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是非非的涓滴经济学:如何对待穷人,又如何看待富人?
我很喜欢看经济学大腕吵架,比如北大的林毅夫和张维迎两位老先生,就经常唱对台戏。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吃瓜群众也是不明所以,不知道到底那个对。
其实,人文理论,根本没有对错之分,只有视角之别。
视角不同,同样的观点,带来的体会也大不一样,有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味道。
本文所讲的“涓滴经济学”,或者叫“涓滴效应”,就是如此。
夸的人,把“涓滴经济学”夸得完美无缺;批的人,把“涓滴效应”批的一塌糊涂。
那么,“涓滴效应”,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是否存在呢?
政府采取“涓滴经济学”的政策,在现实的经济世界中,是否合理?
先来解释,何谓涓滴效应?何谓涓滴经济学?
一般认为,人类社会群体之间,既有分工合作的一面,也有竞争斗争的一面。
在“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下,人和人之间要发生分化,有的人被分化到社会的顶级阶层,有的人被分化到底级阶层。
一个社会,从顶级到底层,形成了一个井然有序的社会阶层体系,在社会学里面,也被称为“科层制”。
科层制是社会运作的关键,假如社会没有这个从上到下的垂直体系,比如,所有人都不愿意去干保洁,清理马桶,清理下水道的工作,所有人都想干呼风唤雨的工作,大家都不愿意,那怎么办?这个社会就要强制分化,强制分化不成,社会运行就会垮塌。
所以,强制分化是必须的。
在强制分化过程中,社会顶层的人,掌握了优势资源,经济学里面,我们暂时把这些人称为:富人。
那些处于社会中层的人,我们称之为:中产阶级。
那些处于社会底层的人,我们称之为:穷人。
富人,之所以富,是由于这些人“造富”的能力比较强,也许有其他原因,但本文不做探讨。
既然富人“造富”能力强,所以全社会就要优待富人,比如给富人减税,严格保护产权,富人有了更多的钱,就会把钱用于消费和投资。
富人用于消费,提供服务的穷人,就会受益;
富人用于投资,被富人雇佣的劳动者也会受益。
换句话说,富人的钱,会像“泉水下滴”一样,滴滴答答,逐渐扩散到全社会,全社会都会由于富人变富而受益。
这种泉水滴滴答答,逐渐渗透到全社会的效应,被称为“涓滴效应”,采取这个效应的政策,也被称为“涓滴经济学”。
“涓滴经济学”的本质,是采取对富人友好的政策。
世界上对富人最友好的国家,莫过于英国,严格的产权保护制度,灵活的交易制度,较低的税负,严格的司法独立体制,英国,一度成为富人的天堂。
除了富人,英国一般劳动人民,也是很富的。
似乎,英国的实践证明:涓滴经济学是成功的。
我们改革开放,邓伟人提出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其实,就是涓滴经济学的中国化。
涓滴经济学的出发点是好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先富起来的人,带动后来的人,一起变富,慢慢的达到共同富裕。
可现实的发展,却令人大吃一惊: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不仅没有达到涓滴的公平,反而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那就是贫富差距急剧加大。
美国10%的人掌握了90%的财富,另外90%的人,分享其余10%的蛋糕,涓滴效应没有达到相应的公平,反而变成了“马太效应”。
那么,我们能否采取“反涓滴”的政策,比如建设一个对富人恶劣,对富人征收重税,对穷人友好,对穷人大规模救济的社会?
我们还真有过这样一个时代,那就是“越穷越光荣”,“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那样的时代。
苏联斯大林时期,做的比我们还要勇猛,极其严格的计划经济体制,富人被从肉体上消灭,结果是庞大的苏联帝国崩溃。
“反涓滴”的后果,没有达到“均富”,反而导致了“均贫”。
原因可能很简单,扼杀了富人创富的热情,把地主杀了,农奴们也没有能力变富。
通往地狱的道路,一定是鲜花铺就的,任何一项看似完美的理论,我们都应该保持冷峻的警惕,“涓滴经济学”是如此,其他经济学理论又何尝不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