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者田国立
原创 赖炜-曲面螺旋
师者如光,炬以致远。田国立先生虽然更多以建设银行董事长身份被人熟知,但实际上他更乐于以师者的身份,站在建行内部讲堂。他在当时建行大学讲授的第一课——“以数字技术重修金融水利工程”便在业内广为流传。
作为国有大行的领航者,国立先生用朴素而坚定的新金融理念开启了新时代金融的启蒙新声,用鲜有的境界和胆魄诠释了大国金融重器的责任与担当,引导金融将目光重新关注到平凡的大多数和社会痛点难点,回归金融的大众本质。他把科技提高到银行业前所未有的高度,用数字技术重构金融服务范式和体系,重塑银行服务边界和大众认知。
六年多来,他所倡导和践行的新金融,让国有大行老树发新枝,让建行成为中国金融业的一面旗帜,同时其影响更远远溢出建行及金融行业,广泛而深远。
金融为民,大众为本
西方金融长期以来受“资本至上、规模优先”影响,过度逐利、嫌贫爱富等“痼疾”难愈,同时传统金融资源配置不均衡、脱实向虚、传统经营方式难以为继等问题突出,亟需金融理论与实践上的新突破。国立先生以强烈的家国情怀、宏大的格局站位和超前的战略眼光,带领建行以新金融回答时代之问,成为破题者和引领者。
他认为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承担着社会资源配置功能,直面着社会真切问题。金融的实践活动、价值追求不仅影响企业自身的发展,更会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产生深刻影响,金融企业理应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特别是“国有大行理应在落实金融政治性和人民性方面多做实事”。
“服务大多数人而不仅是少数人”。他以巨大的历史自觉,敏锐把握时代主题的变化,察觉经济新常态下的痛点与难点,并以此作为新时代赋予大国金融的重大历史性课题和新金融的发端。他认为新时代金融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就是要用新发展理念反思、审视并注入到金融工作的发展逻辑中去,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新金融。而这一切都与习近平总书记对金融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与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建立金融强国的目标,对金融工作坚持政治性、人民性的要求高度契合。
“国有大行要想着怎么出大力,而不能只是想着怎么赚大钱;要想着怎么为国为民分忧,而不是与国与民争利”。他多次在内部强调大不值得骄傲,伟大才值得骄傲。伟大在于为社会解决了多少急难险重的问题。金融不应只追逐金字塔尖上的荣耀,更要润泽金字塔基座;金融不是来帮助钱的,是来帮助人的;金融的作用不仅仅是让有钱的人变得更有钱,而是让每个普通人的梦想有杠杆;金融要根植大众,让经济底层和末梢能够得到雨露滋润。
国立先生总告诫建行各级领导干部,要忘掉银行人的“精明”,甚至是带着一点“傻气”,持续关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长期性、系统性、持久性的问题,尝试跳出金融的视角去寻找答案,以金融化方式去整合社会资源,让金融资源配置得更加公平与公正,真正解决社会问题。
他并不是空喊口号,积厚成势的新金融实践验证了“有大情怀才有大担当大作为”。六年来,建行创新实施住房租赁、普惠金融、金融科技“三大战略”,推进智慧政务、乡村振兴、劳动者港湾、金智惠民、建行生活等,以新金融行动回应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在如火如荼的探索实践中,新金融理念逐步融会贯通,边界不断拓展,内涵日益丰富,科技、共享、普惠的内在属性不断彰显,建行走出了一条差异化特色化发展道路。业内外从刚开始的疑惑不解到后来的赞叹佩服,也正是由于这份美好的发心和国立先生的战略定力,面对困难、彷徨与挑战,建行人依然能够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新金融并不是赔本赚吆喝,而是通过重构金融经营逻辑和盈利模式,拓宽服务边界和增长范式,打造金融新质生产力,实现功能性和营利性的统一,有效兼顾金融公平、效率和安全。比尔·盖茨曾说“传统银行将成为21世纪被灭绝的恐龙”,国立先生相信让组织进化成为有益于进步的新势力,当银行把服务大众作为使命,将不仅不会消失,而是变为更多不同的炫目场景;当以利他思维着眼于成就人,社会自然会给金融有尊严的回报。
