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能扛住制裁,熬过寒冬:秘诀就是奉行“长期主义”
作者:余胜海
华为公司从1987年创立至今,经历了四次“寒冬”和八次重大危机事件,但是华为却奇迹般地活了下来。尤其是近几年来,在美国持续的不公平打压之下,华为不仅没有倒下,反而迸发出更加强大的生命力,成功实现了战略突围,摆脱了对西方技术的依赖,不仅展现了极强的韧性与风骨,而且走出了一条教科书式技术自立自强的发展之路。
2024巴展华为展厅
华为之所以能够超越周期和动荡,抵御头号强国的制裁,本质上还是由于其奉行的长期主义——以用户需求为中心,通过高强度研发构筑竞争壁垒,最终有质量地活了下来。我在刚出版的《活下来才是硬道理》一书中总结出了华为创立36年来的36条生存法则。我认为,华为扛住美国的制裁,熬过多次“寒冬”,其成功的秘诀就是奉行“长期主义”。
一、保持战略定力,专注ICT领域
华为是一个用理想牵引发展的伟大公司,创建30多年来,不忘初心,甘于寂寞,始终保持战略定力,专注ICT领域。任正非早在1994年就强调指出:“在大机会时代,技术创新要拒绝机会主义,集中所有的弹药对准一个冲锋口。”
三十多年来,华为始终紧紧围绕ICT(信息与通信)领域来发展,不受其他投资机会所诱惑。在华为快速发展时期,正逢中国房地产业爆发,很多做实业的企业家都去做房地产,一夜暴富,赚得盆满钵满。面对巨大的诱惑,华为从没有动摇过,始终坚守实业,不搞房地产,不搞多元化,拒绝上市,坚守自己的理想,聚焦“主航道”,不在“非战略机会点消耗战略竞争力量”,一旦出现重大战略机会就不惜代价,饱和投入,在关键领域建立起了绝对的领先优势。
《活下来才是硬道理:华为的36条生存法则》 作者:余胜海
十五年前,“互联网思维”在国内很火,“风口论”盛行,“飞猪”满天飞,华为有些干部受到“互联网思维”的影响,想当“飞猪”赚快钱。而任正非却告诫华为高管们:“大机会时代,千万不要做机会主义者,我们要有战略耐性。互联网虽然促进了信息的生产、交流、获取和共享,但没有改变事物的本质,即使在互联网时代,车子还是车子,内容还是内容,豆腐还是豆腐。”
在任正非看来,“互联网并未改变商业的本质,拥抱变革,融入移动互联时代是必须的。但要想在移动互联时代持续成功,却需要具备超越互联网思维的商业能力。”
我对于互联网的理解就像下棋一样,有的人只看到眼前,有的人看到了下一步,而有的人则看到了三步甚至五步以外。显然,任正非是后者。
最典型的就是2002年到2006年的小灵通建设高潮,那个时候的UT斯达康多么风光,而任正非却坚定认为小灵通是过渡产品,生命周期不会太长久,华为不应该从本来还不强大的无线产品线中分兵去做,而是要集中精力研发3G通信技术。后来的事实证明任正非的坚持是对的。2007年开始UT逐渐跌落神坛,而华为十年磨一剑的3G产品2006年在欧洲打开市场,从此一路高歌猛进,带领华为进入了一个新十年。
华为5G网络
然而这种坚持背后所付出的艰辛恐怕只有任正非自己最清楚,他在《一杯咖啡吸收宇宙的能量》一文中写道:“我当年精神抑郁,就是为了一个小灵通,为了一个TD,我痛苦了八年。”
领袖有时候也是痛苦的,因为他前面没有人引路,所有的艰辛都要自己扛,扛下来要靠坚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拒绝机会主义的坚定信念还是来自于对企业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即只有用真正有优势的产品为客户创造更多的价值才是真正的以客户为中心。
专注在一件事上并且做透彻,这远胜于把十件事做得平庸。很多企业为什么活不长?关键原因,就是没有聚焦战略,热衷于“赚快钱”、“赚热钱”,一家企业只有聚焦战略,拒绝今天的快钱,热钱,才能持续地赚钱,长久地赚钱。
二、技术创新不能急功近利,保持对未来的持续投入
华为虽然和许多民营企业一样从做贸易起步,但是华为没有像其他企业那样,继续沿着“贸易”的路线发展,而是踏踏实实地搞起了自主研发。
因为在创业之初,做代理销售别人的程控交换机时遭受过断供之苦的任正非,深知自主技术产品的重要性,如果没有自己的产品,没有自己的技术,华为就没有未来。
(本书作者余胜海应邀参加华为Pocket 2时尚盛典)
在研发上,华为从不追求短期利润最大化,保持对未来的持续投入,把每年销售收入的10%用于研发,数十年如一日保持“强压式投入”,以领先的技术攻克了海外市场,成为全球ICT行业和5G时代的领导者。
