钠电负极头部企业分析
钠离子电池有望对当前存量的铅酸蓄电池进行替代,预计2025年中国钠离子电池总需求量为61GWh,到2030年总需求将达到292GWh,2022-2030年年复合增长率高达82.5%。
国泰君安发布研究报告称,钠离子电池产业化有望在2022年底形成初步产业链,2023年开启规模化应用,预计2025年负极材料需求达7.5万吨。硬碳材料将凭比容量和成本综合性价比成为主流钠电负极厂商选择,前驱体选择和工艺技术积累将构筑核心门槛。
无独有偶,中金公司也关注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发展,该机构认为,负极材料一度制约了钠电的发展,硬碳负极材料的开发则有望使钠电产业化进程重启。目前硬碳储钠环境良好,结合其价格低廉、嵌钠后体积形变小、低温和快充性能好等优点,较有可能成为率先商用的钠电负极材料。
鹏辉能源(佰思格):聚焦硬碳,行业领先
鹏辉能源成立于 2001 年,是中国最大的电池生产厂家之一,主要业务为锂离子 电池、一次电池、镍氢电池的研发、生产和销售,20 余年来专注于锂电池生产 制造与研发,产品条线涵盖消费、动力、储能,现正全力聚焦储能领域。储能业务成长空间可期,多路线布局钠电池。鹏辉电池产品以电芯和模组为主, 重点开发储能磷酸铁锂电池,循环性能优异,安全性高,竞争优势明显,已获得 国内外客户的批量订单。针对钠电池在储能领域的广阔应用潜力,公司积极开展 钠离子电池的研发工作,包括层状氧化物、聚阴离子体系等正极路线。鹏辉能源参股佰思格,加速钠电布局。2021 年 10 月,鹏辉能源向佰思格投资 人民币 1000 万元,获持股权 8.33%,以布局硬碳负极材料产业链。2022 年 5 月佰思格在获得达晨资本的战略投资后,7 月又获得恒信华业与雄韬股份数千万 元 A+轮投资,本轮融资主要用于高容量钠(锂)电池硬碳负极材料研发和万吨 级自动产线的建设。自 2018 年成立至今,佰思格已经六次获得头部资本和产业 资本的青睐。
佰思格成立于 2018 年,是一家从事先进锂电池、钠离子电池和超级电容器电极 材料研究、开发、生产和销售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公司具备强大的自主研发 和创新能力,截至 2022 年 6 月在快充碳负极材料和复合材料领域累计申请知识 产权约 30 项,其中发明专利 13 项。公司也是国内唯一一家参与钠离子电池行 业标准制定的负极材料企业。专注硬碳材料,产品具备性价比优势。佰思格主营产品包含功率型硬碳、软碳材 料、能量型硬碳材料、钠离子电池硬碳负极材料、硅碳材料和超快充石墨材料等, 已量产比容量 300-650mAh/g 七种产品,可覆盖超快充消费(3C)、新能源汽 车、低成本钠离子电池、长寿命及低温储能等多个领域。2022 年,公司成功研 发出比容量≥550mAh/g 的超高容量硬碳材料,具有“零膨胀”特性,所产钠离 子硬碳材料价格远低于进口产品价格(进口产品最高容量为 480mAh/g),具有 极高的性价比优势。公司将进一步测试,推进该产品实现量产,以期填补动力电 池类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行业空白。佰思格未来研发重心主要围绕超快充、超低温、超长寿命、高容量锂电池硬碳负 极材料,与高比容量、高首效钠电硬碳负极材料展开。扩产布局方面,新厂区计 划于 22 年 6 月份投入生产,布局 8 条生产线,先期布局 2 条,实现 5000 吨钠 离子电池硬碳负极材料量产。全线达产后,产能将达到 2 万吨。截至 22 年 11 月,公司已完成 2000 吨钠离子电池硬碳负极材料的设备安装和生产。23 年上 半年计划扩产至 1 万吨左右。2025 年计划扩产至 5 万吨,对应电池产能 20-30GWh。
贝特瑞:负极龙头,硅基与硬碳创新迭代
