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芝大连公司关闭,撤出中国?官方回应:误读,产品逐渐完成历史使命
据相关媒体报道,东芝位于大连的公司于2021年9月停产,走入关闭清算流程。一位在大连东芝工厂干了近 20 年的员工说,公司 8 月 31 日召开了千人遣散大会,宣布工厂将于 9 月 30 日正式关闭。大连工厂的关闭,意味着东芝在华生产基地仅剩下铁路零部件。、电梯的业务。这也让市场纷纷猜测,这家家电巨头可能要撤离中国市场了。
东芝撤出中国市场?无稽之谈!
近日,东芝(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宫崎洋一向中新社记者回应称,大连这家公司建于 30 年前,工厂设备老旧,其生产的产品也已逐渐完成历史使命。如果以此得出”东芝会撤出中国市场”的结论,那完全是无稽之谈。
据悉,中国已经成为东芝最大的海外市场,对该日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东芝的总营收中,中国市场的营收在东芝整个集团中占比约为15%左右。而且,除了大连工厂外,东芝在华还有其他投资,与中企合资的一家铁路零部件工厂仍在合作。
东芝大连有限公司始建于 1991 年 9 月,东芝集团在中国大连市的员工约有近700人,生产最高峰时,东芝集团在大连市的员工达到2400多人。随着东芝集团重组过程中的业务调整,如今在大连市生产基地的生产品种越来越少。大连基地关停之后,所有业务改在越南和日本本土工厂生产。
出售业务给中国企业以求“回血”
其实,不怪市场有东芝将撤离中国市场的猜测,该日企的家电早在10年前就不敌国产家电品牌的竞争。不管是电视还是笔记本,东芝都在国内遭遇了一众中国品牌的围堵。在电视行业,有TCL、创维、海信、康佳、海尔等知名品牌,还有后来居上的小米。在电脑行业,前有联想、神舟等老品牌,后有小米、华为等新势力,还有来自中国台湾省的华硕和宏碁等品牌。国产品牌的崛起、业务不断收缩再加上连年亏损等原因,近年来东芝多次出售旗下业务以求“回血”,部分业务卖给了中国企业。
2010年起,东芝在中国销售的彩电已基本委托TCL代工。2013年底,东芝在大连的彩电厂停产。
2016年,美的以自有资金约537亿日元收购东芝白电业务主体东芝生活电器株式会社80.1%的股权,获得东芝品牌40年全球授权、超5000项家电相关专利、多个制造基地和市场渠道。
2018年,海信收购东芝所持东芝映像解决方案公司(TVS)股权,TVS成为海信控股子公司,海信获得东芝电视40年全球品牌授权。
2019年,东芝公司宣布在半导体部门进一步裁减约350名员工,并征集提前退休人员;2020年,东芝宣布退出长期亏损的系统LSI芯片业务。
不断缩减消费电子和半导体业务后,东芝宣布将资金集中用于发展储存芯片和能源等业务。
战略转型谋求新发展
过去几十年,中国制造的崛起对国际老牌制造业的“工匠神话”发起挑战,不过,“老店”也在不断加快脚步。作为日本制造的代表之一,东芝在中国市场的业务调整正是这一时代变化的缩影。
在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东芝一口气展出了6件前沿性展品:纯氢燃料电池系统H2RexTM、SCiB™锂离子电池、重离子癌症治疗技术展区、大功率半导体IEGT、3D超声波检测设备、FLEXAIR空调室内机。这与人们印象当中售卖冰箱、电视、洗衣机的东芝已经大为不同。
东芝(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宫崎洋一在进博会期间,接受采访时表示,东芝过去是一家B2C的公司,近些年来通过战略转型,已经完全变成了一家B2B的公司。目前东芝中国营收最大的来源之一是半导体。
这种战略性的调整,不仅是东芝独有的,不少传统日企,比如:日立、三菱电机等,以及其他的国际公司,比如:美国的GE、欧洲的飞利浦等,也都经历过。
宫崎洋一表示,近30年来,中国企业的制造能力突飞猛进,生产出的产品质量也非常好,可以说有了非常惊人的进步。目前日本和中国的企业,在不同的领域会有各自的优势,今后可以发挥自身的优势,补充对方的短板。比如,现在东芝在半导体方面,有一定的优势,尤其是在晶圆方面。半导体领域整体来说,不管是前道工序还是封装等后道工序,东芝都有常年的积累。今后,如果中国企业慢慢发展起来之后,其实也可以在其他方面加强合作。目前电子元器件对东芝集团在中国的营收贡献最大,约占营收的四成左右。
国产品牌崛起,大量日企撤出中国
大量外来企业进入中国,风光了十几年后又大量退出中国,这种现象从某方面意味着我国制造业体系的完善。国产品牌在多个领域快速崛起,并占据了更多的市场份额。不过,大量日企撤离中国的原因,背后也有一些其他因素。
据日本媒体报道,2020年日本经产省计划拨款22亿美元,给那些撤离中国的日企予以补贴,2020年6月份,就有首批87家日企撤离中国。7月份申请补贴的在华日企就达到了1670家。
这对于国产品牌来说,是一次巨大机遇。无论是爱立信还是东芝,这些巨头从中国市场败退后,都给国产品牌留出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从而逐步发展成可以和外企争夺全球市场的大型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