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历史真相:戴明环背后更深层次的思想【标杆精益】

来源:互联网 时间:2025-11-07 14:15:21 浏览量:0

全文总计2630字,需阅读6分钟,以下为正文:

—1—

引言:追本溯源PDCA与PDSA的关系

PDCA最初是作为质量管理的工具方法提出的,但是,在实践的过程当中,PDCA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制造业和服务业等各个领域,帮助企业或组织提高质量绩效和持续改善。

那么PDCA这么有用,到底是怎么来的?有想过吗?谁提出来的呢?可能有人会说,PDCA既然叫戴明环,不就是戴明提出来的吗?这还用问吗?似乎很多人对PDCA这四个字母深信不疑,大量的文章、著作、培训、口号等充斥着各个企业或组织。

不可否认,PDCA的确在全世界流行起来了。但是,今天我要告诉大家戴明唯一公开承认的是PDSA,不是PDCA

根据我的调查,绝大部分人过往所接触的都是PDCA这个概念,其中包括精益从业人士,从来就没有听说过PDSA,只有极少数人知道。所以,我将给大家追本溯源:回顾PDCA与PDSA的历史,还原戴明管理循环背后更深层次的思想。

—2—

认识戴明和休哈特

我们来认识一下两位美国人,世界著名的质量管理大师,一位是休哈特博士,一位是戴明博士。质量管理领域的杰出代表,他们亦师亦友。他们曾经一起在美国西部电气工作过,所以他们还是同事关系。

他们对于现代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的发展都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在质量控制领域的科研成果是现代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3—

起源于休哈特环

休哈特博士被誉为现代SQC之父,质量管理大师,是一位工程师、物理学家、统计学家,是质量控制的先驱之一。

1924年,休哈特研究出了控制图,一种简单却非常有效的工具,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质量控制的理论和方法,强调通过SPC统计过程控制,实现生产过程的稳定和优化。

休哈特所设计的控制图在定量质量控制和问题解决领域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可以说是质量改进和减少偏差方法论的现代统计过程的基石,并最终被全球公认为质量管理7大工具之一。其中包括六西格玛也要归功于这一特殊概念。美国质量协会还设立了休哈特奖,颁发给在质量控制技术领域和领导力才能方面具有杰出贡献的优秀个人。

休哈特的工作为现代统计质量控制方法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著有两本主要的代表作品,分别是1931年出版的《生产产品的质量经济控制》,该书被公认为质量控制基本原理的起源。1939年出版的《质量控制中的统计方法》,书中构造了一个用于改善质量的模型,提出了三个主要阶段:

1. 标准,

2. 生产,

3. 检验。

这就是休哈特环的起源。其实,当时的这个模型只是一个抽象的框架流程,还不是具体的步骤和方法。刚开始的时候,这个模型被描绘成一条直线,后来经过人们的反思和应用,才被改成环形来描述,用以强调学习和重复循环的重要性。

—4—

巅峰于戴明环

戴明博士也是一位质量管理大师,物理学家、统计学家、现代质量管理的先驱之一,“戴明环”就是因他而得名的。

另外,他也提出了知名的质量管理“14项原则”,强调了质量管理的统计方法和科学化管理的重要性和持续改进的理念,对于现代质量管理的发展和推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他的主要代表作品是《戴明的新经济观》和《转危为安》。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受聘于美国政府,帮助解决生产中的质量问题,对于美国工业的发展和质量管理理论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1947年,戴明首次前往日本,并在1950年再次应邀前往日本教授统计学在质量管理上的应用课程。推广了质量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对于日本制造业的崛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日本期间,戴明博士首先在东京的日本医药协会大礼堂就质量控制这一主题进行了为期8天的讲授,接着,又在日本本州岛东南部的箱根镇为企业的高级主管讲授了一天。

在这些课程的讲授过程中,戴明博士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统计质量管理的基础知识完整的传授给了日本工业界的主管、经理、工程师和研究人员。他的讲授为现场听众留下深刻印象,并为当时正处在幼年期的日本工业的质量控制提供了极大的推动力。

听众将戴明博士培训的8天课程的速记、笔录汇总整理为《戴明博士论质量的统计控制》的手抄本竞相传播,戴明博士随即慷慨地把这一讲稿的版税赠送给日本科学家与工程师联盟(JUSE)。

为了感激戴明博士的这一慷慨之举,当时担任JUSE的会长建议用这笔资金建立一个奖项,以永久纪念戴明博士对日本人民的贡献和友情,并促进日本质量控制的持续发展。1951年,JUSE日本科学家和工程师联盟理事会全体成员一致通过了这项提议,戴明奖由此建立。