稻盛和夫说“企业的经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高层所信奉的哲学和理念”。国立先生回归这六年多来,受益于新金融理念和实践,建行取得了良好经济社会效益,主要核心指标取得较可比同业更优异的成绩,相当于再造一个建行,客户基础持续厚植,业务结构不断优化,构建了数智科技的竞争新优势,赢得未来发展主动权。
趋势引领与知行合一
历史的大潮稍纵即逝,远见决定未来。大风大浪来临之际的关键节点,多数人并不能提前感知,只有极少数人能洞察到时局的激荡。优秀的领导者在“桅杆顶刚刚露出”的时候,就能看出这是要发展成为大量普遍的东西。更富挑战的是,很多企业尽管意识到未来方向,但企业庞大的躯体还是上一个时代的产物,从想转身到真转身是极其困难的。
作为近40万亿国有资产的主要管理者,国立先生充满着厚重的历史责任感和如履薄冰的危机感,对银行业站在发展与衰落的关口面临的艰难选择有着清醒认识。“大趋势有时是很残酷的,我们做大业务习惯了,当一场危机正一步步走来,可能还在灰犀牛背身上狂欢”。
面对传统金融老路走不通时,他提出作为专业金融工作者,不仅要知道问题在哪,还要知道出路在哪,“当你掌控大量资源而没有能力的时候,其实就是对社会的一种不负责”。肉食者要自谋食物链,大企业难以靠跟随策略和捡边角料活着,“要在别人还不知道未来前景的时候,认准方向敢于尝试、大胆探索,才有可能在市场上一骑绝尘,希望和未来也才会属于我们”“做金融就是要捕捉到市场最前沿的运作方式,否则就会沦为失败者。”
在房地产还在火热期时,国立先生便忧心忡忡指出“不能无视灰犀牛的存在”,在业内石破天惊般推出住房租赁战略,以建行方案助力解决住房难题、化解房地产行业的潜在风险。事实证明,面对房地产史无前例地调整,建行不仅整体“处变不惊”,实现“房地产第一大行”悄然瘦身,还为国家探索贡献了房地产发展新模式。
他敏锐意识到科技正在从底层基础设施跃升为顶层的创新先导,驱动着银行流程再造、组织变革和战略转型,而金融服务将嵌入数字场景中,变得更加无形无感和无处不在,于是便在大行中率先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推进金融科技“TOP+”战略。
他深感通过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大银行有能力兼顾千万小企业和长尾客户的需求,便率先提出普惠金融战略,探索破解普惠金融这一世界级难题,并将建行打造成为全球普惠金融供给最大金融机构,得到中央的肯定和认可;同时以科技共享方式,建设“裕农通”服务平台,将金融服务基本覆盖到中国每一个乡村。
国立先生牢牢抓住金融科技发展难得的窗口期,把数字化经营理念根植建行人心中,果断把建行集团数字化水平推上了一个新台阶。除了将金融服务投送到小微、三农、科创等过去难以覆盖的弱势领域与群体,还涌现了智慧政务、供应链金融、建行生活等广泛连接GBC端的重要平台,打造成为国家信赖的金融重器、企业全生命周期合作伙伴和人民美好生活得力助手。虽然“最懂科技的金融集团 最懂金融的科技集团”的宏愿不一定被看好,但他坦言“尽管我们刚开始动作笨拙,跳起来费劲,也容易错步,但它一旦跳起来就是一种内生动力的体质提升,成为物种的进化”。
要保持进步,他认为唯有不断学习。作为建行大学的创立者和学习型组织的推动者,国立先生极其好学,不仅阅读量大,并且常以开放心态与外部专家、行内员工特别是青年人交流。他也时常给全行荐书,比如《消失的银行》《第二发展曲线》《金融与好的社会》《繁荣的悖论》等,润物无声地影响着建行人的价值偏好。
对金融来说,左手发展,右手风险,没有哲学思辨的头脑是难以把握大势干好金融的。国立先生掌舵的六年间,紧紧把握金融进化的方向和初心,以双小承接双大、以大牵引小,以科技与金融相互赋能加持,以义取利、义利兼顾,促进“普”与“惠”有机统一,传统金融第一发展曲线与新金融第二发展曲线相融并进,均深刻体现了唯物辩证思维。
六年来,建设银行从“死里逃生”紧迫感的如影随形,到“峰回路转”的壮志豪情,再到“轻舟已过万重山”的畅快淋漓,如同“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的一只航船”,是变革突围,是大行再造,也是大象起舞。新金融的盛开成势,无不得益于领导者对时势的精准判断,对未来的深刻洞察,和知行合一的身体力行,彰显着金融进化的力量和大智慧。
人永远是最重要的
