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基金经理任琳娜6只基金任职回报均亏超40%,招商基金董事长王小青证监会系统出身却不管?基民利益谁来守护?
天天基金网显示,招商基金旗下美女基金经理任琳娜管理的6只基金任职回报均亏超40%,在管基金的“最佳任期回报”仅为-42.09%,引发基民愤慨。基民利益守护成空谈 ?
而这家管理规模8000多亿的招商基金董事长王小青的履历不可谓不亮眼:根据澎湃新闻报道,王小青曾在证监会上海专员办工作,后又在人保资产分管投资业务。这样的背景,本应让招商基金对合规运营、风险把控、投资者权益保护有更深刻的理解,也让市场对招商基金的治理水平抱有更高期待。
然而,招商基金旗下的美女基金经理任琳娜管理6只基金基金的圈全部集体巨亏,让相信招商基金的基民汗颜。 这种亏损对基民的打击不仅是财务上的,更是信任层面的。基民将资产交给专业机构管理,本质是对“专业创造价值”的信仰。但美女基金经理任琳娜任琳娜的业绩表现,让这种信仰彻底破碎。
从产品业绩到公司治理,从专业能力到基民权益守护,一连串的问号直击招商基金管理层的责任核心——顶着证监会背景的光环,却放任美女基金经理任琳娜在管基金全部巨亏,究竟将基民利益置于何地?
任琳娜管理6只基金任职全亏超40%
翻开任琳娜的基金管理成绩单,俨然是一幅“亏损全景图”。
截至公开数据披露节点,其在管的招商碳中和主题混合A任职回报为-43.75%,C类份额更是跌至-44.57%;招商安润灵活配置混合C任职回报-42.09%,招商能源转型混合A、C类份额分别录得-42.38%、-43.78%,招商安润灵活配置混合A的亏损幅度甚至高达-51.06%。
这些亏损数据覆盖混合型偏股、灵活配置等多种基金类型,意味着无论何种市场风格,任琳娜管理的基金均难敌亏损命运。
更讽刺的是,任琳娜在管基金的“最佳任期回报”仅为-42.09%,这一数据彻底撕下了“业绩分化”的遮羞布,暴露出其管理的基金在整个任期内无一看点的残酷现实。
亏损本质:投研能力与风控体系的双重崩塌 ?
任琳娜管理的基金亏损绝非偶然,而是投研能力与风控机制双重失效的必然结果。
从投资方向看,其管理的基金在行业赛道选择、个股配置上屡屡踩错节奏,既未能捕捉市场结构性机会,也无法在行情波动时及时调整仓位。
以新能源、碳中和等热门赛道为例,在行业高景气度阶段,基金未能充分分享增长红利;而当行业调整期来临,又未能有效规避风险,导致净值持续下探。
风控体系的缺失更是加剧了亏损幅度。面对市场剧烈波动,任琳娜管理的基金既没有严格的止损机制,也缺乏对投资组合的动态调整策略。
以招商安润灵活配置混合A为例,任职回报达-51.06%,近乎腰斩的业绩表现,反映出风控机制在实际操作中的“形同虚设”。
这种对市场风险的漠视,不仅是对基金管理专业度的亵渎,更是对基民信任的无情践踏。
基民之痛:真金白银的损失与信任崩塌
任琳娜管理的基金持续巨亏,最直接的受害者便是基民。无数投资者怀着对招商基金品牌的信任、对基金经理专业能力的期待投入资金,最终却收获资产大幅缩水的苦果。
以规模相对较大的招商安润灵活配置混合A为例,3.53亿元的规模背后,是众多基民的真金白银,而-51.06%的任职回报,意味着持有至今的投资者资产近乎腰斩。
这种亏损对基民的打击不仅是财务上的,更是信任层面的。基民将资产交给专业机构管理,本质是对“专业创造价值”的信仰。
但任琳娜的业绩表现,让这种信仰彻底破碎。
当基民发现自己托付信任的基金经理,竟以如此“灾难性”的业绩回报市场,对招商基金乃至整个资管行业的信任度都将大幅滑坡。
有基民质问道,一个亏损超50%的人,有什么资格和能力管理基金?公司不发工资,就肆无忌惮的收管理费做工资吗,把风险全部转移给广大基民?买基金买的是服务能力,买的是专业水平,但是现在这个能力与水平实在太差,公司一点作为都没有,失望至极。
