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ta股价跌了70% 元宇宙泡沫破灭了吗?丨价值三人行

来源:互联网 时间:2025-11-07 13:55:07 浏览量:0

简介:在近期播出的第一财经《价值三人行》中,节目就Meta遭遇业绩下滑和股价大跌,元宇宙的泡沫破灭了吗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价值三人行》是一档介绍价值投资理念的深度财经谈话节目,由三位资深价值投资人讲授如何构建可持续的价值投资盈利体系。首播为第一财经每周二下午16:05,重播每周六16:45 、每周日13:15。

2021年9月,Facebook CEO扎克伯格的财富膨胀到了1420亿美元,创造了个人历史峰值,当时Facebook公司股价上涨到了382美元的历史高位,市值高达1万亿美元。10月28日,Facebook Connect 2021世界大会上,扎克伯格宣布将公司改名为Meta,旗帜鲜明地将业务聚焦于发展元宇宙,引发市场关注。

如今一年过去,Meta股价跌去了70%,CEO扎克伯格个人资产缩水1000亿美元。曾经风头无两的全球前六大市值公司Meta,如今已经退出全球市值前二十大公司行列。股价暴跌、身家锐减,随之而来的是大裁员:当地时间11月9日早上,扎克伯格发布全员信,确认公司将裁员逾11000人,这是该公司18年历史上的首次大规模裁员,裁员数约占其员工总数的13%。

毫无疑问,扎克伯格和Meta正经历一场巨变。今天我们来看看Meta到底遇到了什么问题呢?

1、Meta股价暴跌的原因

(1)业绩增长乏力

当地时间10月26日,脸书母公司Meta发布2022年第三季度业绩报告。第三季度,Meta营收277.14亿美元,同比下滑4%;净利润43.95亿美元,同比大跌52%,连续四个季度下滑。公司成立的前18年,每年都在快速增长,这种情况是有史以来第一次。

2022年以来,公司广告业务面临“天花板”。至于广告业务下滑的原因,一是苹果的隐私政策对Meta的广告业务造成了一定冲击(苹果隐私政策限制应用程序获取用户信息,Meta更难以跟踪记录苹果用户的某些行为或者数据,并向他们提供个性化广告),二是Tik Tok正不断抢夺Meta的用户,三是企业由于对宏观经济的悲观预期有意减少广告投入。

(2)元宇宙巨额投入和短期无法盈利

2020-2022年Q3,Meta在元宇宙方面亏损超过260亿。今年年初,扎克伯格宣称未来十年每年将向元宇宙投入100亿美元。2022年前三季度,Meta在元宇宙方面就已经亏损94亿美元。人员方面,今年5月份,Meta虚拟现实实验室部门人员已超17000名,一年之间增加7000人,部门总人数也占到公司总员工的21%。

更重要的是,Meta提出的“元宇宙”似乎是一个空泛的概念,投资人不知道它到底会朝什么方向发展,看不到它盈利的前景。每年亏损百亿美元以上,在投资人看来元宇宙是个“投资黑洞”,让人望而生畏。

2、Meta热捧的元宇宙,到底是怎么回事?

(1)元宇宙到底是什么?

1992年发表的科幻小说《雪崩》(Snow Crash)中首次创造了“元宇宙”一词。在这部小说里,所谓元宇宙指的是一种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相混合的状态。

2018年的科幻电影《头号玩家》(Ready Player One)被很多人认为是对元宇宙概念最为形象化的解释。借助虚拟设备,人们可以在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之间自由的穿梭。不用问,更加无拘无束的虚拟世界所能带给人的惊奇和快乐都远超现实世界。

在改名Meta后,扎克伯格曾用将近90分钟视频,向观众们解释究竟何为元宇宙。扎克伯格认为:“元宇宙提供了让人更有沉浸感和临场感的数字化平台和媒体,元宇宙让人们如同“身体”在互联网中,而不仅仅是从旁参与。可以带给人们全新的线上社交、工作、教育、娱乐、购物和创作的体验——由沉浸感和临场感带来的美妙体验。”

(2)Meta为什么要搞元宇宙?

Meta搞元宇宙是软硬件都要做,某种意义上看,Meta就是想当元宇宙中的“苹果"。换言之,Meta需要开辟一个新的“主场”,掌握更多硬件上的主动权,摆脱像现在仅仅是因为苹果改变其隐私设置,就给其Facebook业务带来上百亿美元损失的被动局面。

扎克伯格说:“我们希望,在未来十年内,10亿人将能接触元宇宙,成为一个承载数千亿美元的数字行业,并为数百万创作者和开发者提供就业机会。”将10亿用户带入元宇宙世界,这个数字正是当前苹果活跃设备数。

3、2021年为什么被称为元宇宙元年?

2021年是公认的元宇宙“元年”。

2021年3月10日,“元宇宙第一股”游戏平台公司Roblox登陆纽交所。上市首日,市值就冲破400亿美元。也正式把“元宇宙”的概念推向了资本市场乃至全世界。

2021年8月底,字节跳动“豪掷千金”,成功收购了国内VR行业头部厂商Pico。90亿元的天价不仅远超Pico此前70亿元的估值,还硬生生吓跑了竞争对手腾讯。

元宇宙概念的兴起也带动了相关商标抢注的热潮。据“企查查”数据显示,2021年12月末,全国已经有15000多件“元宇宙”相关商标注册申请,其中已经注册成功的为3657件,还有10290件显示仍在注册申请中。

在元宇宙的浪潮下,NFT(非同质化代币)这一概念突然爆火。随着元宇宙的框架逐渐明晰,NFT商品“可辨真伪、自带价值”的属性立刻被敏锐的投资人发现。此外,他们还发现了NFT商品的“漏洞”——任何数字资产都可以进行“NFT化”,最终导致各种奇怪的商品被投资者打上了“NFT”的标签,被用户直呼“割韭菜”。

“元宇宙”成为概念股的“财富密码”。以国内市场为例,包括佳创视讯、宝通科技、中青宝、AMD……股价均出现了上涨,可谓谁沾谁火。其中比如中青宝,在搭上“元宇宙”的东风后,股价在短短两个月内飙升3.5倍,市值猛增近80亿元。

除Meta外,一些其他的大型科技公司也表现出了对这一领域的兴趣,谷歌、微软、苹果、索尼都在打造自己的VR/AR/MR产品。不过与Meta这样ALL in不同,其他巨头没有那么激进。

4、元宇宙发展不及预期的原因有哪些?

