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货“新锐”品牌到底有多该嘎?
美妆行业的国货新锐品牌也开始兜不住了?
这段时间,行业里都在讨论“新锐”品牌闭店或倒闭的消息,很多人都说,是不是新锐品牌的倒闭潮要来了?
不是国货“新锐”品牌倒闭潮要来了,只是新品牌的倒闭潮要来了。
现在在线上,随便出一个品牌就说是新锐品牌,大家是不是对“新锐”二字有什么误解?
在网上查了一下,“国货新锐品牌”这个概念,还真的有一个比较明确的定义:人们用“新锐”这一词汇来定义消费品牌,意指具备的创新特征与快速成长的新消费品牌。
拆解开来看,“国货”二字不用多说;“新”,一是品牌成立比较短,二是针对消费本身,开拓了新的消费场景(需求),形成了细分化的品类;“锐”,是说品牌在短期内实现大大高于传统品牌的爆发式增长,并且占据了一定的消费者心智。
拿这个标准这么一对标,市面上很多所谓的“国货新锐品牌”,都算不上是“新锐品牌”,撑死了算个“新品牌”,或者是“初创品牌”。
现在在各种流量风口说变就变的情况下,行业基本是“三年一小洗,五年一大洗”,你都活不过这个周期规律,哪有脸说是“新锐”?
一
“眼看它起高楼,眼看它宴宾客,眼看它楼塌了。”
2008年前后的“淘品牌”,2018年前后“社媒品牌”,2020年前后的“抖品牌”,还有时不时冒出几个销售超“十亿”的白牌,这些品牌借助流量的红利瞬间飞升。
飞升之后呢?可能过个两年三年,就嘎了。
活得好好的,怎么就嘎了?
脱离品牌价值谈产品是没有意义的。
消费主义洗脑的精髓是什么?
消费代表的是一种阶层,换句话说,就是你消费什么,你就是什么。
所以,在商场洗手间里补妆的人,手里面高低得拿个杨树林,要是拿其他的国产品牌,你都得小心翼翼地躲在角落里,挡着LOGO。
化妆品是有消费税的。
有的人说,高端化妆品才有消费税。
国家税务总局对高端化妆品的定义,是指生产(进口)环节销售(完税)价格(不含增值税)在10元/毫升(克)或15元/片(张)及以上的美容、修饰类化妆品和护肤类化妆品。
很难找出现在有多少新品牌的价格可以低于这个标准的吧?
有消费税,就意味着化妆品不是普通的大众消费品,通俗一点说,就是国家本意上是为了让人们少消费、甚至于不消费这类商品。
新品牌一开始要做的就是品牌,不是产品。做品牌,卖的是你的故事,是文化,是逼格,是一种消费者共同的认知。
只有消费者认这些东西,品牌才能把这些无形资产卖出价格,品牌才能活得下去。
那些一出来就喊着“我是大牌平替”,“我的产品性价比很高”的所谓的新锐品牌 ,最终的路只有一条。
你不嘎谁嘎?
今天你可以替别人,明天别人也一样可以替你。
79块钱的眉笔贵吗?
一点都不贵,人家卖的是5000年的中国文化,全世界独一份的中国文化难道还不值79块钱?
哪天能把眉笔卖到790块钱,我们的国货新锐品牌才是真的雄起了。
这真不是调侃。
人们恨的是什么?恨的是背后被资本裹挟的流量。
二
前几年,美妆行业真的是资本的“香饽饽”,随便一个新品牌都能一口气拿上多轮融资。
但是这两年,很多拿过多轮融资的新品牌已经少有融资的消息。
资本不再砸钱,新品牌们氪金游戏玩不动了。
不是氪金游戏玩不动了,是真正有硬实力的行业大佬开始下场,没有硬实力的新品牌分分钟被摁在地上摩擦。
新品牌拿着融资的新品牌,第一时间就是往流量里砸。
研发能力、创新能力、渠道运营能力、团队管理能力,这些品牌长期发展的核心能力,新品牌一个能打的都没有。
都是炒出来的。
要钱没钱,要能力没能力。
这也怪不得消费者像“渣男”一样,跟隔壁的村花玩到一起去了。
资本真的是个好东西。
想起前段时间经销商聊到一件事情,他说肯定不会跟目前某个发展势头很猛的新品牌合作,虽然他跟品牌创始人的关系很好,甚至有参与到品牌前期的创立过程中。
原因是,这个品牌一开始的设计就是奔着资本去的,做品牌的目的就是为了最终的上市、套现。
能玩好,这也倒是一条不错的路子。
想起了电影《剑雨》中,黑石老大转轮王嘲讽彩戏师说的,“你要练武功就练武功,要练戏法就练戏法,非要混为一谈,能活到现在也是个奇迹。”
玩资本就好好玩资本,拿资本的钱,把自己变成真的大佬。
看看今年的本土十大上市化妆品企业,上海家化、珀莱雅、华熙生物、贝泰妮、水羊股份、逸仙电商、上美股份、巨子生物、鲁商发展(福瑞达化妆品)、丸美股份。
里面真有不少是这几年新拼出来的。
有人会说,这些都不能算是新锐品牌。
相比市面上很多动辄几十年、上百年的国际大牌,它们中有很多都很新,太新了。
这段时间,新锐品牌已经开始反向收购国际大牌了。这对于过去一直被收购,并被慢慢玩死、雪藏的国货品牌来说,且不管未来目的和结果如何,现在看来,这事还真的挺有意义的,现在国货新锐品牌有这个实力了。
什么叫“新锐”?真正有实力的才是“新锐”。
国货新锐品牌不会嘎,嘎的都是“伪新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