王小青治下的招商基金:证监会背景下的治理失职
招商基金董事长王小青的履历不可谓不亮眼:曾在中国证监会上海专员办工作,后又在人保资产分管投资业务。
公告内容显示,王小青,1992年7月至2005年4月,先后在中国农业银行江苏省海安支行、海通证券有限公司基金投资部、中国证监会上海专员办、天一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工作。
2005年4月至2020年3月,历任中国人保资产管理有限公司风险管理部副总经理兼组合管理部副总经理、组合管理部总经理、总裁助理、副总裁、党委委员、党委副书记、投委会主任委员等职。2020年3月加入招商基金,任公司党委书记、执行董事、总经理。2021年6月5日起,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
这样的背景,本应让其对合规运营、风险把控、投资者权益保护有更深刻的理解,也让市场对招商基金的治理水平抱有更高期待。
然而,任琳娜管理基金的集体巨亏,彻底暴露了这种期待的落空。
从公司治理角度看,基金经理的业绩表现与公司管理层的管理策略、资源支持、监督机制息息相关。
任琳娜管理的基金大面积亏损,反映出招商基金在投研团队建设、投资策略把控、风险监督体系等方面存在严重漏洞。
而作为管理层核心人物,王小青难辞其咎。拥有证监会系统工作经验,本应更懂如何守护投资者权益、构建科学的管理体系,但现实却是对基民利益的漠视,这种“光环”与现实的割裂,充满了讽刺意味。
规模下滑背后:管理失责的又一注脚
招商基金的管理失责,不仅体现在单只基金业绩上,更反映在公司整体发展态势中。截至2024年底,招商基金规模为8722.42亿元,排名从2023年的第八位下滑至第十三位,跌出行业前十。
规模下滑的背后,是投资者用脚投票的真实写照。
任琳娜管理的基金巨亏,只是招商基金业绩问题的冰山一角,更多产品的平庸表现、公司整体投研能力的滞后,共同导致了规模萎缩。
王小青治下的招商基金,未能在行业竞争中守住优势,反而在规模与排名上双双退步。
这不禁让人质疑:拥有丰富行业经验的管理层,究竟将精力投入到何处?是专注于提升投研实力、优化产品业绩,还是沉迷于表面的品牌宣传而忽视内核建设?在基金行业“业绩为王”的铁律下,招商基金的滑坡,本质是管理层治理能力的全面失守。
任琳娜管理的基金全部巨亏,而招商基金管理层却未采取实质性措施止损、整改,这背后是对基民利益的赤裸裸漠视。
从制度层面看,招商基金似乎缺乏对基金经理的有效问责机制。当基金经理业绩长期不达标、严重损害基民利益时,公司并未采取调整管理权限、加强投研支持或甚至更换基金经理等措施,任由亏损持续。
从责任层面看,王小青作为管理层核心,本应肩负起守护基民权益的重任。但现实是,其治下的招商基金对任琳娜的亏损表现听之任之,既没有公开透明的解释,也没有切实可行的改进方案。
这种对基民利益的冷漠,彻底违背了资管行业“受人之托,忠人之事”的基本准则,也让证监会背景下的合规性、专业性承诺沦为空谈。
任琳娜管理基金巨亏,暴露出招商基金在人员管理、投研体系、风控机制等多方面的问题。在人员管理上,对基金经理的选拔、培养、监督机制存在漏洞,未能及时发现并纠正任琳娜的业绩偏差;在投研体系上,公司整体投研能力滞后,无法为基金经理提供有力支持;在风控机制上,风险预警与应对措施失效,导致亏损持续扩大。
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招商基金管理层的治理失责。王小青作为拥有证监会背景的管理者,本应推动公司建立更科学、更严谨的治理体系,但现实却是公司治理漏洞百出。如今,招商基金亟需一场从管理层到执行层的全面反思,重新梳理管理逻辑,重构投研与风控体系,否则难改颓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