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四度换帅,新华保险何时迎来新增长?
保险行业正在面临大洗牌,可以通过险企高管更替窥见一斑。根据保观不完全统计,今年上半年董事长、总经理以及主持工作的副总经理等核心经营管理团队发生人事变动的保险公司共46家,其中涉及53次人事变动。
就在8月18日当天下午,新华保险召开干部会议上的一项决议,又将行业“换帅”潮推至高峰。
据悉,此次会上宣布了申万宏源集团和申万宏源证券党委副书记、申万宏源证券总经理杨玉成任新华保险党委书记的决定。按照下一步相关流程,杨玉成将顺利接任新华保险董事长,成为第八任掌门。而李全在本月达到60岁的退休线,将卸任董事长一职正式退休,挥别35年的金融职业生涯。
事实上,近年来新华保险换帅十分频繁,自2019年以来高管已连续更迭四次。那么,每一次人事调整背后到底彰显了什么?又会给新华保险目前的处境带来何种变化呢?
01
五年四换帅,“资管系”、“70后”成关键词
复盘新华保险近年来的高管频频更迭之路,自从2019年时任董事长万峰辞职后,新华保险便进入资管系高管执掌的新局面。
当时曾担任华欧国际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法律合规部经理兼董事会秘书、高盛高华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合规部经理的刘浩凌,在2019年6月份被委任为新华保险董事长。紧接着在上任两月后的8月16-17日,刘浩凌组织召开了新华保险2019年年中工作会议,标志着新一届经营班子正式组成。
在此次会议上,刘浩凌针对新华保险未来发展规划,提出了四点想法引发业界广泛关注。一是坚持市场化的机制,激励和约束并重。二是保持战略定力,鼓足工作干劲。三是守住不发生重大风险事件的底线。四是加强党的领导,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公司高质量发展。
然而,在刘浩凌挂帅仅短短17个月后,便在2021年1月升任中投公司副总经理,辞去了新华保险董事长之职。随后, “75后”中投公司执委会成员兼汇金公司副总经理徐志斌便成为新华保险第七届董事会董事长。
徐志斌同样出身于资管界,曾在高盛集团工作近十年,先后担任了环球控制部高级分析师、运营风险管理部欧洲区负责人、总监、执行董事,市场风险管理部执行董事等职务。后来辞别高盛,先后任职于中国建银投资公司、宏源证券、申万宏源证券等公司,身兼总经理等要职。
其实,徐志斌的资管履历也相当丰富,在证券、投资领域拥有近20年的从业经验。可见,与刘浩凌曾任新华保险董事、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监事不同,徐志斌在执掌新华保险之前,与保险业没有交集。
但仅过了一年半时间,2022年9月26日,新华保险发布公告宣布,董事长徐志斌因工作原因辞去董事长、执行董事、战略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务,董事会选举李全为新一任董事长,聘任张泓为新一任总裁。
值得一提的是,在新华保险的历任掌门中,李全堪称金融履历最丰富的一位,前任董事长刘浩凌与徐志斌各自掌管新华保险期间均是与李全搭档。这位金融老将从央行开启职业生涯,在信托、财务公司、基金、保险资管、寿险等多个金融领域,见证了金融业30余年的变迁,也亲历了新华保险和保险业10余年的发展。
而新一任总裁张泓,此前于2019年9月离开中再集团,来到新华保险出任党委副书记副总裁等职务,与李全已共事三年多,早已形成了工作上的默契。
彼时,业内人士纷纷表示,一位是资产端的业界大咖,一位是负债端的实干家,这种组合有利于新华保险更好地统筹资产与负债两块业务协同发展,使团队真正准确、有效地理解对方作业的底层逻辑,进而实现良性互动。
随着如今52岁的杨玉成接过新任董事长接力棒,成为第八任掌门。新华保险这场历经五年之久已更迭了四轮掌门的大型”接力赛“,暂时落下帷幕。
对历任董事长从业经历和战略定力剖析,我们也不难发现以下两个特点:
一是,刘浩凌、徐志斌、李全加之杨玉成,皆来自资管领域尤其是券商行业,而且都拥有丰富的经验,在各自的岗位有所建树,平时作风低调、实干,善于研究和思考、管理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很强。这也反映出行业的发展方向,务实和发展成为行业关键词。
二是,逐渐年轻化,年富力强的“70后“已成为金融业高管中的中坚力量。此前上任的刘浩凌和徐志斌,皆是“70后”,如今新上任的杨玉成成为第三位“70后”新掌门人。这也从侧面反映出,随着60岁高管到龄退休离职,70后年轻人才开始扛起重任担任核心职位,发挥着越来越重要作用,整个保险行业专业化、年轻化正成为当下保司高管画像的重要趋势。
02
近年来业绩喜忧参半,前行之路不好走
近年来,新华保险人事不断更迭的背后,也间接暴露出其业绩也在变动的战略策略中跌宕前行,并未完全恢复之前的市场地位。