站在企业角度:元宇宙仍处于投入阶段,前期底层技术、基础设施等成本巨大,这是元宇宙目前盈利难的主要原因。相关公司还是以卡位为主,业绩表现仍取决于原本的核心业务指标,新业务模式有待检验。受全球宏观环境影响,企业放缓非必要扩张并不意外。

站在用户角度:元宇宙发展不及预期的原因集中在进入元宇宙的虚拟现实设备戴起来并不舒服,以及人们并没有进入元宇宙的急切需要这两点上。其实这也是人们对元宇宙概念感到模糊以及并不信服的核心。

(1)设备不舒服,影响使用体验

当前VR已达基本体验水准,长期看仍有提升空间。AR/MR尚在起步阶段,商用化道阻且长。2023年一季度,苹果MR的发布或将引领行业硬件发展。

总体来看,VR头显还只是少数人的玩具。市场仍然需要长久的教育过程,如果把头显看成手机,目前这个阶段正像智能机刚发明的那几年。

目前VR设备主要问题:设备体积大、重量不够轻、视场角小、缺乏沉浸感、分辨率低、交互不自然、场景渲染不足、串流效果差、续航时间短、眩晕感等问题。

此前,Meta在硬件层面是“砸钱补贴VR头显”,Meta今年削减开支,从8月开始将Quest2涨价100美元,这将导致公司VR产品销量的大幅下滑。天风国际分析师郭明錤曾预测,2022年Meta的VR头显的出货量将下滑25%至35%,最终的出货量会掉到700万至800万台水平,去年销量达到1000万。(2)内容不完善,使用需求不迫切

好的硬件只是成功的一半,内容才是重中之重。目前VR的原生内容创作还在比较早期的阶段,制作工具、内容创作语言都还在逐步探索和完善的过程中。除了打游戏、看视频,当前应用场景并不丰富,元宇宙的前景和商业模式当前还不能完全定义,消费级元宇宙的商业落地,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一方面从技术手段上来讲,做3D的渲染涉及到跟现实的交互,会涉及到更多算法的准备。另一方面,在现阶段做一个比较好的VR内容,还是要看能不能开发刚好匹配现在VR设备物理属性的内容,设计的情节既能让人感受到VR里面的沉浸感和交互感,又规避容易眩晕的场景。

5、元宇宙未来前景是否继续看好,哪些场景能落地?

我们认为元宇宙还是处于概念状态,我们更看好腾讯主导的全真互联。

如果说Meta的元宇宙感念是脱实向虚,那么腾讯的全真互联就是以虚辅实。

所谓全真互联网与此前人们对元宇宙的理解略有不同。元宇宙更多的是对现实世界虚拟化、数字化的探索,是对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在物理世界之外建设出一个平行的虚拟宇宙。而全真互联网则恰好相反,全真互联是对产业互联网的升级,侧重于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服务各个行业真实的应用场景,数实融合会是全真互联的主战场,提高生产生活效率。

某些场景下,全真互联不仅要做到“逼真”,甚至要做到“比真更真”。以采矿场景为例,视频能让我们真实看到矿井现场的情况,但如果加上传感技术,工人就可以得到更多反馈,知道什么时候挖到了石头、接下去该用多大力,在远程就能精准操作。

全真互联还能进一步释放关联价值。比如在文旅场景,通过渲染、3D引擎等技术,对博物馆里的文物进行全真呈现,给人们带来真实的感受和体验,加深对文物的理解。这个过程不是用线上体验取代线下游览,而是用更全真的体验激发线下的参观动力。

再以港口卸载集装箱的场景为例,利用数字技术叠加多角度摄像头,操作员可以在操作室看到多路视频,进而高效操作,无需在50米高空,每天弯腰8小时去对准吊臂,极大减轻工人的工作负荷,提升港口的运转效率。

6、元宇宙潮起潮退,对投资的启示?

概念炒作一般发生在行业初创期,概念业务几乎不贡献收入和利润,未来应用落地场景尚不明确。在Gartner2022新兴技术曲线中,元宇宙尚处于技术萌芽期,还存在很大的泡沫,到达生产成熟期需要的时间超过10年。元宇宙的前景和商业模式当前还不能完全定义,业界对其技术发展、应用落地等存在诸多讨论与争议,当下的投资仍需谨慎。

中短期内我们不建议普通投资者参与。中长期我们推荐关注:

⚫ 硬件端,先行导入头部客户供应链享有前瞻卡位及研发优势的企业,以及技术规格升级带来价值量增长或创新的细分领域。

⚫ 内容端,优先布局的企业将获得流量红利,或者那些有能力制作内容的公司。

⚫ 平台端,有能力主导并整合用户、软硬件的科技企业。这些可能是在行业成熟之后能获取业绩的公司。

本文由益研究研究员张路远整理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节目完整视频请点击下方

Copyright © 转乾企业管理-加盟网 版权所有 | 黔ICP备2023009682号-14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仅用于学习参考,信息和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我们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处理。联系邮箱:303555158#QQ.COM (把#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