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零售,又一增量市场
所谓即时零售,是指将商品在30分钟至一小时内,配送到家或者指定位置的零售方式。主要满足消费者即时性需求(“快”),主要品类为生鲜、食饮快消等。而根据央视的定义,“本地门店加上即时配送,是即时零售的两大核心”。《人民日报》此前的报道分析也指出,即时配送零售模式有力激发了消费潜力,在方便消费者的同时,也把线上流量转化成为新的订单来源,缓解商户经营压力。
O2O到家业务2016-2021年期间年复合增长率达到64%,市场成熟度正快速提高,伴随着到家平台兴起,履约技术进步,消费者接受度提高,预计2025年即时零售规模将突破万亿门槛。疫情期间,线下消费的风险阻碍了相当一部分消费者到店消费,到家消费习惯基本养成,O2O到家业务开始领跑整体市场。
渠道碎片化不可逆,这一趋势越来越明显。即时零售的发展,和消费者对于消费确定性和时效性的要求提升相关,“外卖当做快递用”已成为了很多人目前的购物习惯。即时零售本质是消费者货币价值兑换骑手时间价值,也就是自己不想跑,就花钱请人跑腿。
但是,即时零售不能简单视为线上业务或者是到家业务,而是从线上业务进化而来的独立生意。即时零售在消费者构成、消费场景、购物者习惯、商品配置等方面有自己的特征,可选消费属性略高,它将逐渐成为一种全新的购物方式。
以即时零售消费特征特别明显的休闲食品这一细分类目为例:
首先,从消费者构成看,其休闲食品消费客群以女性为主,占比64%,超过一半的用户年龄集中在18-30岁之间,68%的用户月收入在5000-20000元之间;一半以上的用户客单价在30-80元之间。她们年轻有活力、购买力强、购买频次高、消费金额高,拥有很强的尝新意愿。
其次,从城市级别分布看,其消费客群打破了高低线城市的差异,从一线城市到县域市场,这部分群体均匀分布。这从侧面反映出,“吃货”对零食的追求高度一致,无论其所在城市级别高低。
再次,从消费时段看,其具有全天候的特征,与其他消费渠道相比,时间段分布更均匀。在早午餐、下午茶、晚餐、夜宵等四个消费时段的用户占比分别为24%、21%、31%、24%;而其他诸多渠道都有一个主要的消费时间段,比如超市大卖场的主流消费时间段为晚餐时间,这部分客群占比为47%;便利店/夫妻店也是晚餐消费者集中度较高,客群占比为43%;线上B2C渠道的晚间购物客群占比达到了50%。在年轻人喜好的元旦、情人节、五一、六一、圣诞节等,休闲食品有爆发增长的趋势。
从消费场景看,即时零售的场景更加丰富、多元化。覆盖的场景包含居家、办公、餐饮酒店、娱乐演出,甚至户外露营、赠礼等。其中居家和办公是最主要的两大消费场景。
最后,从购物者消费动机看,即时零售休闲食品购物者以凑单和即时消费为主,这与B2C电商、大卖场和便利店等渠道截然不同,后者以囤货为主。
综上所述,即时零售将成为传统的到店消费、电商B2C到家和预售自提之外的第四类销售模式。不管是零售商亦或是品牌商,都应该重视并且主动拥抱这种潜力巨大的消费方式。
即时零售是真正做到了“因客而变”。从购物者心态来看,未来的消费者越来越希望“所见即所得”,对时效性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30分钟至1个小时送货到家的时效性,让消费者有意愿“在线等”,这种购物方式的时效性满足了消费者冲动型消费的需求。
就零售商超来说,业界讨论的议题焦点已经从“要不要上线即时零售业务”转变为“如何做好即时零售业务”,线上线下一体化发展将是未来发展的主旋律。
即时零售的刚需性,基本达成行业共识。罗森中国事业推进总部总经理吉田凉平表示,罗森在中国的店铺数已经突破5000家,而外卖给实体门店带来了很大的增量,这一部分的销售额占整体比重约为10%,在未来罗森将加强自有优势、商品运营,投入更多品牌促销活动实现线上销售额的持续增长。京东、美团、抖音、阿里等互联网平台对即时零售的重视程度也提升至新高点,这一赛道“战况”已经升级,且竞争维度更加复杂。
而零售终端,为了应对疫情的影响,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积极参与即时零售,既能满足消费者多元化的需求,又能覆盖更宽的消费半径,是在竞争剧烈、流量短缺的时代为企业开拓的另外一片战场。
在线下开一个实体店,要做完整的人货场配备;做即时零售,也意味着在线上构建一个店,也需要做人货场的完整构思。但是,线上与线下,大的逻辑既相同,又有不同。开一个线上店,并不比开一个线下店来的那么的容易。如何优化页面,商品如何排序,如何制定销售的策略,都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对于消费者的体验、对于数据的关注,远远比线下的实体销售要求要更高。因为在线上你看不到消费者,只能通过购买的数据来判断整个进货方向、商品展示、客户服务的调整,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影响曝光与销售额。
做好即时零售无法一蹴而就,需要长期的能力建设,包括零售数字化、即时履约配送、系统建设及输出能力、全渠道一体化运营以及供应链整合等能力,这在线上线下一体化过程中十分关键。
运营线上线下融合的即时零售团队,需要既懂电商,也懂线下,是融合体。而履约能力是不少独立即时零售平台和实体零售商难以具备的优势。
零售终端现在开始起步即时零售,在目前大部分的企业采用的方式是入驻第三方平台。包括美团,饿了么,京东等平台。其次有部分的企业采用自研开发APP、公众号、小程序等完整的销售平台。
采用第三方平台的好处是,第三方平台经过这么多年的推广与沉淀,积累了大量的用户流量,强大的平台系统功能及大数据功能、履约能力。但劣处是入驻第三方平台就要根据第三方平台的相关要求开展运营,以及交付并不低的佣金成本。
而自行研发推广的APP、公众号、小程序等,运营成本极高。举例来说,永辉为开发自研系统“YHDOS”,运营永辉生活APP,投入已达数亿元。这对于大部分中小零售企业来说即难以负担。同时也是建立在自有流量已经达到了一定量级、且门店有着较强的推广意愿情况下。如果没有流量,门店也没有推广意愿,那么在推动起来仍然会受到很大的阻碍。
有相关的零售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即时零售新业态在“线上线下深度融合”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消费者便利化、即时性需求的稳定上涨,将为城市的实体商铺注入更多活力。但这条路对于零售商而言,也一定不是一帆风顺的,需要我们更多思考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