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调查:老年人热衷通过“会销”或养生体验店购买保健品
为进一步促进广州市银发消费市场的健康和谐,推进银发消费市场向高质量发展,广州市消委会在2024年开展“广州市老年人陪伴式消费现状调查”,希望引导广大老年消费者更合理更健康消费,并为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提供参考意见和建议。
本次调查的对象年龄适当扩宽至55周岁及以上的“银发群体”及其家人。调查方式是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和典型案例等方式,多维度分析广州市老年人陪伴式消费状况。其中, 问卷调查是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共回收有效调查问卷2319份;深度访谈是对10位消费者和2位从业者进行一对一的访谈;案例分析是通过收集广州市消委会的投诉案例及网上监测约50个典型案例。现将调查情况公布如下:
调查结果分析
1
逾五成“有钱有闲”的广州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感到陪伴缺失
据第三方统计,2023年广东省月人均养老金为3630元,本次受访的 老年人平均月收入达5635.11元,显著高于全省月均养老金水平。受访对象中,空巢老人占比21%、独居老人占比18%、与子女同住但未有孙辈占比14%,因此逾5成的老年人有更多空闲时间。从调查情况来看, 约51%的广州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感到陪伴缺失。
2
广州市老年人陪伴式消费类别多
调查发现, 广州市老年人当感到陪伴缺失时,会寻找各种活动消磨时间,如:到社区养老中心参与社区活动、种植花草、刷短视频、与朋友聚会、参加书法、绘画、音乐等文化课程/老年大学、做家务活及旅游等。其中,花费最多的前七项分别是 旅游和朋友聚会(各占14%)、饲养宠物和种植花草(各占12%)、刷短视频、做家务活及网上购物(各占11%)。
3
老年人热衷通过“会销”或养生体验店购买保健品,来满足情感及健康需求
调查发现,逾6成购买过保健品的老年消费者中, 有62%的受访者是通过保健品推销会(占比30%)或养生体验店(占比32%)购买保健品。调查结果显示,老年人愿意在保健品推销会(养生体验店)购买保健品的主要原因:
一是销售人员经常上门/或电话问候(占比44%),
二是提供一对一的保健服务(占比35%),
三是销售人员送货上门且陪聊天或做家务(占比35%),
这正好填补老年人的陪伴缺失。
4
“宠物消费”能为老年人带来情感上的支持和社交上的互动
据统计,老年人饲养宠物的主要原因是能带来情感支持和强身健体。调查发现, 逾7成饲养宠物的老年人会选择在宠物店进行预付式消费,平均金额为1769.38元。其中,逾4成饲养宠物的老年人选择预付式消费是为了提升社交互动,认为能增加与店员、其他宠物主的交流。
5
“交友聊天”是老年人在线上社交交友平台(婚恋网)花费的主要目的
广州老年人通过线上社交交友平台(婚恋网)进行交友的情况并不普及。本次调查中,只有28%的受访者表示有通过线上社交交友平台/婚恋网进行交友。但使用社交交友平台(婚恋网)的老年人,会进行消费的比例较高,平均花费金额1610.6元,表示不花费购买服务的只有12%。老年人在线上社交交友平台(婚恋网)消费的主要目的,主要是参加线下交友活动(占比38%),其次是在线聊天(占比32%)。
6
陪诊服务在广州尚未普及,但服务需求高
调查结果显示, 仅7%的受访者表示曾使用过陪诊服务,反映老年人陪诊服务在广州尚未普及。但受访者对老年人陪诊服务需求高,46%的受访者表示当家人工作太忙,难请假或请假成本太高会使用陪诊服务;其次,还有44%的受访者表示陪诊服务能提前做好诊前规划,提高看病的效率。
广州市老年人陪伴式消费维权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 广州市消费环境较好,老年人及其家人遭遇老年人陪伴消费的投诉事件少。调查中,逾7成的受访者表示在老年人陪伴式消费方面并未遇到过消费投诉(纠纷)问题。当遇到消费问题时,接近六成的老年人会选择“直接找商家或平台沟通协商解决”或者“向商家或平台投诉”。约四成的老年人选择“拨打政府热线投诉”以及“向消费者组织投诉”。
建议对策
01
立法先行,
推动高风险消费行为增设子女确认环节
为切实保护老年人消费权益,建议在立法层面明确在大额消费、预付式消费、自动续费等高风险领域,增设短信、电话或者书面形式通知等确认环节,确保老年人在进行上述消费前得到子女或监护人知情与认可。同时,也应在法律中明确未履行子女确认环节商家的法律责任。希望通过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从制度层面为老年人消费权益构筑“防护网”,既保护老年人免受消费陷阱侵害,又促进家庭与社会的协同参与,推动银发消费市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02
强化监管,持续开展
符合老年人身心特点的消费教育活动
建议监管部门要加强涉老消费市场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点行为的事前事中事后监管。要深入老年人较为集中的旧社区、综合菜市场等,定期排查这些经营场所的证照、进货渠道、购销票据,销售产品的标签标注及广告单张内容有无虚假及夸大宣传,有无诱导老年人进行大额预付式消费。根据老年人的身心特点,持续推行宣传引导,开展老年人识骗防骗宣传教育活动。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及时发布消费警示信息、发放保健食品选购注意事项等方式,指导老年人科学、合理消费。
03
制定标准,全面推进适应
老年人需求的陪诊服务规范化发展
现阶段,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22年版)》中,还没有关于“陪诊师”或“陪诊员”这一名目。与陪诊服务最为相关的职业为2021年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发布的“社群健康助理员”一项,其职业定义为:运用卫生健康及互联网知识技能,从事社群健康档案管理、宣教培训,就诊、保健咨询、代理、陪护及公共卫生事件事务处理的人员。但陪诊员的服务范围明显超出该范畴。因此,希望业界尽快制定职业标准和行业规范,明确陪诊师的资质要求、服务内容、服务质量标准等,确保从业人员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和服务能力。同时,建议加强监管力度,进一步建立健全监管机制,明确监管部门,对陪诊师行业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维护市场秩序和消费者权益。
04
加大关怀,积极营造能激发
老年人消费活力的“好心情”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