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新华保险实现总保费收入1078.51亿元,同比增长5.13%,对比其他六家上市寿险公司,其总保费收入已经被太保寿险远远甩开,与太平人寿也只有50多亿元差距。而从增速来看,上半年新华保险保费收入同比增速也低于7家上市寿险公司累计保费7.64%的2.51个百分点。
如下图所示,如果将时间拉长来看,新华保险业务收入增长开始现象乏力之势,增速从2020年开始结束了两位数高增长势头,逐渐开始回落,其中2022年其保险业务收入在近年来更是首次出现了负增长情况,达1631亿元,同比2021年下降0.23%。
随着保费收入的下滑,新华保险净利润也出现波动下行之势,盈利能力亟待提升。近五年财报显示数据显示,2018年-2022年,其净利润分别为79.23亿元、145.6亿元、142.97亿元、149.51亿元和98.26亿元,同期增速分别为47.16%、83.77%、-1.81%、4.57%及-34.28%。可见,新华保险2022年-34.28%净利增速创2016年以来新低。
不过,值得肯定的是,针对业绩不振,营销人力下降是主要原因的源头上,新华保险强化了绩优队伍建设,确定了“提高人均产能、优化队伍结构、稳定队伍收入”三步转型和基本法改革,持续推动营销队伍逐渐转向年轻化、专业化、城市化。
虽然其人力规模依然缩水,2022年个人营销员人力约为19.7万人,较2021年的38.9万人,同比减少了49.36%。但可喜的是,当年月均人均综合产能却同比大幅提升了18.79%,扭转了了此前长期负增长的下行局面。
03
战略赋能下,提业绩、缩差距是道必答题
诚然,如果辩证来看,高管作为公司经营的核心,在公司的战略制定、可持续发展上起到了决定性作用,频繁调整能够为银行带来新鲜“血液”,进一步增加银行活力和战略政策的持续推进。于当今的新华保险而言,这样的体现也是尤为明显。
从2019年李全率管理层首次在分析师和媒体面前公开亮相,正式发布新华保险的新战略和目标,提出了推动新华保险“二次腾飞”的“1+2+1”战略,即:以寿险为主业,以财富管理和康养产业为两翼,以科技赋能为支撑。
再到,新华保险终于在2022年实现三大养老社区产品线全面落地,初步形成了“康养综合社区+照护医养社区+休闲旅居社区+健康管理中心”的全功能康养服务体系。
可见,新华保险顺应市场变革之心日益坚定,也是在新发展战略的契机指引下,我们发现近三年来新华保险通过产品、服务、渠道等多种创新手段,积极面对后疫情时代带来的挑战。比如,为了提升作为“两翼”之一的财富管理能力,新华保险着手调整架构职能和人员安排,在此基础上打造自上而下的统一财富管理平台,整合关联保险资金、养老金和第三方渠道资管业务。
然而,近年来随着经济环境、客群组成以及消费喜好等变化,保险业亦面临着大变局的洗礼,这无形让新华保险的改革之路走得格外艰辛。那么,新华保险未来面临的新挑战又来自哪里?
第一,愈发激烈的市场竞争。毫无疑问,随着人口老龄化严峻,养老需求敞口向上,给康养赛道提供了巨大想象空间。目前新华保险在养老产业方面确定了活力养生型、持续照料型、康复护理型三条产品线,基本形成了城郊结合、南北呼应的多产品养老产业布局。
但瞄准健康险这一赛道的保险公司不止新华保险一家,泰康保险、中国太平、合众人寿等众多保险公司早就开始切入康养业务,力求和寿险业务形成产业链条。新华保险要想在实力雄厚的竞争对手中顺利突围,想必也非那么容易。
第二,新业务价值跌跌不休且低于同行。事实上,新华保险在高管频繁换帅期间,亦经历了转型和改革的阵痛,加之疫情的冲击,其备受市场关注的业务增长潜力指标新业务价值,也出现了非常明显的走低趋势。
历年财报数据显示,新华保险新业务价值已从2018年的122.1亿元逐年下降至2022年末的24.23亿元,其中2022年降幅更是高达59.48%,主要是因为贡献超8成的个险渠道新业务价值下降所致。比如,2022年,其个险渠道新业务价值下降近6成,至23.39亿元,仅有2018年的五分之一。
今年上半年虽有所改善,但其新业务价值13.3%的增速仍旧低于大多数同行,仅高于体量是其4倍的国寿寿险。与同行业的友邦人寿(+30%,固定汇率)、太保寿险(+25.2%)、平安人寿(+21.3%,不追溯假设调整)、人保寿险(+20.4%)超过20%的增速,仍还有一定距离。
04
结语
新华保险2023年年中工作会议曾对当下的机遇、挑战以及未来应对方法等做出总结。会议指出“公司发展既面临着士气、时间、优增、保障‘安全感’等‘短端机遇’,又充满着队伍建设与转型、营销模式升级、投产效益和成本控制等‘长端挑战’。一方面要一鼓作气,把握短期机遇,用好现有资源,另一方面要长期坚守,推动公司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坚定信心固然重要,但于新华保险而言,如何从业绩下滑、与同行差距越拉越大等潜在泥潭中挣脱而出迎来新增长,才是目前最为紧要的。我们也期待在新任高层管理走马上任后,会给新华保险带来不一样的变化,打开新局面。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保观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