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毕业卖猪肉,被嘲笑20年,如今成亿万富翁,陆步轩怎么做到的?
你或许没听过“陆步轩”这个名字,但对于“北大屠夫”这个名号你一定不陌生。
2003年,一篇名为《北大才子长安街头卖肉》的新闻传遍大江南北,引发了一场关于人才浪费的大讨论。
陆步轩正是站在舆论风暴中心的那个北大才子。
陆步轩出生于陕西的一个农民家庭,母亲早逝,家境贫寒,家中唯一的书就是《毛主席语录》。
好在陆步轩在学习上很有天分,1985年,那个大学生极为稀缺的年代,他以高出本科线100多分的成绩考入了北大,是当年长安县的状元。
寒门出了贵子,平日里一分钱都要掰成两半花的父亲,为儿子大摆宴席。全村人都坚信,考上北大的陆步轩,日后就是高官厚禄等着他。
可谁也没有想到,北大毕业后,陆步轩回到老家成了街边卖肉的屠夫。
1989年,陆步轩毕业了。他希冀着自己这个“天之骄子”也能混个一官半职,光耀门楣。为此,他还拒绝了一家钢铁企业的招聘。
然而,陆步轩的一切等待都落空了,他被分配回原籍陕西长安县。
陆步轩心灰意冷,却不知道他的跌落人生才刚刚开始。
本不满意的长安县单位,还没等陆步轩入职,名额便被顶掉了。
没了工作的陆步轩只能骑上父亲的自行车,挨个去单位找工作。找了两个月,最后在一家柴油机厂停了脚。
可这300多人的厂子,来上班的不到10人,厂子已经是快要倒闭了。陆步轩是又生气又委屈,报道当天下午就卷铺盖走人了。
凭着一手好文章,陆步轩去了计委当文秘,可干了三年,他又干不下去了。
1992年,单位分房子,但陆步轩是临时工,房子压根儿就没他的份。3年蜗居在6平米的单位家属房,拿着正式工一半的工资,获奖的文章要把领导的名字放在前。
陆步轩说:“我不能接受自己说假话。”
离开计经委,陆步轩选择下海经商,但亏了钱。
跟着老领导搞化工厂,因污染大,厂子被迫关停。
和同学一起承包金矿,金子没见到,工人在井下被砸死了。
组织装修队接活,开始活挺多,后来没活干。
陆步轩没了心气,终日打牌喝酒。从北大带回来的8箱书,他再也没打开过。
1999年,33岁的陆步轩已经走投无路,再经不起任何折腾了。听从妻子的建议,他开始挥刀斩肉,当起了屠夫,他给自己的肉档取名叫“眼镜肉店”。
早先,陆步轩还怕遇上熟人,怕丢脸。但随着生意越来越好,陆步轩也就抹开了面子。
生活渐渐好起来,陆步轩的“眼镜肉店”在当地也小有名气,本以为这辈子就当一辈子卖肉郎了,可一篇报道又打破了陆步轩宁静的生活。
2003年夏,一条《北大毕业生西安街头卖肉》的新闻传遍了大江南北,将陆步轩的名字也传进了千家万户。
陆步轩成了全国名人。
当时的大众、媒体都普遍认为北大的毕业生不登大雅之堂去卖肉,实在是浪费人才,浪费国家的资源。
陆步轩成了“读书无用论”的典型。
舆论一边倒地批评陆步轩,但好事却悄悄来临。西安市长安区向陆步轩抛来了橄榄枝,招他进文化部档案馆办公室,负责编写《地方志》,这次是有编制的。
端上公家的饭碗,一直是陆步轩的理想。虽然工资少,但是陆步轩很满意,“北大屠夫”摇身一变成了公务员——这不是钱的问题,而是身份认同的问题。
工作轻松,闲暇时间多,陆步轩终于能弃刀握笔,安心写字了。
2005年,他出版了自传《屠夫看世界》(后来再版,改名为《北大”屠夫“》)。
同一年,陆步轩花5万块钱买了单位的房子。他说:”不卖猪肉我连房子都买不起。“
走进体制内,陆步轩本以为自己与“卖猪肉”这一行彻底一刀两段。可另一段机缘又改变了他的命运。
2008年,北大校友陈生邀请陆步轩一起创业。彼时的陈生就已经是广东壹号食品集团总裁,身价过亿。
陈生大学读经济类专业,毕业分配到广州市委办公厅,是商海弄潮儿。陆步轩,经历多年挫折,更为保守。
陈生有经营天赋,陆步轩有扎实的理论实践基础,两人一拍即合。
两人合力创办了“屠夫学校”,共同打造了“壹号土猪”品牌,陆步轩再次干起了卖肉的生意,不过这一次不是在肉铺,而是在办公室里。
陆步轩的土猪生意越做越大,开了一家又一家连锁店,覆盖了三十多个城市。2018年,公司销售额高达18亿。到了2020年,这个数字近乎翻了一番。
靠着卖猪肉,陆步轩也有了过亿身家。
如今陆步轩年过半百,社会环境也一再更迭,中科院博士当辅警等现象频繁出现,高学历人士从事体力劳动不再罕见。
回望陆步轩如过山车般起起伏伏的前半生,时代和环境推着他走到今天,他曾登上巅峰,也曾堕入低谷,失败过,迷茫过,沉沦过,但最终他还是坚强地爬了起来,并且选择坚持做好一件事。
上山打柴,过河脱鞋,人生的转机就藏在坚持前进的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