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家宁愿将牛奶倒掉也不分给穷人”
4月3日美国出现牛奶过剩的情况,由于数十万加仑牛奶倒入下水道,当天还上了微博热搜第一。很多网友纷纷好奇,究竟是怎么回事?按照美国广播公司的报道来看,是因为出现了牛奶过剩的情况,为餐厅提供牛奶的学校关闭,商店限制每户家庭牛奶购买量,不少家庭之前就囤积了大量的牛奶,市场对于牛奶的需求并不高,这才出现了倒牛奶的情况。
对于这一现象不少网友表示,之前在历史课本中看到过似曾相识的画面,“资本家宁愿将牛奶倒掉也不分给穷人”。现在看来,这一现象真的实现了?不可否认教科书中确实提到过这样一种现象,不过那是发生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才出现的倒牛奶事件,这一次事实和我们所想的或许并不一样。
不少牧场主表示,白白倒牛奶的情况,他们也是第一次遇到。而这种现象近期在奶农中也十分常见,现实情况让他们不得不这么做。原因上面我们也提到了,学校、餐厅等众多原本需要牛奶的订单都大幅缩减,这些也是因为疫情持续导致的。不少商店被迫停业,自然也就不需要牛奶了。
而奶农根本就无法继续用瓶子来装牛奶了,因为根本没有地方盛放这么多卖不掉的牛奶。对此威斯康星州农业、贸易和消费者保护部在州长的带领下,正在敦促美国农业部介入,给乳品行业提供一定的支持。虽然这一现象令人难以置信,不过确实在美国发生了。
1929年那时候美国农业因为生产过剩出现了“衰退”的情况,经济萧条对于美国农业带来了巨大冲击。有数据显示,1929年美国生产了110.52亿美国加仑牛奶,在市场完全处于供大于求的局面。那时候很多人好奇,为什么资本家宁愿将牛奶倒掉,也不愿意低价卖给穷人?
这一次历史重演也让我们找到了原因,首先我们要明白“资本家”为什么要倒牛奶。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那时候,美国在乳制品行业的产量已经达到一定水平。高产量的牛奶在经济萧条的背景下,乳制品行业严重过剩的问题也“暴露”出来。
按照市场供求来看,当需求固定的情况下,商品供给变多会降低产品价格。简单点来说,美国人对于牛奶需求没有发生改变的前提下,牛奶库存越多,价格就会越低,严重过剩的牛奶产量会直接拉低牛奶的价格。
随着牛奶价格不断降低,牛奶已经没有了交易的价值,因为收益已经和成本差不多了。要知道在市场完成一笔交易需要考虑众多的因素,包括生产成本、运输成本以及时间成本,这些都要算在交易费用中。但是牛奶已经生产出来了,加上不易储存的特质,如果卖不出去的话就会坏掉。
而奶农需要考虑到众多的交易费用,市场价格过低时,奶农是不愿意出售的,这也就出现了倒牛奶的事件。谁也不想白白浪费这么多的牛奶,但是奶农也没有选择。因为只有这么做才能保证未来美国人餐桌上有着充足的牛奶、奶酪和黄油。
这也导致很多人好奇,既然牛奶卖不出去,为什么不能低价卖给“穷人”呢?对于这一点其实奶农也无能为力,要知道美国商店是不允许大规模采购牛奶的,这也是为了防止人员聚集的情况,采取了限购的措施。对于奶农来说,自然是想将牛奶卖出去的。
即便是低价卖给穷人,也比倒掉要划算。不过他们并没有这个渠道,一方面是限购的原因,不管是穷人还是富人都是没有办法大规模购买的。其次不少穷人的住所比较偏远,奶农的运输成本太高。即便穷人对牛奶有需求,有着种种限制在其中,也很难实现。
对此有人表示,既然倒掉浪费,又卖不出去这么多牛奶,减产不就完美解决了吗?然而事实并没有我们想的那么简单,奶农之所以选择继续让奶牛产奶,没有缩减产量,除了对资金方面的担忧之外,还有很现实的一个问题。
虽然可以通过减少奶牛产奶的数量,或者杀掉部分奶牛实现减产,但是这样就意味着牛奶的总产量会降低。之后市场可能会因此出现供应短缺的情况,对于疫情接下来会如何发展,奶农是看不清的。市场需求也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变化,他们害怕几个月之后,市场需求突然上升,那时候如果跟不上供应,亏损就更加严重了。
这其实也是倒牛奶背后的真正逻辑,虽然白白倒掉牛奶令人心疼,但是只要疫情不持续太久,这一方案对于美国来说,反而是最为稳妥的。并不像外界所说的由于“万恶”的资本主义,宁愿倒掉牛奶,也不低价卖给穷人。
当然除了奶农之外,加工厂面临的局面同样艰难。不同乳品加工厂生产的商品是各不相同的,有些是从事液体产品的加工,有些是制作黄油、奶酪等,一般也是面向大消费品公司或者零售商。在需求大幅减弱的背景下,这些加工厂的“生意”也十分冷清。
按照全国牛奶生产者联合会和国际乳制品协会的估计,美国牛奶供给比需求至少高出10%。现在已经申请农业部介入,通过财务政策鼓励奶农至少在6个月内做出相应减产,与此同时还会让农业部提供补贴,帮助奶农负担至少3个月的牛奶废弃成本。
除此之外也呼吁美国政府采购乳制品捐给食物银行,这样不仅为有需要的人提供帮助,还可以避免需求进一步缩水的情况出现。这一系列措施如果能够落实到位的话,倒牛奶的现象或许就能有所缓解了。