“双十一”各平台的报捷数据不排除是精心修饰的结果。
“双十一”本来就是电商为培育客户网购习惯,无心栽花结下的硕果。消费欲的刺激与购买力的兑现有一个临界点,电商节日的兴旺与中国网购消费力的增长保持同步。当老百姓收入的增长赶不上促销活动数量的增加,大众对电商节日的热情下降,诸如“双十一”之类的电商节回归平淡是必然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