对于科技企业而言,创新未必能活,但不创新一定会死。近四年来,华为在极度困难的情况下,研发投入有增无减,仅2022年研发投入1615亿元人民币,占全年收入的25.1%,其研发投入超过腾讯、百度、阿里、京东、小米(简称BATJ)2022年研发投入的总和,在中国500强企业中,华为公司的研发投入中连续20多年名列榜首。从2013年至2023年的10年间,华为投入的研发费高过11000亿元,在全球科技企业排名前四。华为在美国、法国、英国、日本、俄罗斯、印度、德国、印尼等拥有人才优势的国家设立了16个全球研发中心,31个联合创新中心。可以说,华为在研发投入方面是国内很多大企业都难以望其项背的。
据华为发布的《创新和知识产权白皮书2020》显示:截至2020年底,华为全球共持有有效授权专利突破10万件,90%以上专利为发明专利,持续的创新投入使得华为成为全球最大的专利持有企业之一,不断突破技术壁垒,以构建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和领导力,提升品牌影响力,这就是华为绝地重生的真正原因。
三、鼓励大胆探索,宽容失败
在技术创新上,华为鼓励大胆探索,宽容失败。华为的一些领先的技术和产品都是在不断的试错过程中,才得以更加强大。
任正非认为,技术创新不能急功近利,应放放眼长远,敢于投资未来。
华为在前沿技术研究过程中允许失败,允许适度的浪费,即在资源可的情况下,允许多个团队同时研发一款产品。这种竞争机制有效地激发了企业的活力,提高了可选择性,保证了充足的安全冗余,从而帮助企业免受极端伤害,实现反脆弱。
任正非有个生动的比喻,“先开一枪,再打一炮,然后范弗里特弹药量”。所谓“先开一枪”,就是在不同前沿技术方向研究。
在任正非看来:“在技术探索中没有失败这个词”。当感觉到有可能会出现技术突破,那就“再打一炮”。当他觉得有点把握的时候,再进行密集投入,就是“范弗里特弹药量”。
任正非说:“创新是有代价的,必须把自己置于风险中。”华为自1987年成立以来,一直在不停地试错和犯错、试错中前进。
任正非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坦言:“华为的产品研究成功率不超过50%,每年有几十亿美元研发资金被浪费了。”
当年华为走上自主研发之路后,用于程控交换机的第一颗集成芯片要投片,徐文伟提醒到:“一旦失败就会浪费几万美元,大家要小心谨慎!”任正非对徐文伟说:“你们放手去做,公司砸锅卖铁也要投!”
技术创新是一项不确定性的工作,对于不确定性工作,华为设定的收敛值为0.5,也就是说,允许有50%的失败。但在任正非看来,这50%的失败率不叫失败,而叫探索!
华为Mate系列 手机
在技术创新这条用金钱铺路的赛道上,华为始终舍得投入,才能保持领先地位。我们现在所熟知的华为手机,几年前还默默无闻。2013年前后,为推出几款中高端手机,从P1、P2到D1、D2,基本上都失败了,只卖几十万部。华为在朝“精品战略”迈进的道路上,摔了几次跟头,也曾被看衰过,被讥讽过。但通过几年大胆探索,积累了一些的经验。从华为Mate7手机开始,在高端手机市场逐渐站稳了脚跟。今天,华为Mate系列和P系列手机,成为华为的双旗舰,赢得了消费者的一致认同。
如果没有前面几次试错,华为手机就没有今天。华为宽容失败,允许试错,这是很多中国企业做不到的。
持续在创新上的高投入,即使只有一半的研发产出,这种对创新“浪费”的宽容,让华为成了全球通信行业的领导者。
四、重视基础研究,不断逼近“香农”极限
华为在通信行业能够取得世界领先地位,而且在极端的环境下能够活下来,关键在于长期重视基础科学研究,持续加大基础科学研究投入,攻克了系统核心技术。
基础研究是一个企业从优秀走向伟大的标志,比如IBM、谷歌、苹果等科技公司都有很强的基础研究能力。过去120年,世界上伟大的科学成就都是从基础科学研究开始的。
在基础研究上,华为主张“向上捅破天,向下扎到根”,不断逼近“香农”极限,突破工程技术瓶颈。同时鼓励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在基础研究上大胆探索,宽容失败,让华为的领先技术和产品在不断试错过程中变得更加强大,在世界上遥遥领先。
华为每年将30%的研发费用用于基础科学研究。这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目前,华为拥有1700多名数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和6000名技术专家以及7万名工程师。如果没有基础研究,华为就没有全球领先的5G技术和芯片技术上的突破。
华为麒麟芯片
在基础科研上,华为主张“要向上捅破天,向下扎到根”。尽管华为已经开启了5G时代,但是通信技术的技术原理还没有被突破。作为行业的领导者,华为必须考虑电信设备、智能终端等产品,有一天也可能被颠覆,所以华为必须持续投入对基础科学研究,不断逼近香农极限。
