柠檬豆在北京市云端研发平台研讨会上分享青岛建设运营经验
4月23日,由北京市经信局中小处与信软处指导,北京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服务联盟组织的北京市云端研发平台研讨会以线上方式组织召开,柠檬豆等云端研发代表企业参与本次研讨会。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中小企业处副处长侯守国指出,创新已成为企业发展的普遍共识,但囿于研发资金不足、基础配套能力欠缺、研发人才资源匮乏等难题,创新让很多中小企业感到高不可攀。如何帮助中小企业解决创新难题?云端研发平台如何帮助中小企业解决创新难题?平台运营情况如何?靠云端研发突破创新瓶颈的中小企业发展如何?青岛对云端研发赋能中小企业创新进行了探索。本次研讨会就是为了学习青岛云端研发平台的成功经验,结合北京云端研发的实践,形成北京云端研发平台项目工作建议及运营方案,通过搭建北京特色云端研发平台,赋能中小企业,全面提升北京市中小企业科创能力。
会上,柠檬豆执行总裁秦军就柠檬豆云端研发平台进行详细介绍。以下是介绍内容:
中小企业创新研发能力不足,主要归因于“三不”:依赖传统路径“不想”创新;担心投入风险“不敢”创新;缺少人才、场所、设备、经验“不会”创新。而传统研发机构的建设整合要素的模式叫“六有”,有场地、有人才、有设备、有资金、有项目、有制度等,而这正是中小企业缺的。创新让很多中小企业感到“高不可攀”,极大限制了企业的发展——这就是催生云端研发的现实原因。
2021年,青岛规上工业企业有4360余家,但过半数未建立任何形式的研发中心。为此,青岛市出台了‘沃土计划’,旨在加大科技企业培育力度,促进经济增长。内容可以概括成“三个翻一番和一个全覆盖”,三个翻一番指的是科小、高企、上市高企数量三年翻一番。全覆盖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三年内全部建立研发机构。在研发机构全覆盖方面,首次创新性提出了“云上建设”模式,为目标实现提供了全新思路。青岛市政府对注册使用云端研发平台并实际开展研发活动的企业,根据运营绩效每年遴选一定规模的企业,每家给予奖补。两年时间,在云端研发的赋能下,青岛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已达87%。通过“上云”,青岛让研发中心对中小企业来说不再是“奢侈品”,变成了“触手可及的存在”。通过在云端平台实施研发需求“揭榜攻关”,青岛打造的这种信息对接新模式显得尤为精准、高效,研发创新活动因此更加活跃。据统计,在云端,70%以上的研发行为是由产学研合作促成,80%以上的创新需求在一周内都可得到响应,供需对接时间成本节省超过90%。现在,云端研发中心通过发挥工业互联网平台资源优势,汇集了100多家高校院所、1万多名专家、7万多家企业和5万多项技术成果,在这个“政产学研金服用”等各类创新要素汇聚的平台上,只要技术供需双方实现精准“卡位”,就能搭建起要素快速整合、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系统,让企业研发活动更开放、更活跃,让新质生产力发展动能更足。在云端研发中心注册的专家都会被“打上标签”,进行精确分类,将专家成果的遴选形成了一套标准:通过应用领域、应用产品、技术类别、所在工序4个维度,转化落地可行性、市场预估容量、产业接受度、产业化价值、先进程度五大标准,来识别成果与需求的匹配度。在此基础上,将专家资源与技术成果打上标签,实现更为精准的资源匹配。如此一来,当企业发出研发需求后,云端研发中心便可以借助人工智能等手段,第一时间对需求开展综合分析并拆解要素,再通过挖掘特征、加注标签等方式为每一项需求进行精准画像,通过平台面向全国“张榜”,帮助企业“按图索骥”寻找技术供给方。
云端研发中心虽然入口设在“云端”,但里面的一切创新活动都是企业实实在在发生的。依托云端资源,青岛市政府围绕云端研发累计举行各种对接活动约3900场,共吸引全国185所高校院所的2000多位专家参与。中小企业确实不太擅长应用太过复杂的系统,本着实事求是、服务企业的原则,青岛市政府组织多方专家一起制定了一套“云上研发中心”建设标准。将复杂的过程简化成四大步15小步,每步定义都十分的明确,而且赋予一定分值,并设置规则,全程由易及难,逐步展开,非常容易上手。中小企业用起来毫无压力,而且一步一步创新就开展起来了。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得到市场的验证,完全具备可行性。
青岛地区模式实施以来,注册云上研发中心企业超过3600家,挖掘发布企业创新需求1800余项,对接创新资源14300余项,开展线上线下产学研对接近1600场次,推动产品升级175项、工艺改进512项、生产线改造373项,形成小试、中试等产业化成果30项。云端研发平台是柠檬豆工业互联网旗下的科创服务平台,也是数字时代企业研发创新的全新模式,它可以帮助中小企业快速、精准获取外部创新资源,快速提升中小企业创新能力。作为全国首创的“云端研发”模式,柠檬豆云端研发集需求挖掘、资源匹配、创新服务等功能于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