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聪停,股权激励能否走下神坛?
一张发布于2022年8月23日的“停工待岗通知”在网上流传,盖章公司名称为北京慧聪叁陆零科技有限公司
说起慧聪,就不得不提阿里巴巴,毕竟,慧聪创始人也曾看不上阿里巴巴。
2006年,央视《赢在中国》中,一位年轻人站起来提问时表示,“我个人并不看好慧聪网,未来在那个行业只有阿里巴巴做的最好。不是我给它做广告,是因为阿里巴巴现在在整合各个优势,等马云把雅虎整合好之后,就会腾出手来打掉郭总(郭凡生,慧聪网创始人)的,因为他已经把易趣给打败了。”
郭凡生反驳说:“我都这么成功了,你不信任我,凭什么让他们信任你,一个比我还不成功的人?”(作者注:你成功,你就永远是对的吗?你职级高就永远是对的吗?呵呵)
这个年轻人,就是张向东,其创立的万网,在2014年以5.4亿元人民币被阿里巴巴收购,成为阿里旗下子公司。
而慧聪,2022年8月23日,发了个停工。
哪里的问题?企业战略错误?管理体系迟滞?企业文化欠佳?还是创始人的傲慢?
我认为,一个企业的创始人,特别是持有控制权的创始人,对企业的影响是巨大的。一个人成功的因素,也可能恰恰是其衰败的因素。
在企业圈,郭凡生的名号还是很响亮的,只是,这个响亮不是因为慧聪网发展迅猛,而是因为其“传道授业解惑”!
1997年,慧聪劳动股份制改革,郭凡生的理念就是,让“商者有其股”。
改革,并且是动股份的改革,在当时,应该是第一批。因为,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企业才刚开始接触股权激励,1993年,万科成为第一个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近10年后,政策层面才正式有了文件。所以说,慧聪的股改,老板的胸怀,还是很值得尊敬的。
慧聪老板郭凡生,借此机会开始了传道授业解惑,慧聪的股权课程,在钓鱼台国宾馆开课,有慧聪网、冯仑、周其仁等作背书,课程销量一直不错。
个人认为,股权激励之所以现在被企业界所熟知、接受,郭凡生是重要人物之一。现在市场上很多的非学院派股权激励从业者,有很多是受其影响。
在市场上,因为盈利需要,夸大宣传,股权激励一度成为一种时髦,好像不做股权激励,企业就没有办法再活下去了。
其实,股权激励是一套制度安排,是企业管理的一种方法工具,与薪酬管理、绩效管理等没有本质区别。理性看待,以企业实际情况,设计适合自己的才是正道,甚至,有些企业根本没有必要实施。企业是否适合使用股权激励,在之前的文章中有论述,此处就不再赘述。
使用股权激励,千万不要期望一股解千愁、一股永逸。
如果只是追求禁售期的捆绑,还是能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如果想要追求长期的捆绑,就比较难了:
1、公司上市,高管变现实现财务自由,捆绑宣告结束;
2、未上市民营企业,大老板的家长姿态(言行)将直接破坏大老板自己的激励预期,员工心理归属难以形成,行为就很难改变。
那么,在使用股权激励时,怎么尽量使股权激励达到更好的效果呢?
1、动态的股权激励计划,尽可能地延长捆绑时间;
2、大老板角色调整,文化的调整,特别是相关沟通渠道的建立至关重要。
给予了股权激励,大家可能有了物质所有权(或物质收益权),但是,从心理上员工可能并不认为自己真的拥有股权,而员工心理将影响其理念和行为,决定股权激励的时效、成败。
怎么解决员工心理上对股权激励的看法呢?那就需要对股权有处置权、知情权、收益权。
1、当我们能自由地处置某一事物的时候,我们才会看做是自己的,比如我有一辆车,想卖就卖,车就是我的,如果这辆车是租的,虽然有使用权,但没有处置权,这辆车就不是我的。那么,股权激励时,你给员工处置权了吗?
2、当我们对某事物知道的越多、了解的越深,感觉啥都知道的时候,就会有“拥有的感觉”。那么,股权激励时,员工对企业了解多少,对企业效益营收是否相信?
3、当我们对某事物投入的精力、时间、努力和注意力之后,有收益和分配的权利,也就是说,当我们付出的多与少会影响自己收益的时候,我们也会有“拥有”的感觉,感觉是自己的事。那么,股权激励时,员工的付出,与股权收益挂钩吗?
其实,关于处置权、知情权、收益权,也解释,为什么很多高管的责任心会比员工强。一方面,可能是高管本身的价值观对其有影响,另外一方面就是相关管理机制影响:
1、高管拥有一定的决策权,这是对目标事物的处置权;
2、高管获得的信息远比员工多,这是知情权;
3、高管的绩效一般与公司整体效益挂钩,这是收益权。
所以,即使没有股权激励,基础的管理机制,也可以建立高管的归属感,比如科层制、管理授权、公司效益决定高管绩效奖金等。而股权激励,只是一种管理工具和方法,这种管理工具,一样要求公司要具备一定的管理基础。
【原创声明】:本文由股权架构师张飞原创发布,转载时请保留本段文字,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