华为在十几年前就投入巨资研发芯片,当时有很多人不理解。如果没有基础科学研究,华为就没有全球领先的5G技术,也不可能在芯片技术上取得突破。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伟大技术的诞生,也是一场科学家与工程师持续努力的接力赛。
任正非早在2004年就做出过极限生存的假设:“10年后,我们要面临与美国企业的激烈冲突,要有思想准备!”于是,华为成立了海思半导体有限公司,数千名海思人不忘初心,隐姓埋名,踏上了科技史上最为悲壮的长征,为华为未来的生存打造“备胎”。2016年,华为启动了“铸魂工程”,鸿蒙操作系统正式立项。
2019年5月16日,美国商务部以“国家安全”为由将华为公司及其70家附属公司列入了出口管制“实体名单”,禁止华为从美国企业购买技术和配件。面对美国的围追堵截,华为放弃幻想,以向死而生的勇气,打响绝地反击战。
当天,华为的“备胎”在一夜之间全部“转正”,华为自己研发的麒麟5G芯片替代了进口,鸿蒙和欧拉操作系统相继投入使用,给华为带来喘息的机会和硬杠美国的底气。
为了解决“卡脖子”的问题,华为启动了“南泥湾项目”,加快“去美国化”的步伐。经过4年的艰苦努力,华为重新构建了一条半导体全产业链和元器件供应链,在自主芯片设计生产方面已经取得全面突破,华为麒麟5G芯片已经强势回归。同时,华为启动了对旧有ERP系统替换,其自主研发的MetaERP系统也投入使用,重新定义企业核心商业系统。
美国为什么害怕华为,倾全国之力打压华为?因为华为在搞基础科学研究,做的是底层架构,而且在一些重大基础科学研究方面取得突破,在5G上领先美国,动摇了美国科学技术的根基。
当前,全球5G网络建设正处于快速迭代期、应用场景的快速拓展期,华为正在全面迈向5.5G时代。目前华为已经在围绕5.5G和6G的定义在做一些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的研究,积极谋划5.5G和6G的战略布局。
华为的5.5G、6G将分别在2024年和2030年推向市场,推进多样性计算,为算力铸魂立根,共筑5.5G数字新基石,助力数智经济可持续发展。
站在万物互联新时代,华为在5G、物联网、AI和网络智能等前沿技术创新上,华为拥有了更多话语权,将继续引领6G时代。
五、奉行“长期主义”,拒绝“机会主义”,
奉行“长期主义”,拒绝“机会主义”,持续创新是华为不死的基因。
秉持长期价值主义,首先要求企业在战略投入上要有长期的眼光和战略耐性。
2005年7月,任正非在公司内部会上强调:“通信行业是一个投资类市场,仅靠短期的机会主义行为是不可能被客户接纳的。因此,我们拒绝机会主义,坚持面向目标市场,持之以恒地开拓市场,自始至终地加强我们的营销网络、服务网络及队伍建设,经过九年的艰苦拓展、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终于赢来了今天海外市场的全面进步。”
什么叫机会主义?
简单说就是毫无原则,变来变去,只看表面的利弊,只顾眼前的好处,机会主义也叫“投机主义”。
华为坚持压强原则,即集中公司全部力量于一点上,就能提高在某一方面的世界竞争力。
《活下来才是硬道理:华为的36条生存法则》 作者:余胜海
一个公司,在一个领域,通常只有一个或少数几个强项,不可能在每个方面都做到力量均衡。充分扬长避短,集中精力于自己的强项上,就会产生成倍增长的规模效应。
在任正非看来,机会主义是创新的天敌,同样也是企业长期健康发展的天敌;高度聚集、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也许有很大风险,但资源的高集中度收获的可能是“金鸡银蛋”,收获的是企业的使命、远大的理想和愿景。
任正非说,“没有退路就是胜利之路。”我认为,胜利有三种:机会主义者只能得到暂时性的胜利,实用主义者会获得阶段性的胜利,长期主义者才能赢得持续性的胜利。华为能够活下来,正是长期主义者理念的胜利。
很多人或公司热衷于判断风口期、红利期,或者所谓的商机,这或许能红极一时,但不能走运一世。一家科技企业,真正可以穿越周期、超越变化的,还是长期主义,而不是机会主义。
华为能够战胜强大的美国,就在于坚持长期主义,因为,只有长期主义者,没有对手!(本文摘自财经作家、华为资深研究专家余胜海的最新力作《活下去才是硬道理:华为的36条生存法则》,广东人民出版社2024年2月出版,欢迎选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