作为培训和课程的一部分,戴明修改了休哈特环,将其从三步改为了四步,现在被称为戴明环。所以,戴明环起源于休哈特环。这四步方法包括:

1.设计:就是设计产品,并进行恰当的测试,

2.制造:在生产中和实验室里制造和测试产品,

3.销售:销售产品,

4.测试:通过服务测试产品,进行市场调研,进而了解使用者的想法,并找到非使用者没有购买产品的原因。

这是一种持续循环,根据客户对质量和价格的反应重新设计产品。

JUSE日本科学家和工程师联盟成立于1946年,是一个非营利性组织,旨在推广科学技术和质量管理的理念和实践。JUSE将戴明博士和其他人的这些强调学习欲望和改善必要性的教学要点编撰成册。

1951年,JUSE日本科学家和工程师联盟创造了戴明环的另一个更具扩展性的形式PDCA循环。这一更加抽象的模型优势是它可以被应用在任何组织、任何职能领域、任何问题上。

所以,这样PDCA循环也被称为日本PDCA循环。在JUSE日本科学家和工程师联盟的支持和推动下,PDCA的理论已经成为日本制造业中质量管理和持续改进的基础方法,并被广泛应用于日本的企业和组织中,对日本制造业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的成功做出了重要贡献。

—5—

戴明对PDCA循环的修正

综上所述,戴明博士直接提出的实际上不是PDCA循环。戴明多年后坦言,他并不知道所谓的“戴明环”PDCA版本起源于哪里。刚开始,他还以为这是早期“戴明环”的”误传版“,并建议对其进行修改。但不管他怎么反对,PDCA循环还是开始流行起来了。

PDCA早已成为精益管理改善活动的主要形式了。1986年,戴明对PDCA进行修改。1993年,93岁的戴明博士在离世前再次修改完善戴明环并称为PDSA循环,还举办了30场讲座,并且将PDSA循环归功于他的老师休哈特。

由此可见,戴明博士真的是一位非常谦卑的质量管理大师,并且治学严谨。戴明博士和他的老师休哈特博士都很值得尊敬,都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6—

一字之差,差之甚远

PDCA和PDSA看起来很相似。但是,从科学的严谨性来讲,一字之差,差之甚远。PDCA和PDSA的区别在于“检查(Check)”和“研究(Study)”这两个步骤。PDCA的“C(Check)”只是“检查“,侧重在评估计划执行的有效性。而PDSA的”S(Study)”研究是在执行阶段进行试验和研究,收集和分析数据,以确定改善方案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所以,Check检查和Study研究这两个意思是不同的。

Check是浅层的,而Study是深入的,内容更丰富,更加切合实际。PDSA强调在试验和研究过程中的学习和反馈,帮助组织和团队更好地理解问题和解决方案,并且不断调整和改进方案。

PDSA适用于需要测试和验证改进方案的业务环境,例如医疗、教育等领域。在美国,大部分的企业或组织采用的就是PDSA,当然也有少部分企业或组织采用PDCA。

在持续改善的过程中,学习和研究是至关重要的。如果企业想要在研发技术上有更多的创新,PDCA就已经无法满足了,深度是不够的。所以,我们务要深度认识PDSA,这样才能与高质量发展一脉相承!

比如,PDSA就能对应汽车行业ISO/TS16949五大工具APQP/FEMA/PPAP/SPC/MSA的关系和应用。

—7—

结语:回归本源

那到底选择PDCA还是PDSA呢?结合过往多年所从事持续改善和精益六西格玛、质量管理相关工作,我个人建议企业或组织,可以根据当前自身所处的阶段以及具体的情况对这两种模型进行灵活的调整和应用,目的是解决问题。

相对浅层的问题,原因比较显著,则采用PDCA,如QCC;比较复杂的问题,原因不太显著,且需要深入的数据统计与分析,则采用PDSA,比如六西格玛,APQP。当然最好回归本源:统一PDSA,因为PDSA已经包含了PDCA。

-END-

文章作者:邓捷环

文章编辑:Blean

投稿方式:wangyj@benchmarklean.cn

直播课程推荐:《项目管理进度》

如有更多想法想跟邓老师进一步交流

Copyright © 转乾企业管理-加盟网 版权所有 | 黔ICP备2023009682号-14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仅用于学习参考,信息和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我们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处理。联系邮箱:303555158#QQ.COM (把#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