贝特瑞成立于 2000 年,是一家专注于锂电池材料开发与制造的国家级高新技术 企业。公司以技术创新为引领,以技术领先、产品及产业链布局完善、国际与国内主流客户并重为特色,在行业中占据突出地位。公司核心产品主要包括锂离子 电池负极材料、正极材料及石墨烯材料。2020 年,贝特瑞的产量在全国负极材 料市场占比 22%,位列行业第一。2015 年贝特瑞成功上市新三板,2021 年顺 利平移实现北交所上市。2021 年公司业绩快速增长。随着新能源汽车需求增长带动锂电子电池及材料行业的快速发展,公司产品产销潜力迅速释放,2021年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104.91 亿元,同比增长 135.67%,归母净利润为 14.41 亿元,同比增长 191.39%。2022 年前三季度增速保持,公司营业总收入为 175.68 亿元,同比增长 156.43%,归 母净利率为 13.58 亿元,同比增长 24.52%。
2021 年毛利率下滑,但出售资产使净利率有所提升。2021 年毛利率为 25.02%, 同比减少 3.51pcts,主要由于产品均价下降;净利率为 13.73%,同比增加 2.55pcts。2022 年前三季度毛利率为 17.34%,同比下降 10.00pcts,净利率为 7.65%,同比下降 8.62pcts。
分业务来看,负极材料是公司最大的营收来源。2017 年以来,负极材料营业收 入占比均超过 50%。2021 年负极材料实现营收 64.59 亿元,同比增长 104.96%, 占比 61.51%,负极业务毛利率为 31.35%,同比下降 5.48pcts。2022 年上半年 公司负极材料营业收入同比增长 165.74%,达 63.59 亿元,负极业务毛利率为 23.54%,同比下降 13.19 pcts。2022 年前三季度经营现金流承压。2021 年受市场需求驱动,原材料和委外加工 货款大幅增加,经营活动现金流净值减少至-8.8 亿元,2022 年前三季度经营活 动现金流为-6.71 亿元。
公司为负极材料龙头企业,石墨领域头部效应显著。公司主营业务覆盖锂电池负 极材料、正极材料及石墨烯材料,其中负极业务主要包含天然石墨、人造石墨、 硅基负极与新型负极四大板块。在负极业务方面,公司拥有天然石墨矿到负极产 品的完整产业链布局,掌握资源、供应和技术迭代能力。全面推进一体化布局,降本至关重要。公司向上布局,天然石墨矿储备丰富。经 过近二十年的全面布局石墨资源,公司已经建立了从石墨矿开采到天然石墨负极 材料产成品的完整产业链。针状焦方面,为顺应价格上行态势,贝特瑞联手针状 焦企业合资布局。合资企业具有针状焦自主开发技术,且产能均处于行业领先地 位。石墨化方面,贝特瑞加快石墨化产能布局,以应对价格上行趋势。公司早期的石墨化布局较为保守,自 2021 年开始奋力直追布局进程。公司通过控股、参 股及外协的方式,加快保障石墨化自给,预计 2023 年能达 13 万吨石墨化产能。石墨化工艺研发奋起直追,产品性能持续突破。公司持续研发连续法石墨化工艺 技术,技术成熟后有望进一步提升成本优势。同时,公司以 S360-L1、S360-L2 为代表的系列产品利用新型二次造粒技术促使各向同性化,循环周期延长,膨胀 小,纳米造孔技术提升能量密度,容量可达 358.8mAh/g,首次效率近 95%;S360-L2-H 产品用于软包电池能量密度可达 700Wh/L 以上,首次效率高达 95.5%;BFC-18 产品则适用于快充型软包,可实现 3-6C 快速充电。公司多款人 造石墨产品在长寿命、低循环、高能量密度等性能上实现突破,获得客户一致认 可,预计未来出货增量将持续显著。
杉杉股份:快充负极领先,推出硬碳产品
杉杉股份成立于 1992 年,于 1996 年 A 股上市。1999年公司进军锂电负极材料 产业。新能源业务是公司主要的业绩来源及未来发展重点,主要覆盖锂离子电池 材料、电池系统集成、能源管理服务和充电桩建设及新能源汽车运营等业务。经 过多年发展,杉杉股份已经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锂离子电池材料综合供应商。根 据鑫椤锂电数据,公司负极出货量排名行业第二,市场头部地位夯实。2021 年公司业绩大幅提升,归母净利率同比增长超 23 倍。2021 年,公司凭借 新能源车行业景气带动负极材料需求提升以及偏光片业绩贡献,实现营业收入 206.99 亿元,同比增长 151.94%,归母净利润达 33.40 亿元,同比增长 2320%。2022年第三季度公司经营业绩短期承压,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 158.41 亿元, 同比增长 0.82%,归母净利润达 22.09 亿元,同比下降 20.37%。
