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重保险时讯:秒变国企?接盘恒大人寿的公司什么来头?
最近许家印事件自媒体不断发酵,与之相关的寿险公司恒大人寿也经常被提及。
2023年对保险行业而言可谓是多事之秋,继6月中汇人寿接管天安人寿,瑞众人寿接管巨无霸华夏人寿以后,恒大人寿也在9月尘埃落定,更名为"海港人寿"。
不少朋友和客户前来咨询这件事,问到最多的就是“恒大完了,保单没事吧?”,以及“海港人寿什么来头?靠不靠谱?”
曾经的恒大人寿
曾经的恒大人寿一路高歌猛进,类似华夏人寿,经历过激进的野蛮扩张。2016年到2020年,恒大人寿保险业务收入逐年增长,到2020年末,恒大人寿的总资产已经达到了2415.42亿。
从2021年火到2023年的增额终身寿险,万年禧系列,还有重疾险恒家保系列,都是市场经典产品。
而2021年三季度披露的偿付能力报告显示,恒大人寿实现保费收入349.66亿元,净亏损高达11.15亿元。
关于恒大更名,对客户有什么影响?
9月15日,国家金融管理总局官网发布消息,同意海港人寿整体受让恒大人寿的保险业务及相应的资产负债,也就是说:恒大人寿曾经卖出的所有合同,后续都由新成立的海港人寿来负责,合同有效性和保单利益不会受到任何影响,切实保护保险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实际上,在中国保险史上,恒大人寿不是第一家被接管的公司,将来也不会是最后一家被接管的公司。
改过名字的保司,就更多了。
早期的新华人寿、中华联合,到近期的安邦、天安、华夏等,都经历过保监会接管、股东变更、公司更名三步走,但是保单利益从未受过影响。寿险产品有保险十大安全机制的监管和保险法的兜底,属于国家金融安全的红线,必须刚兑。
接管者海港人寿,有何来头?
新加坡的大东方人寿不再持股,全额退出,海港人寿从此不再属于外资背景的合资公司,而是改头换面成为“国资背景”。
由此来看,此次海港人寿承接恒大人寿风险业务,依然是采用了“保险保障基金+国资险企+地方国有资本”的形式,并非由保险保障基金单独承接。
因此答案也很明显,对消费者而言,民营资本变成国资背景,肯定是好事。引入国有独资企业,可充分发挥国企独特内部管理改革优势,加快对风险资产剥离处置步伐。
理财产品与寿险产品不同的命运
恒大理财从2021年开始提供兑付解决方案,但随着公司现金流的枯竭,金额一再减少。2023年8月31日,恒大集团下恒大财富微信公众号发文,因公司资产处置进度不及预期,未获得资产处置资金,公司无法开展兑付。
截至2022年末,恒大财富未兑付本息约340亿元,无数投资者仍深陷其中。
相同的股东,因为金融产品性质不同,命运完全不同。
保险保障基金是保险公司最后的一条安全屏障,由财政部100%控股,保险公司每笔业务都提取一笔钱放入进去,当保险公司出现经营不善、资不抵债、破产倒闭时,从基金中拿钱出来进行救助,保障保险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曾发生过的事实,一次又一次告诉我们:即使保险公司“没”了,我们的保单也不会“倒”,最多只是换一家保险公司承保,保单权益没有受到任何影响。
所以说,保险公司只有成立先后时间之分,无所谓大小,最重要的是看清保险条款内容,以及从自身需求出发,结合健康状况、财务状况等方面来综合配置适合自己和家人的保险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