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李玲谈“医生过度医疗”:因为要创收、要挣钱!
最近,北大教授李玲在接受凤凰网财经《封面》专访时指出,2023年我国就医门诊量达到95.4亿,比2022年上涨十几亿。
背后的原因是医院要创收、要挣钱,因此对于医院而言最好的方法就是“做量”,这其实是一种“过度医疗”。
医院拼命在创收?
李玲在采访中表示:美国GDP最大的一块蛋糕切的是医疗,占到20%,政府财政最大的支出项也是医疗。
其实中国现在有点得了美国病,因为我们的医院无论公立私立也是要创收的。我们医疗费用的增速现在高于美国,虽然基数低,但增速高,这也是老百姓这么多年来对医改不满意的一点。
公立医院的收入里财政补贴仅占8%,绝大部分要靠自个创收,怎么挣?无非就是门诊、住院、检查、开药和手术。医疗费用大幅增长,其根本原因是没有解决医院创收的问题。
李玲强调,医院要创收、要挣钱,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做量”。我国每人平均一年看病7次,发达国家也就3-4次。这种高频率的就医现象并非健康需求的真实反映,而是“过度医疗”所导致的结果。
过度医疗非一方之因!
某次会议上,时任原卫生部副部长、肝胆外科专家黄洁夫表示:“很多药是不该吃的,患者却在吃;很多治疗是不需要的,但还在做;很多手术只会使患者更痛苦,但也在做。”同时,他建议所有医生反思“无效医疗”和“过度医疗”。
他就自己的专业领域举例:70%的胆囊结石是无症状的,医学上称为“安静的石头”,并不影响健康。但现在只要一进医院确诊了胆囊结石,无论患者有无症状,均建议进行相关处理。
△ 黄洁夫教授
根据中新网相关调查显示,47.4%的网友表示自己曾经遇到过度医疗的经历,36.8%的网友表示自己疑似遇到过度医疗的经历。
过度医疗这件事,从以前的“胆囊结石”“胆囊息肉”,到如今的“甲状腺结节”“肺结节”。患者埋怨医生过度医疗,医生埋怨医院的相关指标,医院埋怨相关法规的“条条框框”……
但过度医疗并非一方的原因,单纯将问题和原因推给任何一方都是不公平的,而如今的局面是多方原因一同促成的。
(1)患者层面:部分患者由于医疗知识匮乏,且互联网上的伪科普满天飞,患者宁愿相信网络,也不相信医护人员。当然,也有部分患者健康意识较高,频繁检查、小病大治等,这些原因均会造成过度医疗。
(2)医生层面:由于目前的医疗大环境,很多医生无奈需要为患者开具全面的检查,以免出现疏漏让医生“背锅”。当然,也不排除少部分医生的理论知识、实操欠缺所致。
此外,自从实行DRG/DIP付费后,很多医院开始自负盈亏,将医生的绩效和相关指标挂钩,迫使医生不得不对患者进行过度医疗。网络上曾流行这样一句话,医生除了治病救人,还有3大使命:给医保省钱,给患者省钱,给医院赚钱!
(3)医院层面:就像李玲教授所说,医院自负盈亏,为了多挣钱,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做大量”,医院下达政策,医生开始实施……
(4)社会层面:DRG/DIP付费政策、医疗法规等一双双“无形的手”推动着过度医疗的出现、增多。最终,形成恶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