刷新一个企业的价值观和使命是困难的,特别是改造如此体量和强大惯性的国有大行。但同样,企业家有什么样的追求,企业就会有什么样的文化。经过六年多来国立先生苦口婆心、循循善诱,新金融理念与文化逐渐渗透到建行经营发展的过程中,愈来愈被认可、践行和创造性延展。新金融行动重塑银行服务模式,激发组织活力,为基层员工服务客户、纾解痛点、拓展业务提供了新的方法工具,也找回了银行人久违的职业尊严和价值感。
新时代呼唤的是新的金融家,新的金融工作者。国立先生提出“银行人不仅要西装革履,更应该粗布短褐”“银行不再是精英工作的场所”,也曾遭到误解和非议。但他说的是实情,这是金融眼睛向下、服务普罗大众的必然选择。金融所从事的是富有意义和创造性的工作,这也是社会最希望有人能够主动担起来的工作,金融工作者应该是社会工作者。
有道无术,术尚可求也;有术无道,止于术。他常提及的人民至上、金融向善、利他思维和痛点思维等价值观,便是建行人遵循之“道”。当建行人怀着利他初心,走出网点、大楼,走近农户老乡、小微企业、创业者之中,迎着户外劳动者到建行网点歇脚热饭,脚下多了泥土,心中更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田间地头、车间厂房多了有关建行人拥抱平凡的故事,也多了“因为有了你,让我站起来了”的“姜子夜”现象的感动。千千万万的建行人化身为新金融活水中的一颗颗“糖”,串联起厚义与温情,辉映着责任和担当,汇聚成奋进新时代的洪流。
高效便捷的新金融平台也让青年员工发展“自带涡轮”,让不少基层新员工感慨自己“开了挂”,入行不久便拥有“冠军体验”,而老员工组合“鬓微霜又何妨”,亦能成为普惠金融冠军。在“最美建行人”活动现场,国立先生动容地谈到“你们的故事我永远爱听”。“是你们给了总行党委信心”,他很重视基层的意见,认为基层反应校验了总行战略到底是否靠谱,到底是自得其乐还是确有成效。他指出如果让员工陷入内卷,那一定是哪里不对劲。而在基层调研遇到平凡的人和事,他也时常谈起,有时还自己动笔记录。如他扶贫调研有感的《认识老毕》一文,彰显总行党委对一名普通员工的尊重和理解令人印象深刻。
国立先生谈使命和方向多,谈指标和竞争少。他经常告诫不要只盯着考核指标,这不是目的,这是服务大众、赋能社会之后自然而然的结果。
对于领导干部,他谈到当“长”的同志没有抱怨的权利,要当好“角”,不能当吃瓜群众。领导干部不能只会下指标,更要能提出方向性指引和解决问题。他勉励各级领导干部要有大格局大视野,带着理想做事情;要努力营造良好氛围,搭建干事创业平台,鼓励员工发挥聪明才智,为年轻同志提供尽显才华的机会,帮助快速成长。
生动幽默的语言大师
国立先生语言平实生动,风趣幽默,妙语连珠,经常脱稿,信手拈来。他爱打比方,既形象生动,又直指本质,富有感染力和创造力,亲民和接地气的讲话方式颇受员工喜爱。“金融如水”“金融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温柔的手术刀”“金融都江堰”“科技脚手架”等比喻,在建行耳熟能详。
对普惠金融,他提出要像专业专注的维修工人,不再是简单地给机器“灌注”加油,而是耐心地打开机器,舍得一身脏,把润滑油“滴注”到传动链上每个环节。对住房租赁,他认为就像是银行的“页岩油”,形象而贴切。对建行生活,他认为是造船出海、再造建行的“诺亚方舟”。关于策略,他常用俩人面对熊逃跑系鞋带的例子,来说明市场中先行一步的重要性。
关于业务机会,他强调要用金融科技装上数字化“视网膜”,幽默地谈到“面包掉地上,蚂蚁开始大快朵颐,而大象还熟视无睹”。关于竞争力,他认为“简单的贷款规模增长不叫竞争力,那叫拓展业务,差异性地服务社会、支持小微企业等能力才是”。谈到合作,他说“希望你们能做我们的科技健身教练,让建行这个庞大的机体越来越健康”。谈到态度,他坚信难走的往往都是“上坡路”,做“智叟”知难而退固然舒服,但最后干成事的是“愚公”。
回首六年前,在建行上任后的全行大会上,国立先生面对昔日的同僚们无不深情地说,“五年十年,我们很多同志可能就退休,但我们要为建行留下点什么。我们这代人不能只顾眼前过日子,要谋划长远、迎难而上,同心协力为建行拼出一个未来”。在从建行光荣离退之际,他做到了。
作为董事长,他带领建行行稳致远,引领行业之先;作为精神导师,他重塑金融价值理念,激活红色基因。在国立先生即将离开建行,踏上新的岗位之际,愿以学员身份对昔日的校长、师长道一声珍重,建行人感谢您!
希望的种子已经播撒,蒲公英们已经出发,正在乘风而起,奔向泱泱四季,从此,到处都将是“你”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