2021 年毛利率稳中有升,净利率大幅度改善。2021 年,公司毛利率达 25.03%, 同比增长 6.61pcts,净利率达 17.25%,同比上升 14.75pcts。2022 年前三季度 毛利率为 25.62%,同比上升 0.31pcts,净利率达 14.60%,同比减少 4.24pcts。
分业务来看,负极材料盈利能力更强且表现更稳健。2021 年公司负极材料营收 达 41.40 亿元,同比增长 64.42%,占比 20.00%,业务毛利率达 28.62%,同比 增长 0.90pcts。2022 年前三季度公司经营活动现金净额转正。2021 年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净值 为-3.64 亿元,2022 年前三季度经营活动现金流净值达 17.94 亿元。
2021 年剥离正极业务,专注负极业务。公司在锂电池材料业务专注于锂电池负 极材料和电解液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产品均可应用于新能源汽车、消费电子产 品和储能行业。公司负极业务的主要产品包括人造石墨、天然石墨、硅基负极等, 电解液业务的主要产品有电解液和六氟磷酸锂。加大一体化基地建设,产能规模行业领先。公司在针状焦、石油焦、包覆沥青等 主要原材料领域与主要供应商开展商务、技术、研发方面的全方位战略合作,通 过签订长协、参股等方式提前锁定外部资源,有效保障了供应链的安全稳定。2021 年 3 月,与中国石油锦州石化公司签署协议,在针状焦、石油焦、煅后焦 领域开展合作,为公司长期原材料供应提供保障。产能建设方面,加大一体化基 地的建设,实现持续降本增效。公司在内蒙古包头、四川眉山和云南安宁分别规 划了 10 万吨、20 万吨、30 万吨一体化基地,有效降低成本,强化公司规模和 成本优势。2022 年上半年内蒙二期的 5.2 万吨石墨化产能建成,形成了 9.4 万 吨的石墨化产能,石墨化产能已基本达产;四川眉山一体化基地一期 10 万吨石 墨化产能于 2022 年第三季度开始投试产。2023 年公司有望形成 19.4 万吨石墨 化产能。此外,规划了浙江宁波 4 万吨硅基负极一体化基地项目,项目覆盖完整 生产工序,将有利于公司率先形成硅基负极材料一体化产能规模优势。箱体炉石墨化技术成熟,有望降本提高生产效率。公司的箱体炉技术在品质和成 本控制方面行业领先,并持续推进工艺的优化改进。包头一体化基地箱体炉石墨 化工艺自动化程度提升,可以有效节省人力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缩短生产周期, 并且单炉装炉量大幅度提升,单吨电耗下降明显。新建一体化基地将采取新型工 艺,大幅提升产线的灵活性,以满足不同产品的生产工艺需求。此外,公司从 2010 年开始进行连续石墨化的研发和测试工作,虽然受限于温度上限,尚不能 大规模、多领域场景应用,但在原有研发和测试工作的基础上,公司将继续保持 对连续石墨化工艺的研发和改进。
快充人造石墨技术迭代,硅基负极性能提升。消费电子类负极材料依托包覆技术、 液相融合碳化技术,公司打造出了高能量密度 3C 人造石墨,突破了生焦二次颗 粒 5C 快充技术瓶颈。动力类产品方面,公司开发出了新一代高能量密度兼顾快 充的动力类产品,并已批量应用于下游终端车企。硅基负极方面,公司突破硅基 负极材料前驱体批量化合成核心技术,已经完成了第二代硅氧产品的量产,正在 进行第三代硅氧产品和新一代硅碳产品的研发,公司的硅氧产品已率先实现在消 费和电动工具领域的规模化市场应用,并已通过了全球优质动力客户和头部电动 工具客户的产品认证,有望迎来规模放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